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反刍动物因其独特生理特点,对其临床麻醉过程会出现诸多不利因素。目前简单的复合麻醉已经难以满足临床要求,将不同麻醉机制的药物科学配伍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实验以山羊为研究对象,研究赛拉嗪复合制剂及主要组分对山羊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探讨其全麻分子机理,验证麻醉组方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为临床麻醉中合理有效地配伍麻醉药提供数据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赛拉嗪组、咪达唑仑组和复合制剂组,分别肌内注射生理盐水、赛拉嗪(12.8mg/kg)、咪达唑仑(14mg/kg)和复合制剂(1.31mL/kg)。连续观察麻醉下山羊的行为学变化,采取不同麻醉时期山羊脑组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ATP酶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通过ELISA试验测定环鸟苷酸(cGMP)和环磷酸腺苷酸(cAMP)浓度。结果:1.赛拉嗪组山羊大脑和丘脑内Na+-K+-ATP酶活性在麻醉期明显下降,复合制剂组山羊大脑、海马、丘脑和脑干内Na+-K+-ATP酶活性在麻醉期明显下降,上述指标在恢复期恢复至正常水平。上述变化趋势与山羊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2.赛拉嗪组、咪达唑仑组和复合制剂组能山羊大脑、丘脑、小脑和脑干内Ca2+-Mg2+-ATP酶活性在麻醉期明显下降,赛拉嗪组和复合制剂组山羊海马内Ca2+-Mg2+-ATP酶活性在麻醉期也明显下降,上述指标在恢复期明显上升。上述变化趋势与山羊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3.赛拉嗪组、咪达唑仑组和复合制剂组山羊大脑、海马、小脑和脑干内cAMP浓度在麻醉期明显升高,赛拉嗪组及咪达唑仑组丘脑内cAMP浓度在麻醉期也明显升高,上述指标在恢复期恢复至正常水平。上述变化趋势与山羊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4.赛拉嗪组、咪达唑仑组和复合制剂组山羊大脑、海马、丘脑、小脑和脑干内NOS活性和NO、cGMP产量在麻醉期明显下降,恢复期恢复至正常水平。上述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山羊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论:1.山羊大脑和丘脑内Na+-K+-ATP酶是赛拉嗪的作用靶位之一;大脑、海马、丘脑和脑干内Na+-K+-ATP酶是复合制剂的作用靶位之一。且其麻醉机制与抑制上述脑区的Na+-K+-ATP酶活性相关。2.山羊大脑、丘脑、小脑和脑干内Ca2+-Mg2+-ATP酶是咪达唑仑的作用靶位之一;山羊大脑、海马、丘脑、小脑和脑干内Ca2+-Mg2+-ATP酶是赛拉嗪与其复合制剂的作用靶位之一。且其全麻作用与抑制上述脑区的Ca2+-Mg2+-ATP酶相关。3.赛拉嗪与咪达唑仑的全麻作用与激活山羊各个脑区的cAMP信号转导系统相关。复合制剂的全麻作用于激活大脑、海马、小脑和脑干内cAMP信号转导系统相关。4.赛拉嗪、咪达唑仑和复合制剂的全麻作用与抑制山羊各个脑区内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相关。5.复合制剂对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和NO/cGMP转导系统的抑制作用强于赛拉嗪和咪达唑仑,而复合制剂对cAMP信号转导系统的激活效应较赛拉嗪和咪达唑仑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