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螺旋肋片论文-杨成凤,张靖周,李伟

仿螺旋肋片论文-杨成凤,张靖周,李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仿螺旋肋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航空,航天推进技术,强化传热,仿螺旋肋片,数值模拟

仿螺旋肋片论文文献综述

杨成凤,张靖周,李伟[1](2007)在《仿螺旋肋片通道流动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内的流动特性和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共建立五组模型,分析了入口冷气雷诺数和肋片排布方式对壁面换热和通道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肋片与主流方向的夹角α的增大,壁面换热增强,同时通道内平均阻力系数显着增大。(2)随着入口冷气雷诺数的增大,壁面平均努塞尔数Nu增大,平均阻力系数Eu减小。(3)改变肋片倾斜角β可使综合性能提高,且存在最佳值.在研究范围内,α=15°,β=15°时综合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7年S2期)

邱庆刚,沈胜强[2](2006)在《楔形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的流动与换热》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限体积法对叁维不可压缩的N-S方程进行离散,对上下表面带有错排间断性楔形肋片且对置的仿螺旋内冷通道进行了数值模拟。网格划分采用非结构化混合网格,湍流模型为kε-两方程模型,在近壁面处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法进行处理,速度和压力的耦合采用S IM PLE算法。计算获得了楔形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在楔形肋片与主流方向夹角分别为0°、15°、30°时的叁维流场分布。结果表明楔形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的流场结构比较复杂,通道内流体流动达到了预期的仿螺旋流动效果。通道的平均努谢尔数随楔形肋片与主流夹角的增大而呈增大趋势,通道换热强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流动阻力也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06年03期)

邱庆刚[3](2006)在《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看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性能的不断提高,涡轮前进气温度越来越高,这使得燃气涡轮发动机叶片在越来越高的温度下工作,其温度已远远高出燃气轮机叶片材料所能承受的范围,因此对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之一—涡轮叶片进行有效的冷却,开发先进高效涡轮叶片冷却技术,是发展现代高推重比涡轮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国际上在发展高效低耗燃气轮机中竞相研究的课题。本文在阅读大量的国内外与涡轮发动机叶片冷却技术相关文献,包括气膜冷却、冲击冷却、强迫对流冷却等在内的几种基本冷技术在内,特别是内冷通道强迫对流换热冷却技术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肋片内冷通道强化对流换热方案,该方案在内冷通道中通过设置仿螺旋肋片,来改善通道内部冷却介质流动结构,引入螺旋翅片管的强化传热机理,使其更有利于通道固体壁面与冷却介质的换热,以达到更有效降低叶片温度的目的。 为了详尽了解新提出的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特有的叁维流场特性、通道换热特性以及通道流动阻力特性,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所研究的内冷通道横截面形状为矩形,通道上下壁面上沿冷却介质流动方向布置仿螺旋肋片,肋片排间呈间断性的布置,每两排肋片排为一几何结构周期,同一壁面上各排肋片之间相互错列,上下壁面相对位置的肋片排之间同样相互错列一定的距离,两个侧壁为光滑壁面。本文主要研究了仿螺旋肋片导流角度、倾斜角度、肋片形状等肋片几何结构参数以及气流方向、进口雷诺数等流动参数对内冷通道的流场特性、换热特性以及阻力特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内冷通道强化对流冷却方案,不仅利用了仿螺旋肋片作为扩展面积达到强化换热的目的,同时利用其一定的几何排列来仿效螺旋翅片管的强化换热机理,冷却介质在通道内流动时受仿螺旋肋片的导向作用迫使通道近壁处冷却介质发生旋转,产生一附加的螺旋流动,加强了通道内冷却介质流动的径向扰动,加强了近壁区冷却介流动的扰动,使得近壁面及肋片间冷却介质的相对速度提高,减薄速度边界层和传热边界层厚度,大大降低了壁面的传热热阻,通道平均传热系数相对于光滑通道得到显着提高。此外,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给出了本文研究范围内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最佳的肋片几何结构参数。(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6-04-01)

邱庆刚,沈胜强[4](2006)在《肋片几何形状对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流动与换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在通道宽高比AR=2.9、肋高与通道当量直径比e/Dh=0.336、肋高与通道高度比e/H=0.5、肋片与轴面的夹角β=15°及雷诺数在1×104~2×105之间时,矩形肋片和楔形肋片对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强化传热与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仿螺旋内冷通道平均换热系数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流动阻力也显着增加。在所研究的范围内,矩形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的换热强化比要高于同等几何排列条件下的楔形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但其综合肋化效率要低于相同几何排列条件下的楔形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邱庆刚,沈胜强[5](2005)在《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流动与传热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新型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的传热与流动特性。采用横截面积为矩形、上下表面带有间断性倾斜矩形肋片叉排且对置的仿螺旋肋片内部冷却通道。分析了在通道宽高比AR=2.9、肋化比Ff/F=2.545、肋高与通道当量直径比e/Dh=0.336、肋间距与肋高比p/e=0.6、肋片与轴面的夹角β=15°及R e在1×104~2×105时的非旋转情况下,R e、肋片与主流方向夹角α等参数对内冷通道强化传热与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仿螺旋矩形肋片作为旋流形成装置起到了迫使流体旋转运动、提高流速和减小层流底层厚度的作用,通道内流体流动达到了预期的螺旋流动效果,通道平均换热系数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流动阻力也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05年04期)

仿螺旋肋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有限体积法对叁维不可压缩的N-S方程进行离散,对上下表面带有错排间断性楔形肋片且对置的仿螺旋内冷通道进行了数值模拟。网格划分采用非结构化混合网格,湍流模型为kε-两方程模型,在近壁面处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法进行处理,速度和压力的耦合采用S IM PLE算法。计算获得了楔形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在楔形肋片与主流方向夹角分别为0°、15°、30°时的叁维流场分布。结果表明楔形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的流场结构比较复杂,通道内流体流动达到了预期的仿螺旋流动效果。通道的平均努谢尔数随楔形肋片与主流夹角的增大而呈增大趋势,通道换热强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流动阻力也显着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仿螺旋肋片论文参考文献

[1].杨成凤,张靖周,李伟.仿螺旋肋片通道流动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

[2].邱庆刚,沈胜强.楔形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的流动与换热[J].热科学与技术.2006

[3].邱庆刚.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4].邱庆刚,沈胜强.肋片几何形状对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流动与换热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06

[5].邱庆刚,沈胜强.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流动与传热数值分析[J].热科学与技术.2005

标签:;  ;  ;  ;  ;  

仿螺旋肋片论文-杨成凤,张靖周,李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