历史的建构:解读卢森堡事件的后现代改写

历史的建构:解读卢森堡事件的后现代改写

论文摘要

一直以来,关于历史和文学“孰真孰假”的讨论在文学批评家眼中无一定论。人们读“史”多是为了了解过去,以史为鉴;而文学爱好者则满足于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精神上的自我实现。后现代文学作品在当今文学研究中依然是一个热点,尽管其纷繁复杂的特性很难让人们将其归类。当历史要素被引入后现代作品中,这些作品往往意在讽刺,而非如实地反映过去,或是给予读者精神上的享受。本文以后现代小说《但以理书》和《公众的怒火》为研究文本,探讨了后现代作家如何处理历史事实。通过对两部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归纳了后现代小说在改写历史细节时共有的一些特征。导致历史细节被大胆地艺术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小说家们对历史撰写作为客观叙述的怀疑,甚至是否定。多克托罗和罗伯特·库弗都否定了历史撰写是一种客观叙述,他们都认为历史和文学一样,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投影,是人为的创作。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两位后现代作家以典型的后现代方式重新颠覆了美国历史上的卢森堡间谍案。这些后现代文学创作手段包括引入幻想、夸张、讽刺等元素,并且公开承认小说的虚构性。两位作家并没有声称各自的后现代文本比历史官方文本更为真实和可信,他们的创作目的仅仅在于提供给读者对历史新的理解,而非为了给卢森堡夫妇洗脱罪名。而提供多种可能性这一做法便是后现代作家创作历史编撰元小说的原因,即在变化不定的当今社会中让文学也偏离它原先所设定的轨道,让文学也像客观世界一样没有规则、充满变化。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Postmodern Rewriting and Retextualization
  • Ⅰ Pamlimpsest and Retextualization –a Visit to the "Past"
  • Ⅱ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Book of Daniel and The Public Burning
  • Chapter Two Discrepancies Between Historical Facts and Fictional Representations
  • Ⅰ Historical Texts: Julius and Ethel Rosenberg "Conspiracy" Case
  • Ⅱ The Setting: Fictional Highlighting
  • Ⅲ Fi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Rosenbergs and "The Others"
  • A. Issacsons in The Book of Daniel
  • B. Rosenbergs in The Public Burning
  • C. It Is the Book of Daniel
  • D. Assortment of Political Characters
  • Ⅳ Revisit the Past: The Fictional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 Chapter Three Pop Culture as Means to Restage the Case
  • Chapter Four Meditation on History
  • Ⅰ Views on History by E.L. Doctorow and Robert Coover
  • Ⅱ History and Literature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Works Cited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无我之器,日本匠人文化及其借鉴[J]. 杭州(我们) 2016(03)
    • [2].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J]. 科技视界 2018(29)
    • [3].泰国“后现代”电影《鬼妻的丈夫》[J]. 世界文化 2018(07)
    • [4].绘画语境下的“做”与“写”[J]. 中国艺术时空 2017(01)
    • [5].新媒体传播中的“后现代”特征[J]. 电视指南 2017(07)
    • [6].后现代语境下的穿越剧解读[J]. 电视指南 2017(15)
    • [7].寻求一种建设性后现代城市[J]. 赤子(上中旬) 2015(08)
    • [8].文献摄影——从现代到后现代[J]. 明日风尚 2020(09)
    • [9].从“现代”到“后现代”的班级管理转向[J]. 江苏教育 2017(23)
    • [10].后现代的视觉幻象与形象工业[J]. 文化研究 2016(02)
    • [11].“泛审美”视阈下的中国都市电影形态[J]. 思想与文化 2016(02)
    • [12].后现代的诗[J]. 优品 2017(03)
    • [13].诗学札记[J]. 朔方 2017(04)
    • [14].西方历史语境中的“感性”探析——论感性的禁锢与狂欢[J]. 赤子(下旬) 2016(11)
    • [15].刍议《坠落的人》的后现AI写作作技巧[J]. 芒种 2017(06)
    • [16].新媒体影像的艺术特征研究[J]. 知识文库 2017(14)
    • [17].人类遗迹[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7(09)
    • [18].病愈宝宝的“后现代”生活[J]. 时尚育儿 2013(02)
    • [19].后现代[J]. 晚报文萃 2009(12)
    • [20].怎么弄都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方式[J]. 画刊 2008(11)
    • [21].“后人类时代及其状况”专题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2].从现代到后现代:浅论艺术与技术的关系[J]. 美术观察 2020(07)
    • [23].“后现代”内涵与前景构想[J]. 外国美学 2013(00)
    • [24].后现代风暴中都市艺术家的主体迷思[J]. 美术观察 2014(03)
    • [25].后现代营销与现代营销的比较研究——基于4Ps的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05)
    • [26].欧美的后现代营销[J]. 销售与市场 2008(11)
    • [27].浅析后现代企业的文化与品牌管理[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04)
    • [28].艺术传媒中的后现代怀旧印象——以《辛普森一家》为例[J]. 今传媒 2018(02)
    • [29].对话的魅力——后现代心理教练技术[J]. 小学时代 2019(19)
    • [30].后现代“误构”模式与人文主义教育初探[J]. 教书育人 2009(15)

    标签:;  ;  ;  ;  ;  

    历史的建构:解读卢森堡事件的后现代改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