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SE对设备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冠志[1](2021)在《GW钻探公司钻井现场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和石油行业标准的日益严格,石油行业的各大钻探企业对安全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全生产已成为事关石油钻探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石油钻井是石油开发的重要环节,其具有作业工序复杂、作业风险较高、作业环境恶劣等特点。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将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失,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加强钻井现场安全管理,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对石油钻探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GW钻探公司钻井现场安全管理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现钻井现场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路。首先,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钻井工程、HSE管理体系、PDCA管理模式以及其他的一些安全管理相关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上支持。其次,通过介绍GW钻探公司安全管理现状,发现GW钻探公司在钻井现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高危作业管理、安全责任落实等方面存在问题,并就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再次,结合GW钻探公司安全管理现状,借鉴项目管理、PDCA管理模式等多学科的管理方法,为GW钻探公司安全管理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包括建立科学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强高危作业管理、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等措施。最后,为保障对策的有效实施,从加强班前班后会管理、建立有有效的HSE考核机制、不断强化员工安全意识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本文结合GW钻探公司钻井现场实际情况,对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经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期望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高危作业管理、安全责任落实等方面提出的解决对策能够对钻井作业起到一定指导作用,能够使钻井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张芦笛[2](2020)在《业主视角下合同界面管理对工程变更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本人多年合同管理工作经验,发现合同界面管理不善引起的工程变更影响了项目的工程成本,从而影响项目绩效,所以本文针对于业主方的合同界面管理对工程变更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以合同界面管理为自变量、工程变更绩效中对成本控制目标、工期控制目标、质量控制目标、HSE管理目标的影响为因变量、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信赖水平为调节变量,并构建了研究模型。利用问卷星平台收集数据,经筛选后得到107份有效问卷,然后对数据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并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检验。通过分析得出,合同界面管理水平与对成本、工期、质量控制目标以及HSE管理目标的影响均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合同界面管理水平越高,对各方面负面影响越小,从而证明工程变更绩效越高。其次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信赖水平能加强合同界面管理水平与对质量控制目标、HSE管理目标的影响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双方的信赖水平不能加强合同界面管理水平与对成本、工期控制目标的影响的负相关关系。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解决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对于合同界面管理不善导致后期工程变更绩效降低从而影响项目效益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控制合同界面管理提出的七个测度项,通过七个方面的加强管理减少对工程变更绩效在成本、工期、质量、HSE管理目标四个方面的影响,从而提高工程变更绩效。另外也能使业主意识到。通过培养与承包商之间的信赖也可以调节合同界面管理对工程变更的绩效的正向影响。理论意义,弥补了工程变更研究领域关于合同界面管理对其影响研究不足的现状,而且丰富了工程建设中有关合同界面管理在工程变更绩效影响方面研究的理论内容。
张威[3](2020)在《逸盛石化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化工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产品、更为先进的新工艺不断涌现,企业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然而石化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相关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对整个石化行业安全生产提出新的挑战。过程安全管理Process safety management(PSM)的目的是保证石油化工等高危行业的相关工艺设备得以安全的设计和运行,同时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强调工艺危害的辨识和分析,依据企业不同生命周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关的方法辨别存在的危害、评估发生事故频率及后果的可能性,采取对应措施消除危害并避免事故,减小危害导致的后果。对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石化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研究背景和现状的介绍,进一步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本文以研究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管理体系为背景,通过比较浙江逸盛石化有限公司在安全管理体系方面与当前国内外化工企业的差距,指出企业在过程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势及其不足,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浙江逸盛石化过程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分析评价结果。同时通过对过程安全管理各要素进行风险评估需求分析,重点介绍工艺危害分析Process Hazard Analysis(PHA),选择合适的风险分析及评估方法,将风险评估方法有效地运用到石化企业过程安全管理体系中。最终达到消除危害以避免事故,或减轻危害可能导致的后果,保证逸盛石化安全生产和稳定运行的目的。过程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建立完善的生产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实现从发现到纠正再到完善的全过程。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从而改善并提升过程安全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安全效能。
董智新[4](2020)在《平台拆解中油气泄漏与爆炸的风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不断步入深海,大量近海老旧平台逐渐面临退役拆解,弃置平台拆解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近海面临弃置作业的导管架平台数量巨大,在拆解作业过程出现的大量高风险事故中,残存油气泄漏引起的可燃气体爆炸事故严重危害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与拆解设备的作业安全。因此,对平台在拆解作业中油气泄漏与爆炸事故进行风险分析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价值,确保拆解作业的顺利开展。本文以某导管架平台为实例研究对象,回顾并总结海洋平台的风险评估方法、可燃气体泄漏与爆炸的研究现状,采用模糊故障树法以及事件树法计算平台拆解过程中油气泄漏与爆炸的事故发生概率,并利用抽样方法生成事故场景对泄漏与爆炸事故进行后果分析,提出一套适用于平台拆解过程中油气泄漏与爆炸的风险评估方法,其中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近年来国内外海洋平台风险分析方法、可燃气体泄漏与爆炸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本文风险评估方法中的关键技术并提出研究框架。(2)根据风险评估框架,对实例导管架平台进行系统描述与危险源识别,对平台油气处理工艺流程中繁杂系统进行适当简化,确定高风险的甲板区域为主要分析对象,随后采用风险矩阵法对主要设备及管线进行定性分析,筛选并识别主要危险源。(3)采用结合专家评判的模糊故障树法计算平台拆解过程中油气泄漏的发生概率,并使用事件树法得到后续可燃气体爆炸事故的发生概率,得到平台拆解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的概率2.732?10-6。(4)分析可燃气体泄露与爆炸的理论模型与机理,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LACS进行数值模拟过程研究,并对影响平台拆解过程中残存油气泄漏与爆炸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并提出可燃气体云体积与位置的确定方法。(5)基于可燃气体泄漏与爆炸的敏感性参数分析提出泄漏场景确定方法,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得到50种泄漏场景;对50种泄漏场景及后续的爆炸场景分别进行数值模拟以及事故后果分析,根据ALARP接受准则依次从人员、结构等方面进行平台拆解过程中油气泄漏与爆炸的量化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本文实例导管架平台在拆解过程中残存油气泄漏与爆炸的风险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内;随后从预防、控制事故以及降低事故影响等方面提出安全管控措施,进一步降低事故风险水平。
