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大国经济本身固有的在空间结构上的区域性,再加上金融政策的倾向性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金融资源地区间不均衡分布现象比较突出,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十分明显。对此现象我们应该予以足够关注,并对区域金融进行认真研究。但通关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以往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大多往往是从行政区域的角度进行的,即从东、中、西部地区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结论往往比较宏观。本文以四川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金融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以及金融地理学等分析方法,对四川地区金融发展差异进行认真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展开:一是对四川各地区金融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本部分主要通过对四川各地区人均GDP增长水平和人均金融资产总量的相对差异系数进行比较,简单分析四川省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存在正相关及各地区金融发展存在差异;二是对四川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本部分在建立区域金融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和Q型聚类等统计方法,对四川省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测度和聚类,进一步验证了四川各地区金融发展现实和区域金融发展特征;三是分析导致四川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对四川金融发展差异进行收敛性分析。本部分除了考虑影响金融发展的传统因素外,还将新经济地理这一影响因素纳入相关模型。在对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及相关实证分析后,结果表明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区域金融发展存在十分重要的影响。接下来再对四川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σ收敛检验,发现四川省区域金融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并没有趋于收敛。基于上述相关理论及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了论文的相关结论:1.根据综合因子得分进行排名得到四川省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顺序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如下:成都、攀枝花、绵阳、宜宾、德阳、雅安、达州、自贡、泸州、乐山、南充、眉山、广元、资阳、遂宁、内江、广安、巴中。再根据聚类分析,得到如下表结果:2.作者在用相对差异系数分析四川各地区人均GDP及人均金融资产总量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2003—2008年间成都地区的人均金融资产总量相对差异系数在逐步增大,而四川其他地区的人均金融资产总量相对差异系数整体来说在下降,这说明金融资源在四川地区存在“回波效应”,说明其他地区的金融资源流向了成都,而2003—2008间成都地区的人均GDP相对差异系数在逐步缩小,而四川其他地区的人均GDP相对差异系数整体来说在上升。这表明成都作为四川乃至西部区域的金融中心,其金融资源是在不断从其他地区流向成都,但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益却在不断下降。这可能表明成都地区对其他地区的“回波效应”正在逐步减弱,而“扩散效应”正逐渐显现。3.作者将新经济地理因素引入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后发现,新经济地理因素对金融发展确实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产出外溢效应、信息化水平、科技水平及经济实力等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作者用σ收敛检验对四川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分析时发现:四川省金融相关比率对数值的标准差σ在2003—2008年间由0.281增长0.363,这表明四川省各地区间2003—2008年间区域金融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区域收敛。最后作者对今后论文可能做出进一步研究的地方进行展望,以期使论文更加合理、完善。这部分主要包括两点:1.本文由于数据的不易得性,简单以市辖区的金融发展情况代替各地市的整体情况,而没有考虑县域农村金融发展的情况,即忽视了城乡金融二元结构差异的影响,虽然能大致反映各地市的整体情况,但离实际结果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积极找到相关县域农村的数据,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2.本文在进行收敛性分析时,只做了σ收敛分析,本文在此可继续深究。可以借鉴本文的将四川各地市划分为四个梯队的结论基础上,用β收敛、俱乐部收敛比较分析这四个梯队之间的金融差异收敛情况,以丰富本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