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

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

论文摘要

清代以官学学田和宾兴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教育资源在江南地域范围内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并在清末新式教育体制逐步确立的时代背景下完成了转型。官学学田和宾兴局在有清一代的发展过程中,以其良好的收益受到地方社会的重视,对培养人才,提高江南的科举文化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江南官学学田在清代前后变化的幅度不大,并呈现出比较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湖州、杭州等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形特征的区域,其设置的学田数量要少于太湖平原东部地区。江南官学学田来源庞杂,主体部分承袭数量可观的明代江南地区官学学田,民间捐输的学田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官学学田主要采用租佃经营的方式,实物定额租制和货币租制均被采用。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田,管理者的身份处于频繁置换的状态中,无论是哪一方管理者,都对学田的管理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章程,以保证学田收益的顺利实现,但学田屡遭侵渔的现象始终无法根除。清代江南官学学田的收益分配不同于明代的一个突出表现,便是学田租入在交纳国家钱粮之后,还要以学租折银的方式解交藩库,由督抚会同学政、藩司决定其配置使用,此举把地方官学的收益空间大量压缩。清代江南宾兴局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最终又被改办的过程。清代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江南宾兴活动一直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嘉庆、道光年间,具有一定财产规模,并设有绅董的宾兴组织开始集中出现,这与当时江南士人在科场竞争中失利有很大的关系。江南宾兴局主要集中在苏州、松江、嘉兴等地,杭州、江宁两府付诸阙如,这与他们地处省城的地理位置有关,反映了宾兴局作为助考机构的性质。同治、光绪年间,宾兴局开始向市镇扩散。宾兴局的财产多由捐输而来,并采取商业化的手段进行经营。宾兴费的发放对象以本地士子为主,体现出了浓厚的地域观念。而如何避免发送环节出现的问题,成为宾兴局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清末新式教育主要是借鉴西方学制而设,在国势日趋衰微的特殊时期内,经费筹集的压力被层层分解,中央、地方共同分担教育成本,分级分区办学筹款的体制确立下来,在此体制下,各级政府的办学职能逐渐明确,筹款能力不断增强。科举停废后,旧日体现国家养士功能,补贴读书生员家计生活的官学学田以及为资助科举考试而设立的宾兴局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时代条件。当新式学堂开始兴办时,首先成为各地官绅考虑的目标,学田和宾兴费或被移作教育行政经费,或被移作开办初等学堂,或被移作开办中学堂,传统教育资源在近代的转变呈现出鲜明的格局。但不管其最终被用作何处,就推动新式学堂发展而言,总归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学术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界定
  • 一、“江南”的界定
  • 二、研究时段的界定
  •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 一、学田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二、宾兴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三、清末教育经费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第四节 结构安排与资料说明
  • 一、结构安排
  • 二、资料说明
  • 第二章 清代江南官学学田运作实态探析
  • 第一节 清代中前期教育经费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江南官学学田的时空分布格局
  • 一、江南官学学田来源
  • 二、江南官学学田的时空分布格局
  • 三、江南官学学田的地块特征
  • 第三节 江南官学学田经营实况
  • 一、江南官学学田的经营方式
  • 二、江南官学学田管理实况
  • 三、江南官学学田的收益分配
  • 结语
  • 第三章 江南宾兴局的运作实况与地方社会
  • 第一节 江南宾兴局的时空分布格局
  • 一、江南宾兴局的时空分布特征
  • 二、宾兴局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江南宾兴局的资产情况及其经营
  • 第三节 江南宾兴费的发放
  • 总结及附识
  • 第四章 清末分级分区筹款办学体制的确立—以江南为中心的讨论
  • 第一节 中央办理京师大学堂及其教育财政职能的逐步确立
  • 第二节 省级行政单位兴学筹款职能的强化
  • 第三节 江南府州县分区筹款制度的推进
  • 结语
  • 第五章 江南传统教育资源的近代转变—以学田、宾兴为中心
  • 第一节 新式学堂的校舍规划与经费筹措的困窘
  • 第二节 江南传统教育资源的转变
  • 第三节 教育款产的划分与清理
  • 第四节 教育资源管理、配置中的“劣绅”现象分析
  • 结论
  • 第六章 结束语
  • 附录一:江南各府属官学学田数量统计
  • 附录二:光绪33年江南学务岁入统计表
  • 附录三:光绪33年江南学务岁出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清代江南官府印象下的脚夫[J]. 江苏地方志 2016(06)
    • [2].清代江南官府印象下的脚夫[J]. 萍乡学院学报 2017(01)
    • [3].清代江南流丐现象研究[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3(Z1)
    • [4].清代駢文研究的新突破——評路海洋教授的《清代江南駢文發展研究》[J]. 骈文研究 2018(00)
    • [5].清代江南地区疫灾地理研究[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5(03)
    • [6].清代江南市镇的桥梁建设——以金山县朱泾镇为例[J]. 大家 2010(07)
    • [7].面对瘟疫:清代江南社会的回应——评《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J]. 中国减灾 2009(07)
    • [8].清代江南的阻葬问题与社会调控[J]. 近代史学刊 2010(00)
    • [9].清代江南漕运特点举述[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 [10].清代江南粮食市场流通网络初探[J]. 黑河学刊 2012(11)
    • [11].清代江南粮食市场形成原因探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 [12].清代江南香市简论——以杭州西湖香市为中心[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0(10)
    • [13].清代江南地区的恤嫠事业[J]. 黑龙江史志 2010(23)
    • [14].论清代江南骈文的偏胜及其原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5].清代骈文研究的新创获——评路海洋《清代江南骈文发展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6].论清代江南家族女性的空间书写[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7].清代江南士林的文字缘及其文字力量崇拜[J]. 文艺理论研究 2017(05)
    • [18].打量“文化江南”的诗意眼光——读罗时进《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J]. 燕赵学术 2012(01)
    • [19].从《江南女性别集》看清代江南闺秀的文学偶像[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4(01)
    • [20].清代江南“文学家族学”研究的新创获——罗时进《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简评[J]. 文学与文化 2012(02)
    • [21].“续涸新涨”:环境变迁与清代江南苇荡营的兴废[J]. 兰州学刊 2008(01)
    • [22].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J]. 江海学刊 2011(05)
    • [23].学人荐书[J]. 文学遗产 2011(06)
    • [24].清代江南文化世家之“文”“宦”关系——以苏州陆墓云东韩氏为例[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03)
    • [25].似葬非葬:清代江南地区的浮厝习俗[J]. 民俗研究 2009(01)
    • [26].水乡寻镇 江南织梦——《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述评[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3(01)
    • [27].清代江南的溺婴问题:以余治《得一录》为中心[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8].清代江南若干社会问题概述[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2(11)
    • [29].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雅集与文学创作[J]. 文学遗产 2009(02)
    • [30].清代江南市镇的地方诗总集编纂概况及价值——以嘉兴梅里为例[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标签:;  ;  ;  ;  

    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