宝磊[5](2019)在《中国石油大连销售公司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成品油销售企业有自身独特性,对其进行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长,社会对加油站的需求越来越多,不可避免的加大了企业安全管理难度。最近几年,成品油销售企业频繁出现各种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严重财产损失,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管理其实就是以人为主,辅以各种技术,定期举办培训活动,培养员工安全意识,对成品油本身以及潜在危险有深刻认识,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只有每一位员工都具备安全意识,才能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本研究基于自身对成品油销售企业已有了解基础上,采用了戴明PDCA方法以及杜邦安全管理模式,立足4个部分分析并提升了中国石油大连销售公司HSE安全管理水平。第1部分详细介绍安全管理相关概念,包括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安全管理体系相关内容等;第2部分探讨分析了中国石油大连销售公司目前安全管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就此剖析了问题出现根源;第3部分立足HSE安全管理体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管理方案;第4部分根据对两个分公司的HSE管理体系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评估,结合结果及考评标准,得出大连公司仍处于安全管理初级阶段的结论。基于已有研究基础上,总结出公司安全管理新方案的实施保障措施。
甘露茜[6](2019)在《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电是当今人类社会对核能进行和平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电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发展核能是我国选择的应对当前急迫的能源需求、落实环境保护以及改善能源结构等问题的战略方向。因而核能行业是目前我国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我国的核能工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相关探索,自此之后不断发展。尤其是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军转民”的相关方针使得核能行业的发展重点由国防建设转向为社会经济建设。其后以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商业性核电站先后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使得我国逐渐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一套核能行业体系。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现有整个核能行业链条中,除核设施建设、运营、研究设计、建筑安装、设备制造、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之外,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和处置也是核能行业中十分关键的一环,更是体现核能行业发展真正水平的试金石。在我国核能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相应的一系列的核能应用过程中已经产生并且将进一步逐渐累积起来更多的放射性废物。这些放射性废物以固态、液态乃至气态的形式存在,对我国的环境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危险。如何对放射性废物进行科学、合理且高效的监督与管理,这其中包括处理、运输、贮存和处置等各个环节以确保它们的安全,不仅对于核能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更是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目标所必须确保的要求。针对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基本法律以及我国国务院各个部委所颁布的部门规章、国家核安全局发布的导则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标准。同时,国家核安全局、环境保护部下属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以及各地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等相关机构也对放射性废物的安全进行着持续的监督与管理。为了对核能行业所产生之放射性废物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当前国际社会层面已经在一些基本的准则上达成共识,即由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颁布的于2001年起生效的《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截止2017年7月,该公约已有42个国家签署加入。在此公约基础之上,跟随国际原子能机构先后所发布的一系列与安全标准,构成了目前全球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法律框架。此外,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也对于辐射剂量防护等事宜发布了一系列体系原则性文件作为指导。目前各个拥有核能行业的国家也在结合IAEA、ICRP等国际组织有关公约、导则或建议后,根据各个国家其自身实际的政治结构、经济状况及社会发展的情况,去详细的制定符合国情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所相应的放射性废物管理战略政策、管理法制以及标准体系、处置体系等系统。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借鉴参考意义的各国实践可作为我国的参考案例。本论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核能国家中放射性废物的法律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借此对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思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文章内容主要包含以下部分:引入本文研究内容的绪论、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分析、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各主要组成部分之研究、我国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目前之现状审视与不足之处,以及对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完整构建的具体建议。目前全球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仍然较多的从物理学、工程学、地质学、环境学乃至项目管理等角度加以研究,而对于相关的战略以及政策,到具体的各项法律制度,其仍然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相信随着核能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不断增强,相关的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也必将越来越完善。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国内外相关信息之收集与总结,再结合目前我国相关制度的现状,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以最终实现对如何促进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提出意见与建议。文章的研究思路,则是首先对于相关法律制度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作深入探讨,再对相应的系列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核能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介绍。在对所探讨的主体做了学术研究准备及理论分析准备后,本文开始了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法律制度的各个构成部分通过单独的章节进行了单独的讨论。每个相应章节中包含了对域外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在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战略与政策依据及相关法律制度本身主要构成的各个制度进行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并且对于这些域外国家之相关战略与政策依据与具体管理法律制度之发展趋势与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在每个章节中对我国相关制度所对应的具体情况也做了介绍,并进一步的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相关制度做深入分析。