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郊区城镇论文-承晨

大都市郊区城镇论文-承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都市郊区城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海郊区,特色小镇,全球城市,特色小城镇

大都市郊区城镇论文文献综述

承晨[1](2019)在《上海特色小城镇发展:大都市郊区转型的再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城市建设逐渐从数量增长迈向内涵提升的发展阶段,上海特色小城镇在新兴空间形式之外,以更丰富的内涵和发展理念成为寻求大都市郊区经济社会转型的驱动力。本文提出上海本土语境的"特色小城镇",包括浙江特色小镇模式中对新建设空间"无中生有"的创新功能区块,也包括以建制镇为对象的小城镇整体,并在原有建设空间中以要素整合和提升为导向,以特色化谋求大都市郊区共生发展。此外从助推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小城镇发展要有利于上海核心竞争力与区域影响力的形成和提升,并在个性培育和特色风貌上体现差异性的要求。最后从专业分工、城镇圈构建、用地严控以及乡村振兴推进主体等方向提出上海特色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特色化、府际关系、空间布局等关键性问题。(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期刊2019-10-19)

叶凌翎,刘静[2](2019)在《基于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大都市郊区土地综合整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镇出现土地的后备资源紧缺与粗放利用并存的现象,为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土地要素流转、缓解城市用地困境、实现土地要素优化配置,全国各地开展了土地整治工作,土地整治的内涵随着大都市发展理念的演变而不断深化。目前,郊区土地综合整治已经成为大都市发展空间供给的主要途径,其对农村低效、散乱工业用地及村庄聚落的整理过程,亦是整治对象所在的小城镇的镇域空间重构的过程,会对小城镇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土地综合整治与小城镇发展的既有研究,得出结论——大都市郊区土地综合整治是以此过程中小城镇的空间变化为媒介,影响小城镇在产业、人口、社会和环境等四个层面的发展,并建立了大都市郊区土地综合整治对小城镇发展影响的理论框架。(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19年01期)

王海军,夏畅,张安琪,邓羽[3](2016)在《基于约束性CA的大都市郊区城镇增长的情景模拟与管控——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都市郊区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空间演变最为频繁、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尤其在中国加快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把握大都市郊区小城镇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及其演变机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控政策和优化都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约束性元胞自动机(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constrained CA)能够通过简单的规则模拟复杂的城市动态演化过程。本文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土地利用开发适宜性等,嵌入约束性CA的转换规则中,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影响因素,对严格约束下的武汉市江夏区2020年土地利用进行情景模拟分析,并提出城市增长管控手段。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江夏区城镇用地呈低效外延式扩张,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较低,其人口规模并未有较大增长,对主城区人口的分散作用尚未真正形成;(2)约束性CA在模拟大都市郊区演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真实反映近郊小城镇的未来空间布局与结构,模拟结果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较为契合;(3)将规划目标导向与现实发展趋势下的模拟结果进行迭加分析,可确定城镇增长需求与规划指标调控间冲突的空间分布,从而划定土地督察的重点监测区域,为加强大都市近郊区的违法用地监查和土地利用管控提供先验的预警知识。(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07期)

何建木[4](2015)在《大都市郊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应重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的城镇化研究主要着眼于解决未来发展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实际上,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只有得到妥善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上海等现代化大都市郊区的城镇化进程启动较早,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积累的历史问题比一般城市更多、解决难度也更大,因此极有必要深入分析、梳理、研究并尽快提出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李勇,刘刚强,陈胜男[5](2014)在《大都市郊区山地生态型小城镇规划策略——以济南市万德镇总体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大都市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周边小城镇产生着持续影响,而大都市郊区山地小城镇如何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保护与发展的博弈中,采用生态优先、城乡统筹、产业差异化以及特色文化塑造等规划策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叁者协调,促进小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2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期刊2014-09-23)

