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

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

论文题目: 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政治学理论

作者: 郭圣莉

导师: 孙关宏

关键词: 国家政权建设,城市社会结构,居委会,社会团体,阶级净化机制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从国家政权建设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及其国家政权建设过程是自清末以来整个国家政权建设过程的继续,但是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总体看来,建国初期国家政权建设过程既特点鲜明,又相当顺利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学界一直缺乏对它具体过程的细致的实证的考察分析。本文以上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原始档案资料细致考察了解放初期上海旧慈善团体、同乡会等社会团体的消失与居委会组织的创建,理论地再现了新中国国家政权在一个异质性程度极高的城市空间形成、发展并构建与自身相适应的社会基础的历史过程。全文基本思路如下:现代国家建设的共性特征之一在于国家政权向社会渗透,而新中国的国家建设的特殊之处在于国家不仅向社会渗透,而且还同时要求建立一个与国家意志高度一致的社会体系。因此,国家对旧的社会结构及其基础施以彻底清除,并在此过程中以原来的底层民众为核心重构了社会,构建了国家政权自身的社会基础。在具体实践中,这一体系的形成受到革命与国家逻辑的双重影响。划分为敌我阶级的逻辑与实践使社会高度政治化、组织化、单一化。它一方面将一些社会性团体重组为隶属于国家的人民团体,同时使慈善团体、同乡会等旧救济福利团体失去了生存空间与意义,从而将上海原有的行政与社会双重管理体系转变为单一的行政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这一阶级体系与国家意志向社会扩张自身权力相结合创造了阶级净化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国家在社会中构造了充当国家代理人的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居委会。作为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组织,居委会在建国初期一方面作为城市行政体系中的最低一层承担了国家意志向下贯穿的任务,协助国家完成了对城市基层社会的改造;另一方面作为自治性组织承担了大量由社会体系转移出来而国家尚不能通过单位制完成的社会性事务。最终,通过从社会团体到人民团体的转换和从消除保甲到创建居委会的双重过程,新中国不仅重构了城市社会组织体系,而且在此过程中构造了国家的“人民”基础,从而构建了新中国国家政权构的城市社会基础。 本论文大体分三个部分。论文在绪论中首先提出问题,简略介绍了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相关理论及西欧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过程,以为论文问题的展开奠定理论与国际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二阶段的当代中国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第一阶段是始于建国初期,主要目标是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渗透与整合;以改革开放后是第二阶段,表现为国家与社会分离基础上现代国家政权建设。本论文主要讨论第一阶段,认为它主要以彻底清除旧的社会结构及基础,重构社会,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社会基础为特征。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相关问题

1、当代中国的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

2、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综述及西欧现代国家政权建设

3、国家政权建设的社会基础

二、时空、路径与方法

1、时空界线

2、研究方法

3、文献资料说明

第一章 国家政权建设:城市社会空间的嬗变

一、城市社会的“公共领域”

1、关于晚清以来“公共领域”的论说

2、地方性“公共领域”与国家建设

3、国家政权建设逻辑下的传统公共事务

二、社会性“公共领域”及其功能

三、管制下的变迁:国民政府对城市社会“公共领域”的改造

1、职业团体:政治性团体的重组与控制

2、社会团体:非政治性社会空间

第二章 革命的逻辑:从社会团体到人民团体

一、人民团体:解放初期职业团体的改造

二、尴尬的身份:陷入困境的社会团体

1、封建性团体与慈善性社会团体之间

2、经费与福利事业:陷入困境的社团

三、单一结构的形成:从社会团体到人民团体

1、自行淘汰:同乡会、会馆、公所、山庄的结束

2、精简与统一:旧慈善团体的转型与结束

3、社会团体的消亡

4、结束的背后:革命的逻辑

5、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与社会团体的消亡

第三章 国家的逻辑:从保甲到居民委员会

一、传统与现代之间:城市的基层社会组织变迁

1、传统国家基层社会权力的三维架构

2、三维架构到二维权力体系

3、城市基层社会组织:乡村的复制

二、现代国家框架下的传统工具:民国时期上海的保甲制度

1、战时机制与保甲制度的建立

2、国家意志与保甲制度

三、新旧组织之间:新社会中旧里弄社会格局

1、打击与清除:三位一体的旧里弄保甲组织

2、限制与取消:特殊利益社会组织

四、政治运动与居民福利的结合:居民委员会的建立过程

1、保甲制度的废除与保甲人员的废弃

2、居民福利与居民组织:福利性居民组织的建立

3、运动与组织:早期的运动式居民组织

4、国家的触角:居委会的产生

第四章 阶级净化机制:城市基层社会的改造与重构

一、社会的逻辑:赢利性经纪人与社会性权威

1、国家政权的成功介入:里弄空间的变迁

2、创建之初:赢利性经纪人

3、政治化社会空间:社会角逐的政治舞台

二、阶级净化机制:敌我之间

1、表达性阶级话语的现实运动:政治性整顿

2、阶级净化机制:里弄组织的政治化过程

3、全面整顿:国家代理人的形成

三、国家的意志与妥协:作为国家代理人的居委会

1、国家组织的社会化设计:自治的居委会

2、去赢利性:居委会的半官僚制

3、作为国家代理人的居委会及其功能

第五章 从市民到人民:城市社会的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

一、理想设计与实践:新生国家政权建设的城市体制演变

二、“类单位”组织:新生国家政权建设的特殊基层单元

三、行政与社会之间: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功能的转移

四、从市民到人民:新生国家政权建设的根基性构造

1、国家政权建设的社会基础:政治分化社会

2、从市民到人民:全面改造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层级结构变动[D]. 金涛.中共中央党校2008
  • [2].中国特色国家结构形式研究[D]. 赵伟.吉林大学2009
  • [3].传统与变革:私权的话语与制度[D]. 欧家路.西南政法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从威权控制到体制吸纳:国家与上海邻里空间,1949-2008[D]. 国云丹.复旦大学2009
  • [2].迈向现代国家: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D]. 刘晔.复旦大学2003
  • [3].社区民主:转型期中国民主政治的一项解读[D]. 朱志忠.复旦大学2004
  • [4].政策供给与社会转型——对1978年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分析[D]. 李琳.复旦大学2004
  • [5].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D]. 郑长忠.复旦大学2005
  • [6].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层级结构变动[D]. 金涛.中共中央党校2008

标签:;  ;  ;  ;  ;  

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