比较分析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对比与参考的资料。最后,再基于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专门聚焦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改善路径。整体来讲,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国际法学理论、环境法学理论,以目前现有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等为理论依据,以文献研究为主,大量搜集、阅读文献报刊资料,同时借助媒体网络,广泛收集与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有关的资料。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辨和实证相互运用,重在实证研究,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及实践操作形成更为合理的指导与改善。在研究内容方面,文章研究的内容是针对人类社会较为新兴的行业与面临的较为新颖的问题所开展的,文中专门针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之安全管理进行归纳、分析与归纳。研究角度方面,从“安全管理”角度出发,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的相关管理与监督活动进行总结,并从其安全管理制度之法律渊源、法律运行、法律监督等角度通过对现有相关各国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及国际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比较与借鉴。研究方法方面,则是分别应用了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了研究。为充分的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文章专门设立了章节就相关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在对基础概念进行厘定后,可以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来源于核能行业(“Nuclear Power Industry”)的放射性废物,根据组成核能行业的各环节,其中包括对核燃料的地质勘探开采、核燃料的提炼精制、核燃料元件的制造、核燃料循环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以及核设施退役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等。与此同时,在综合各种对于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定义及概念后,本文认为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是指:为实现核能行业中上述各种活动相关放射性废物的安全,依据相关的法律战略与政策依据,通过相关许可制度、应急制度等途径,由相应管理主体所执行的,针对这些放射性废物的一系列监督管理活动。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正当性来说,其本身还应当具有合理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正当性是其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特质。如果说正当性是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研究的前提,那么理论基础则是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基石。针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权理论以及风险控制理论作为对其开展研究之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基础。通过对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一系列理论分析之后,可以确定本文所讨论的核能行业放射性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正是从实证的角度,主要是指基于相关的战略、政策,通过具体的立法框架,对来源于核能行业中的放射性废物之安全进行监督与管理所相关各领域之法律规范、措施与方法的总称。通过上文中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内涵之专门的解析,再结合目前实践的可以看到该制度主要由相应的主体法律制度、许可法律制度、退役法律制度、应急法律制度以及信息交流与磋商制度所构成。此外,在相关法律制度的内涵与主要构成之外,相关法律制度的价值与功能及构建原则等也应当被纳入相应研究的范畴。针对核能行业所产生之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相关国家都会根据自身情况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战略、政策与策略以作为整个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基石与出发点。一个国家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是由该国相应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战略、原则、政策所支撑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技术路线、选址准则、决策程序、资金模式等。目前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相关战略与政策理据在技术方面与国外并明显差异,主要不同存在于决策过程透明化程度、资金保障机制等。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除基本的国家战略政策以外。还必须针对此相关的法律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立法体系。由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特殊性质,使得对其的安全管理不仅要从一国国内加以严格要求,并且也必须要从国际社会的尺度进行合作落实。因此如何妥善的处理相关国际立法与国内立法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国际法体系,本身就是不断从领先国家的核能行业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总结归纳而成。并且在相关国际法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必须由相应的国内法律提供支撑与协调,从而有效的对这些国际性的法律文件加以实施。同时,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之国内法律而言,相关国际法律或规范性文件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相关的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引导。基于研究目的,本文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对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各种构成部分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主体法律制度、许可法律制度、退役法律制度、应急法律制度以及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中外比较,可以总结出目前域外各代表性国家所拥有的相关法律制度各主要构成部分的特点。亦可以在结合我国核能行业反射性废物法律制度现状后,看到目前相关法律制度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即:相关立法框架存在缺失、相关管理主体职能设定分散不清、相关管理机制缺乏保障、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相关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制度亟待发展。借鉴域外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中的有益经验,可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作出相应的建议。首先,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框架加以完善。我国目前我国的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法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原子能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基本而又迫切需要的法律,构建相对独立的原子能法律是核能安全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急需出台。我国在不断完善核燃料循环、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相关准入和执业资格制度的同时,还应加强“三废”处置经费筹措和使用的管理,制定核设施退役管理办法,研究并制定废旧放射源和核技术利用废物处理处置相关管理办法等。其次,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制度加以完善。要完善此方面,需要进一步清晰划分各参与主体之具体职能并加强放射性废物管理主体之权威性与独立性。再次,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运行制度加以完善,实现对放射性废物产生及处置活动中的全过程管理并保障相关管理活动之资金需求。之后,还应当对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准备、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加以完善。本文认为:对核能行业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安全进行有效管理并建立与之对应的科学和完善的管理法律制度,是保障核能行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石。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证、归纳与演绎互相融合的研究方式。在分析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一般概念、定义基础上,对目前国际中核能行业发展的几个代表国家有关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法律制度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核能行业的相关国际管理制度、公约等国际法环境进行了归纳和借鉴。通过对于各国之间以及中外之间对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之比较,以及对于相关国际性规定与公约的分析,从中提取出对我国相关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具有价值的启示。最后再结合对我国核能行业中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之历史沿革、现实状态以及未来展望之分析,对我国目前相关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
