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与狼共舞”——“同治中兴”时期的中外和局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专门史
作者: 何文贤
导师: 林金水
关键词: 同治中兴,中外合作与分歧,北华捷报评说
文献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这一政治神话,清政府官员从两次战争中深刻体会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优势,出现了要求摆脱困境、变法自强的洋务派,他们以中央的恭亲王奕欣和文祥,地方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5位人物为代表,通过承认不平等条约,求得和平安定的外部环境;通过“自强”新政,努力去实现国富民强的理想目标。这就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同治中兴”时期(1862—1874)。 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治中兴”是晚清中外关系的“蜜月”期,列强国家改变其武装侵略策略,采取与清政府的“合作政策”,凭借其强势的军事、经济实力,利用在华外交家、商人以及传教士的种种迂回和缓的侵略手段,企图把中华文明纳入其一系列的理念模式之中,这就必然导致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到思想文化、行为模式等一系列的抵触与变革。本论文共分十个章节来探讨中西两种文明的激烈交锋与嬗变过程,揭示了“同治中兴”时期中外和局的内涵与实质。 本论文第一次大量引用英国人亨利·奚安门(Henry·Sherman)1850年8月3日在上海创刊的《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的言论来兼评“同治中兴”中外和局的时代特点。在西方列强创办的外文报刊中,《北华捷报》发行最广,影响最深,在上海的外国人眼中有“英国官报”(Official British Organ)之称。可以说,《北华捷报》是晚清中外关系的晴雨表。 封建统治者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体系,寻求与西方的“合作”。但“合作”是有条件的,“合作”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有所不同。中兴官员想通过合作消除国内外军事威胁,自强新政,而西方列强心中的“合作”却是从更长远的眼光审视国家的整体利益而不得不暂时采取的一种迂回和缓的侵略政策,期待中国中央政府能够以其自己的步伐,渐次纳入西方的文明模式和评判标准。因此,这样的“合作”可想而知是同床异梦,它也因在华外国商人与传教士的胡搅蛮缠而最终有花无果。
论文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清朝对外关系的回顾与综述
一、侵略势力东渐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章 雨过天晴—满清新政与中外关系新纪元
一、1859-1861年的危机与转机
二、恭亲王的执政方针
三、权力角逐—外国人对新秩序的反应
第三章 合作政策—世界政治与中国内部发展的需要
第一节 列强在华利益及其对华政策
一、两面光—美国的对华政策
二、以不伤害身体的方式迎头一击—英国的在华利益及其政策
三、把西方文明枝接在东方文明之上—法、俄的侵华政策
第二节 合作与分歧—清王朝及列强外交政策的矛盾统一
第四章 一石二鸟—列强护翼下的中国海关税务司制度
第一节 领事报关制下的中国海关
第二节 总税务司制下的中国海关
第三节 从李泰国到赫德—中国海关制度的“同”与“不同”
第四节 中国海关—维护谁的利益
第五章 中立与干涉—中西军事合作的双刃剑
第一节 中立政策—西方列强敲诈要挟的法宝
第二节 借师助剿—没有选择的选择
一、上海防卫中的中西合作
二、从“洋枪队”到“常胜军”(一)
三、从“洋枪队”到“常胜军”(二)
第三节 清王朝的困惑—“心腹之害”与“肌体之患”
第六章 知耻而后勇—中国军事的自强运动
第一节 改革帝国军队与地方武装—支撑危局的“泥”与“钢”
第二节 人与枪—西式训练与武器现代化
第三节 雇佣洋人—中国军工企业中的技术创新
第七章 打掉烛花而不使蜡烛熄灭—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
第一节 农为邦本—中国农业经济的复苏
一、土地政策与农业垦殖
二、水利治理与税制改革
第二节 不等价交换—沿海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的铁路与电报线—财富耶?洪水猛兽耶?
第四节 筚路蓝缕—中国江海航运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外国列强用武力掠夺中国沿海航运特权
二、中国内河航运的半殖民化过程
三、夹缝中求生存—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的命运
第八章 新格局—中国外交的早期现代化
第一节 和戎外交—中外关系新格局
第二节 西学的增进—中国外交观念的艰难变化
第三节 总理衙门及寓华外交官中国化—近代外交进程的蹒跚步履
第九章 旱鸭子学游泳—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
第一节 合作与抗争—蒲安臣使团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撞入国际社会—蒲安臣使团的使命与行程
第十章 阿礼国修约—中外和局的尾声
第一节 “三角恋”—中国、英国、英国商人和传教士的利害分析
第二节 与虎谋皮—中国政府为签定平等条约所做的努力
第三节 修约谈判—一场不欢而散的宴席
结语
一、西方冲击下的中国思想传统的裂变
二、不和谐的音符—来自地方士绅的呐喊
三、“天津教案”—从本质上看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文摘要
发布时间: 2005-09-27
相关论文
- [1].肃顺与咸丰政局[D]. 高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 [2].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D]. 林立强.福建师范大学2004
- [3].晚清海防思想研究[D]. 周益锋.西北大学2004
- [4].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 何新华.暨南大学2004
- [5].困厄中的抉择[D]. 田玉洪.华东师范大学2005
- [6].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D]. 张华腾.复旦大学2005
- [7].薛福成研究[D]. 黄树生.苏州大学2005
- [8].外债与晚清政局[D]. 马金华.中国人民大学2004
- [9].他山之石:明恩溥的中国观研究[D]. 翁伟志.福建师范大学2007
- [10].晚清幕府研究[D]. 李志茗.华东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