韩非,蔡建明,刘军萍[6](2010)在《大都市郊区小城镇的经济地域类型及其空间分异探析——以北京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致力于探析京郊小城镇的经济地域类型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综合运用了H.J.纳尔逊的城镇职能分类方法和区位商法,从叁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从业结构出发,将京郊183个小城镇划分为四大类型。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一步探讨了京郊四大类小城镇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演变趋势,结果发现这四大类小城镇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十分明显,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演进机理。基于此,为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策略,以便为今后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开展分类规划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孙奇,戴慎志[7](2009)在《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现有的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未成体系,且指标不完善。尤其,随着大都市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条件与背景下,对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有了新的需求。而现有的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难以适应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以上海为例,探索新时期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建构适应大都市郊区城镇发展的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以有利于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孙奇[8](2008)在《大都市郊区城镇发展的现代需求》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大都市郊区城镇在整个大都市市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心城人口与产业前来"落户",使郊区城镇的功能成为大都市整体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城市"的职能;另一方面,为了顺应大都市郊区化的趋势,也需要郊区城镇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镇(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范晓瑜[9](2007)在《快速交通体系对大都市郊区城镇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不少大城市的郊区都在迅速发展,但是都面临着“以新城开发疏解中心城”的目标无法实现、城市近郊开发仍然以圈层式蔓延的问题。上海也面着临同样的问题。本文从问题出发,以快速交通系统为切入点,以实证分析为手段,分析以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快速交通对郊区城镇发展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上海郊区近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并使用GIS软件,对郊区各城镇的经济发展情况的空间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运用GIS和SPSS软件,就高速公路对郊区城镇的发展影响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对郊区的城镇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上海的发展情况下,高速公路对郊区城镇的经济发展的确具有促进作用,但是郊区城镇的经济更大地受到其在大都市区域中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其中最显着的是“到中心城区的距离”因素。再次,运用GIS和SPSS软件,就轨道交通对郊区城镇的发展与影响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对郊区的经济也确有促进作用;与高速公路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是,轨道交通对郊区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和住宅建设有更大的影响。在对目前上海快速交通系统对郊区城镇影响进行评价分析之后,本文就研究的结果做出总结,通过探讨分析结果所带来的启示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国外发展的经验和对上海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7-08-01)

孙奇[10](2007)在《上海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建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现有的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未成体系,且指标不完善。尤其,随着大都市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条件与背景下,对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有了新的需求。而现有的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难以适应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因此,有必要进行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研究,探索新时期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配置的内容与标准,有利于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本文以上海市郊区城镇为研究对象,探索新时期上海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建构适应上海市郊区城镇发展的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有利于上海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上海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建构包括对现有指标项目的筛选、补充新的指标项目以及指标量化要素。本研究所提出的上海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建构的思路、原则、方法、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以及相应的指标项目和量化要素,可供我国相类似的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建构借鉴。同时,为我国其他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建构提供可参考的思路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7-06-01)

大都市郊区城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镇出现土地的后备资源紧缺与粗放利用并存的现象,为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土地要素流转、缓解城市用地困境、实现土地要素优化配置,全国各地开展了土地整治工作,土地整治的内涵随着大都市发展理念的演变而不断深化。目前,郊区土地综合整治已经成为大都市发展空间供给的主要途径,其对农村低效、散乱工业用地及村庄聚落的整理过程,亦是整治对象所在的小城镇的镇域空间重构的过程,会对小城镇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土地综合整治与小城镇发展的既有研究,得出结论——大都市郊区土地综合整治是以此过程中小城镇的空间变化为媒介,影响小城镇在产业、人口、社会和环境等四个层面的发展,并建立了大都市郊区土地综合整治对小城镇发展影响的理论框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都市郊区城镇论文参考文献

[1].承晨.上海特色小城镇发展:大都市郊区转型的再辨析[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2019

[2].叶凌翎,刘静.基于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大都市郊区土地综合整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9

[3].王海军,夏畅,张安琪,邓羽.基于约束性CA的大都市郊区城镇增长的情景模拟与管控——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6

[4].何建木.大都市郊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应重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

[5].李勇,刘刚强,陈胜男.大都市郊区山地生态型小城镇规划策略——以济南市万德镇总体规划为例[C].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2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2014

[6].韩非,蔡建明,刘军萍.大都市郊区小城镇的经济地域类型及其空间分异探析——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

[7].孙奇,戴慎志.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

[8].孙奇.大都市郊区城镇发展的现代需求[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9].范晓瑜.快速交通体系对大都市郊区城镇发展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

[10].孙奇.上海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建构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

标签:;  ;  ;  ;  

大都市郊区城镇论文-承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