徐建壮[7](2019)在《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在“十五”期间制订了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为了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中石油也确定了建设“海外大庆”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发海外油气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减少人员伤害、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中石油下属各企业逐步建立了各自的HSE管理体系。Z国原油管道运维项目是中石油管道局投运公司的海外项目之一,项目自2011年投产之初便应用HSE管理,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运行的HSE管理体系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HSE管理的效果。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改正,优化现行的HSE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国内外HSE管理的发展现状,以非洲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自身特点出发,通过对项目成立以来的HSE事件进行分析统计,归纳总结出现行管理体系的不足之处,即对现场的设备设施管理不到位、对Z国原油管道危害因素识别不到位、基层战队对非洲本地化用工HSE管理不规范和HSE内部审核不完善等,并对问题成因分析,以PDCA循环模式对HSE管理体系进行优化,达到优化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的目的。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优化方案的运行效果是影响到整个项目是否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文末从规章制度、人力资源和HSE思想文化三方面提出十项具体措施来保障优化方案的顺利执行。本研究对Z国原油管道现行的HSE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优化了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探寻出了一套适用于Z国原油管道运维项目的HSE管理方案,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的优化方案将为企业以后在海外原油管道的HSE管理方面积攒下宝贵的经验,同时对投运公司其它海外项目原油管道的HSE管理提供了借鉴意义,为企业未来的海外发展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韩伟驰[8](2019)在《中国海油钻井平台维修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而与日俱增,陆地油气资源的开采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且日渐枯竭。海洋油气资源占全球资源总量的34%,浩渺的海洋已成为为人类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海洋油气开发是我国蓝海战略的重点,海洋石油装备产业方兴未艾,钻井平台作为基础装备也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老化和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维修;此外,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按期强制法定检验。钻井平台维修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工程,安全管理的潜在风险较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更好、更快和安全的施工,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钻井平台维修的重点关注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海油拥有大体量的钻井平台进行石油勘探、开发,钻井平台结构复杂,维修风险高,职工伤亡事故、火灾事故、设备事故、爆炸事故、生产事故频发,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根据MMEM理论,通过人、机、环境、管理等四方面分析研究发现,船东项目管理专业素质不足、修船工人专业素质不足、修船厂工人违章作业,是事故产生的人因原因;修船厂设备存在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机因原因;船东与船厂管理界面不清、钻井平台维修项目施工程序不规范、过程监控不规范,是安全事故发生的管理原因。中国海油钻井平台维修以实现“零事故”为安全管理目标,在人因管理方面,实施船东专业化、选择合格的修船队伍、严格违章管理、实施有效的培训等措施;通过严格的设备准入制度,确保使用合格的设备进行钻井平台维修;明确钻井平台维修安全管理界面、规范钻井平台施工程序、加强过程安全管控,形成一套“可复制”的钻井平台维修安全管理体系,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刘红胜[9](2019)在《港珠澳大桥墩台工厂化、装配化施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桥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修建了一大批结构新颖、技术复杂、设计和施工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型桥梁,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放眼世界,当今的工程项目具有系统性越来越强、建设难度越来越大等特点,且正在不断的由传统的陆地向更为广阔的海洋方向发展。国内外诸多跨海及海洋工程的实践证明,海上作业陆地化、工厂化,大型作业装配化(即“装配化、工厂化”)的生产建设模式,不仅对工程建设的环保、安全及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更是符合桥梁建设实际需求及发展趋势,对我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工厂化、装配化”施工管理在跨海桥梁建设中开展广泛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同类型工程建设提供响应的参考和可靠的借鉴。本文以港珠澳大桥墩台施工为背景,针对跨海桥梁“工厂化、装配化”施工管理,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总结了桥梁项目工程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介绍了项目管理理论及背景;阐述了项目管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以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CB04合同段为工程背景,说明在海上施工作业风险大、生产效率低的情况下,工厂化、装配化施工具备显着的优势,可最大程度的做到施工过程以人为本和节能环保,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推动着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3)结合港珠澳大桥墩台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该工程项目所处的特殊环境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桥梁墩台“工厂化、装配化”施工从组织、质量、进度、技术及成本方面开展探索、研究。研究表明,桥梁施工工厂化、装配化的施工路线将会成为以后桥梁建设的一种趋势,并可以形成单独的管理模式。(4)通过对论文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对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相应的指出。同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展望,以希望后续研究能寻求到更为合适有效的分析办法,从而来更好的提高跨海桥梁建设施工管理水平。
李闯[10](2018)在《基于HSE的贵州某矿一通三防系统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虽然我国煤炭产量及需求量开始呈现递减态势,但煤炭在目前以及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都将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煤炭行业安全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对国家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煤矿生产结构复杂,各系统功能及设施交互繁杂,使煤矿的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等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文以煤矿生产中的重要系统—“一通三防”系统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基于“安全-健康-环境”(HSE)这一先进的管理评估理念,建立了煤矿一通三防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分析总结了论文研究所涉及煤矿一通三防系统、危险辨识及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就煤矿一通三防系统中的通风系统、瓦斯防治系统、综合防尘系统及矿井火灾防治系统四个子系统分别进行危险源辨识,在此基础上结合HSE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了煤矿一通三防系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安全、职业健康及环境三个方面的风险因素所建立的煤矿一通三防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分别包含24个、5个和3个指标,共计32个风险评价指标。2)运用WBS-RBS耦合矩阵风险分析法,构建了煤矿一通三防系统生产作业风险识别模型,分别从作业和风险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层层分解,有效细化作业和风险的初始状态,得到不同施工工作包重要程度;在煤矿一通三防系统生产风险综合评价模型中,通过风险识别模型的辨识确定了生产作业的整体风险水平及作业过程中的典型影响因素。3)通过分析和比较煤矿中常用安全评价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等,最终确定了文章基于IAHP-ECM的煤矿一通三防系统评价模型,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利用区间数代替点值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较好地保证评估指标赋权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对ECM进行优化,建立单项指标分段功效函数,经过计算加权合成计算总功效系数,以此减少指标信息的损失量,更好地满足风险评估分级要求。4)在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各风险评价指标间的对比矩阵,运用区间层次分析法综合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情况,运用功效系数法进行各个风险评价指标单指标功效系数的计算,并结合各指标不确定度及权重系数得出系统风险总功效系数。经计算,模型针对风险评价指标的辨识率达到100%,处于“安全”等级的评价指标个数为3个,占总指标的9.375%;处于“较安全”等级的评价指标个数为18个,占总指标的56.25%;处于“一般安全”等级的评价指标个数为5个,占总指标的15.625%;处于“较不安全”等级的评价指标个数为5个,占总指标的15.625%。结合总功效系数和指标权重系数的煤矿一通三防系统综合风险评估计算公式的煤矿综合风险计算结果为3.5993,得出煤矿一通三防系统的风险等级处于“一般安全”等级与“较安全”等级之间,更倾向于“较安全”等级。5)根据评估模型应用结果、风险度及综合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职业健康危害风险方面、安全危害风险方面及环境危害风险方面分别从权重系数和总功效系数相对较高的风险评价指标入手,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模型的构建及在贵州某矿一通三防系统风险评估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型在煤矿一通三防系统的风险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时可全面、详实地辨识出了系统的风险因素,科学、准确地评估了该系统的风险等级,对煤矿日常安全管理及风险辨识等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HSE对设备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SE对设备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GW钻探公司钻井现场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钻井工程概述 |
2.2 安全生产相关理论 |
2.3 HSE管理体系 |
2.4 PDCA管理模式 |
3 GW钻探公司钻井现场安全管理现状 |
3.1 公司及钻井现场概况 |
3.1.1 GW钻探公司简介 |
3.1.2 钻井现场概况 |
3.2 GW钻探公司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责 |
3.2.1 安全管理组织结构 |
3.2.2 安全管理组织的职责 |
3.3 GW钻探公司钻井现场安全管理现状 |
3.3.1 GW钻探公司HSE管理体系应用 |
3.3.2 钻井现场安全事故管理 |
3.3.3 钻井现场安全风险防控 |
3.3.4 钻井现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
4 GW钻探公司钻井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钻井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问题 |
4.1.2 高危作业管理问题 |
4.1.3 安全职责落实问题 |
4.2 钻井现场安全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1 钻井现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缺乏科学性 |
4.2.2 高危作业管理流程及标准执行不到位 |
4.2.3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
5 GW钻探公司钻井现场安全管理的改进对策 |
5.1 钻井现场安全管理的目标 |
5.2 建立科学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
5.2.1 完善钻井队HSE标准化建设标准 |
5.2.2 强化各次开钻验收管理 |
5.2.3 建立安全隐患循环管理机制 |
5.3 加强高危作业的管理 |
5.3.1 建立高危作业项目清单 |
5.3.2 落实HSE方法工具应用 |
5.3.3 加强高危作业过程监管 |
5.4 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
5.4.1 调整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
5.4.2 明确安全管理职责 |
5.4.3 建立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
6 GW钻探公司安全管理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班前班后会管理 |
6.2 健全HSE考核机制 |
6.3 不断强化员工安全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业主视角下合同界面管理对工程变更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 |
2.1 界面管理相关研究 |
2.1.1 界面管理的定义及分类 |
2.1.2 合同界面管理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
2.2 工程变更相关研究 |
2.2.1 变更管理的重要性 |
2.2.2 变更的定义及原因 |
2.2.3 工程变更的分类及主要内容 |
2.2.4 工程变更的管理措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假设模型 |
3.1 合同界面管理的概念及测度 |
3.1.1 合同界面管理的概念 |
3.1.2 合同界面管理的测度 |
3.2 工程变更绩效 |
3.2.1 工程变更绩效的概念 |
3.2.2 工程变更绩效的影响 |
3.3 调节变量 |
3.3.1 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信赖水平 |
3.4 提出假设 |
3.4.1 合同界面管理与工程变更绩效的关系 |
3.4.2 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信赖水平的调节作用 |
3.5 研究假设模型 |
第4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 问卷设计 |
4.1.1 研究个体 |
4.1.2 模型中变量的测量 |
4.1.3 问卷结构 |
4.2 数据收集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数据分析 |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2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
5.2 假设检验 |
5.2.1 合同界面管理水平与工程变更绩效的关系检验 |
5.2.2 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信赖水平的调节作用检验 |
5.3 研究结果的讨论 |
5.3.1 合同界面管理水平与工程变更绩效的关系 |
5.3.2 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信赖水平的调节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调查问卷 |
致谢 |
(3)逸盛石化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过程安全管理在化工行业适用性 |
1.2.4 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
1.2.5 小结 |
1.3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综述 |
2.1 过程安全管理PSM |
2.1.1 PSM管理体系理论 |
2.1.2 过程安全管理要素介绍 |
2.2 过程安全管理评估体系分析 |
2.3 安全管理评估方法分析比较 |
2.3.1 计算方法种类 |
2.3.2 计算方法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逸盛石化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3.1 逸盛石化基本情况综述 |
3.1.1 逸盛石化现有安全管理体系 |
3.1.2 逸盛石化管理现状与不足分析 |
3.2 逸盛石化引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分析 |
3.3 模糊评价法在逸盛石化PSM审核中的应用 |
3.3.1 模糊评价计算模型 |
3.3.2 模糊评价在逸盛石化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中的应用 |
第4章 PSM管理体系的风险评估分析 |
4.1 过程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风险辨识 |
4.2 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管理 |
4.3 风险矩阵 |
4.4 工艺危害分析 |
4.5 PHA评估方法的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险评估方法在PSM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和选择 |
5.1 八大特种作业程序和防护措施 |
5.2 机械完整性管理 |
5.3 变更管理 |
5.4 事故事件管理 |
5.5 应急响应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平台拆解中油气泄漏与爆炸的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油气平台拆解市场的现状及前景预测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海洋平台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可燃气体泄漏的研究现状 |
1.2.3 可燃气体爆炸的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本文技术路线图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导管架平台拆解中油气泄漏与爆炸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2.1 概述 |
2.2 系统描述 |
2.2.1 实例DPP油气处理设备总体布局 |
2.2.2 实例DPP油气管线区域划分 |
2.2.3 实例DPP油气处理的工艺流程 |
2.3 危险源识别 |
2.3.1 残存油气组分分析 |
2.3.2 基于风险矩阵的设备及管线风险等级判定分析 |
2.4 事故概率分析 |
2.4.1 泄漏事故的风险因素识别 |
2.4.2 油气泄漏事故的概率分析 |
2.4.3 基于模糊故障树的泄漏概率分析 |
2.4.4 爆炸事故的概率分析 |
2.5 后果分析 |
2.6 ALARP接受准则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燃气体泄漏的参数敏感性研究 |
3.1 可燃气体泄漏与扩散的理论方程 |
3.2 泄漏速率研究 |
3.2.1 泄漏孔尺寸的选取 |
3.2.2 泄漏速率分析 |
3.3 可燃气体泄漏事故的CFD模拟 |
3.3.1 实例DPP平台三维建模 |
3.3.2 边界条件 |
3.3.3 网格划分 |
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4.1 自然因素 |
3.4.2 泄漏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燃气体爆炸的参数敏感性研究 |
4.1 可燃气体爆炸机理及数学模型 |
4.1.1 物理过程 |
4.1.2 数学模型 |
4.2 可燃气体爆炸事故的CFD模拟 |
4.2.1 气体云位置确定 |
4.2.2 边界及初始条件 |
4.2.3 网格划分 |
4.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3.1 点燃位置 |
4.3.2 气体云体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平台拆解中油气泄漏与爆炸的量化风险分析 |
5.1 概述 |
5.2 场景生成 |
5.2.1 泄漏设备 |
5.2.2 泄漏方向 |
5.2.3 风速 |
5.2.4 风向 |
5.2.5 泄漏场景抽样 |
5.3 场景后果分析 |
5.4 量化风险评估结果 |
5.5 平台拆解过程中泄漏与爆炸的安全管控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中国石油大连销售公司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2 HSE相关理论及成品油销售企业安全管理概述 |
2.1 HSE管理体系的概念、基本要素 |
2.1.1 HSE管理体系的概念 |
2.1.2 执行HSE管理体系的目标 |
2.1.3 HSE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
2.1.4 HSE管理体系的框架特征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1 安全管理的概念 |
2.3.2 安全管理方法 |
2.3.3 安全管理模式 |
2.3.4 安全管理评价 |
2.4 成品油销售企业安全管理 |
2.4.1 成品油销售企业安全管理的概念 |
2.4.2 成品油销售企业安全管理的内涵 |
2.4.3 成品油销售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
2.4.4 成品油销售企业安全管理的特点 |
2.5 成品油销售企业安全事故案例 |
3 中国石油大连销售公司安全管理工作概况 |
3.1 大连销售公司概况 |
3.2 大连销售公司安全管理工作 |
3.2.1 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
3.2.2 安全管理工作流程 |
3.3 大连销售公司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
3.3.1 人的因素 |
3.3.2 材料设备因素 |
3.3.3 环境因素 |
3.3.4 组织管理因素 |
3.4 大连销售公司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3.4.1 间接原因 |
3.4.2 直接原因 |
3.4.3 本质原因 |
4 大连销售公司HSE安全管理方案设计 |
4.1 大连销售公司HSE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 |
4.2 大连销售公司HSE安全管理的工作目标 |
4.3 大连销售公司HSE领导组织机构设置 |
4.4 大连销售公司HSE安全管理新方案编制 |
4.4.1 重点工序HSE措施 |
4.4.2 风险削减及控制措施 |
4.4.3 HSE应急反应计划 |
4.4.4 员工健康安全保证措施 |
4.4.5 环境保护措施 |
4.5 监督体系的设计 |
4.5.1 不符合项的定义与分类 |
4.5.2 不符合项的处理程序和要求 |
5 大连销售公司安全管理新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5.1 安全管理新方案考核及考评结果 |
5.1.1 方案考核指标及结果 |
5.1.2 方案实际考评结果 |
5.2 新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
5.3 安全管理新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5.3.1 提高责任意识,强化管理水平 |
5.3.2 全面深入改进相关措施 |
5.3.3 多措并举加大公司HSE体系推进力度 |
5.3.4 严格把控人的不安全行为 |
5.3.5 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实现设备和设施的本质安全化 |
5.3.6 强化分析和预防,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连销售公司安全管理业务流程图 |
致谢 |
(6)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思路 |
1.3.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理论分析 |
2.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厘定 |
2.1.1 放射性废物与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的界分 |
2.1.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含义厘析 |
2.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正当性 |
2.2.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合理性 |
2.2.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2.2.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
2.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环境权理论 |
2.3.3 风险控制理论 |
2.4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内涵与构成 |
2.4.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内涵 |
2.4.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主要构成 |
2.5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
2.5.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价值 |
2.5.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功能 |
2.6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与模式 |
2.6.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 |
2.6.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模式 |
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战略与政策理据之一般分析 |
3.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战略与政策理据的特点与趋势 |
3.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战略与政策理据 |
3.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战略与政策理据之比较 |
3.4.1 技术路线之比较 |
3.4.2 选址准则之比较 |
3.4.3 决策过程之比较 |
3.4.4 资金模式之比较 |
4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立法分析 |
4.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立法之一般分析 |
4.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国际立法 |
4.2.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国际立法之宏观背景 |
4.2.2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国际法律渊源 |
4.2.3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国际立法中的参与主体 |
4.2.4 国际立法对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之现实意义 |
4.3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3.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3.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3.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3.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3.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3.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4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立法 |
4.4.1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法律 |
4.4.2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行政法规 |
4.4.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相关部门规章 |
4.4.4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标准及技术文件 |
4.4.5 国际法渊源与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之关系 |
4.5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相关立法之比较 |
4.5.1 立法框架之比较 |
4.5.2 法律渊源之比较 |
5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
5.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
5.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
5.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法律制度之比较 |
5.4.1 主体设置之比较 |
5.4.2 主体职能划分之比较 |
6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
6.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
6.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 |
6.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许可法律制度之比较 |
6.4.1 许可种类划分之比较 |
6.4.2 许可审批流程之比较 |
7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
7.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役法律制度 |
7.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
7.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 |
7.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退役法律制度之比较 |
7.4.1 退役计划模式之比较 |
7.4.2 退役保障机制之比较 |
8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
8.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
8.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 |
8.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法律制度之比较 |
8.4.1 应急管理框架设定之比较 |
8.4.2 应急管理主导机构之比较 |
9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1 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之一般分析 |
9.2 域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1 法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2 芬兰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3 英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4 美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5 加拿大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6 韩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2.7 各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
9.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
9.4 中外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之比较 |
9.4.1 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之比较 |
9.4.2 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之比较 |
10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审视与完善 |
10.1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审视 |
10.1.1 相关立法框架存在缺失 |
10.1.2 相关管理主体职能设定分散不清 |
10.1.3 相关管理机制缺乏保障 |
10.1.4 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
10.1.5 相关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制度亟待发展 |
10.2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之完善 |
10.2.1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立法框架之完善 |
10.2.2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主体制度之完善 |
10.2.3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运行制度之完善 |
10.2.4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度之完善 |
10.2.5 我国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之完善 |
11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
2.1 研究对象简介 |
2.2 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2.2.1 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
2.2.2 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
2.2.3 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运行效果分析 |
2.3 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对现场设备设施的管理不到位 |
2.3.2 对危害因素的识别不到位 |
2.3.3 基层站队对非洲本地化用工HSE管理不规范 |
2.3.4 HSE内部审核不完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的优化 |
3.1 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不足之处成因分析 |
3.1.1 设备设施管理水平欠缺 |
3.1.2 对风险评估范围不全面 |
3.1.3 HSE管理对本地化用工效果不佳 |
3.1.4 内部审核重视结果轻视过程 |
3.2 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优化的原则 |
3.2.1 优先考虑HSE原则 |
3.2.2 安全原则 |
3.2.3 员工参与原则 |
3.2.4 及时原则 |
3.3 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优化的思路 |
3.4 PDCA模式下HSE管理体系优化的具体方案 |
3.4.1 计划(Plan)阶段的优化 |
3.4.2 实施(Do)阶段的优化 |
3.4.3 检查(Check)阶段的优化 |
3.4.4 处理(Action)阶段的优化 |
第4章 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体系优化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4.1 制度保障措施 |
4.1.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
4.1.2 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
4.1.3 使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 |
4.2 人力资源保障 |
4.2.1 公司领导的率先垂范 |
4.2.2 员工HSE工作履职能力 |
4.2.3 本地化员工的人才储备 |
4.2.4 建立本地化员工医疗福利制度 |
4.3 HSE思想文化保障措施 |
4.3.1 植入HSE文化的基因 |
4.3.2 创新HSE宣传形式 |
4.3.3 把好思想稳定的脉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海油钻井平台维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安全的定义及理论发展 |
2.2 危险源辨识 |
2.3 MMEM理论 |
2.4 国外修船行业安全管理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钻井平台维修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
3.1 中国海油钻井平台管理概况 |
3.2 钻井平台维修项目内容 |
3.3 钻井平台维修安全事故统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钻井平台维修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
4.1 钻井平台维修安全事故分析 |
4.2 钻井平台维修事故人因原因 |
4.2.1 专业素质不足 |
4.2.2 工人故意违章作业 |
4.2.3 工人安全知识不足 |
4.3 钻井平台维修事故机因原因 |
4.4 钻井平台维修事故管理原因 |
4.4.1 船东与修船厂管理界面不清 |
4.4.2 钻井平台维修项目施工程序不规范 |
4.4.3 钻井平台维修项目过程监控不规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钻井平台维修安全管理优化方案 |
5.1 钻井平台维修安全管理目标和原则 |
5.2 钻井平台维修安全人因保障 |
5.2.1 船东专业化 |
5.2.2 选择合格的修船队伍 |
5.2.3 严格管控违章作业 |
5.2.4 实施有效培训 |
5.3 钻井平台维修安全设备保障 |
5.4 钻井平台维修安全管理体系保障 |
5.4.1 明确钻井平台维修安全管理界面 |
5.4.2 规范钻井平台维修施工程序 |
5.4.3 规范钻井平台维修过程安全管控 |
5.4.4 应急准备与响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9)港珠澳大桥墩台工厂化、装配化施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2.1 项目管理理论 |
2.1.1 管理模式 |
2.1.2 工程项目管理 |
2.2 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
2.2.1 成本管理 |
2.2.2 资源管理 |
2.2.3 质量管理 |
2.2.4 进度管理 |
2.2.5 项目HSE管理 |
2.3 工程项目过程管理 |
2.4 工程项目管理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港珠澳大桥墩台工程概况 |
3.1 项目工程概况 |
3.1.1 港珠澳大桥概况 |
3.1.2 港珠澳大桥工程环境 |
3.1.3 港珠澳大桥墩台概述 |
3.2 大型跨海工程项目工程墩台工厂化、装配化施工关键点及施工管理手段 |
3.2.1 大型跨海工程项目墩台工厂化、装配化施工关键点 |
3.2.2 大型跨海工程工厂化、装配化建设管理手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桥梁墩台“工厂化、装配化”施工项目管理研究 |
4.1 跨海桥梁墩台“工厂化、装配化”施工管理要求 |
4.1.1 跨海工程管理目标要求与制定 |
4.1.2 跨海桥梁墩台工厂化施工关键技术控制及管理重难点 |
4.1.3 跨海桥梁墩台装配化施工关键技术控制重难点 |
4.2 项目组织措施管理 |
4.2.1 项目组织机构设置 |
4.2.2 项目管理体系 |
4.3 项目投资计划管理 |
4.4 进度计划管理 |
4.4.1 总体施工进度计划 |
4.4.2 分项工程进度计划说明 |
4.5 资源配置管理 |
4.5.1 主要劳动力资源配置 |
4.5.2 主要设备资源配置 |
4.5.3 主要材料资源供应 |
4.6 质量计划管理 |
4.6.1 质量组织管理机构 |
4.6.2 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流程 |
4.6.3 质量保证体系 |
4.6.4 质量保证措施 |
4.7 项目HSE计划管理 |
4.7.1 项目HSE管理目标及特点 |
4.7.2 项目HSE管理组织体系 |
4.7.3 HSE基本运行控制流程 |
4.7.4 HSE保障措施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桥梁墩台“工厂化、装配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5.1 桥梁墩台“工厂化、装配化”施工总体工艺及关键技术管理 |
5.1.1 大型预制墩台工厂化施工工艺 |
5.1.2 大型预制墩台工厂化施工关键技术管理 |
5.1.3 大型预制墩台装配化安装施工工艺 |
5.1.4 大型预制墩台装配化施工关键技术管理 |
5.1.5 墩台工厂化预制质量控制指标 |
5.1.6 墩台装配化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
5.2 项目目标影响因素及控制 |
5.2.1 项目质量目标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
5.2.2 项目工期目标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
5.2.3 项目成本目标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
5.2.4 项目资源管理影响因素及控制 |
5.2.5 项目HSE目标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HSE的贵州某矿一通三防系统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煤矿风险评估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煤矿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煤矿安全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2.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煤矿一通三防系统危险源辨识研究 |
2.1 煤矿一通三防系统简况 |
2.1.1 煤矿一通三防系统及其划分 |
2.1.2 煤矿一通三防各子系统特点 |
2.2 危险源辨识理论基础及要点 |
2.2.1 危险源辨识相关理论及常见危害类型 |
2.2.2 煤矿一通三防系统危险源辨识的难点及要点 |
2.3 HSE风险管理体系 |
2.3.1 HSE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与发展 |
2.3.2 HSE风险管理体系理论背景 |
2.3.3 HSE应用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HSE的煤矿一通三防系统风险评估模型 |
3.1 煤矿一通三防系统工作分解及风险分析 |
3.1.1 通风系统 |
3.1.2 瓦斯防治系统 |
3.1.3 矿井火灾防治系统 |
3.1.4 综合防尘系统 |
3.1.5 煤矿风险因素分析 |
3.2 煤矿安全生产安全评价模型 |
3.2.1 煤矿常用安全评价模型 |
3.2.2 安全评价一般程序 |
3.2.3 安全评价方法选择 |
3.3 基于HSE的煤矿一通三防系统风险评估模型 |
3.3.1 评价指标体系 |
3.3.2 IAHP-ECM评估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HSE的煤矿一通三防系统评估模型应用 |
4.1 工程实例 |
4.1.1 煤矿概况 |
4.1.2 煤矿一通三防系统介绍 |
4.2 基于WBS-RBS的HSE风险识别 |
4.2.1 构建作业分解结构 |
4.2.2 构建风险分解结构 |
4.2.3 风险识别及衡量 |
4.3 评价指标体系风险度计算 |
4.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
4.4.1 区间层次分析矩阵构建 |
4.4.2 权重系数及不确定度计算 |
4.5 煤矿一通三防系统风险评估 |
4.5.1 单指标功效系数计算 |
4.5.2 综合风险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HSE的煤矿一通三防系统评估结果 |
5.1 评估结果分析 |
5.1.1 风险度分析 |
5.1.2 综合风险评估分析 |
5.2 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
5.2.1 职业健康危害风险控制 |
5.2.2 安全危害风险控制 |
5.2.3 环境危害风险控制 |
5.3 指标风险识别结果分析及建议 |
5.3.1 指标风险识别结果分析 |
5.3.2 指标风险识别结果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HSE对设备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GW钻探公司钻井现场安全管理研究[D]. 刘冠志.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业主视角下合同界面管理对工程变更绩效的影响研究[D]. 张芦笛. 天津大学, 2020
- [3]逸盛石化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张威. 南昌大学, 2020(01)
- [4]平台拆解中油气泄漏与爆炸的风险研究[D]. 董智新.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5]中国石油大连销售公司安全管理研究[D]. 宝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6]核能行业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D]. 甘露茜. 重庆大学, 2019(01)
- [7]Z国原油管道HSE管理优化研究[D]. 徐建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中国海油钻井平台维修安全管理研究[D]. 韩伟驰.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9]港珠澳大桥墩台工厂化、装配化施工管理研究[D]. 刘红胜.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10]基于HSE的贵州某矿一通三防系统风险评估研究[D]. 李闯. 贵州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