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能力的湍流挖掘模型及挖掘实验

企业核心能力的湍流挖掘模型及挖掘实验

论文题目: 企业核心能力的湍流挖掘模型及挖掘实验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企业管理

作者: 王緌

导师: 徐玖平

关键词: 核心能力,湍流组织环境,复杂系统,模式识别,不确定性,自组织,数据挖掘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核心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根本所依。作为管理学和经济学相互融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战略管理的一种新模式的诞生。然而,在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的中国企业甚至国外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大企业也很难查明其核心能力的真正所在,也很难寻获其构建核心能力的潜在途径,也很难探测其核心能力的内在整合形式,也很难感知其当前核心能力的失效临界域,也很难预推其核心能力可能的演化趋势。在事实上,这些问题都应归结于企业核心能力挖掘研究的范畴。由于这个范畴涉及到企业战略的方向选择,因此,上述问题如不能在核心能力挖掘探索中得到有效的解决,对企业生存和竞争优势耐久性产生的的危害将是直接和长期的。反之,如能不断尝试它们新的求解之道,则可能最终有助于促进企业成长、延长企业生命的周期。对于还处在成长期的中国企业整体而言,愈演愈烈的国际国内双重竞争态势,不仅使企业核心能力挖掘研究成为了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且赋予它愈加迫切的期盼。 目前,核心能力的挖掘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和不少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仍存某些不足,尤其是在挖掘实践中对企业生存环境业亦湍流化的事实不够重视的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是:挖掘模型秉持的理论基础未随理论研究进展得到及时更新;湍流组织环境下核心能力挖掘缺乏较系统性的理论认

论文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已有平台

1.1.2 新的关注

1.1.2.1 湍流环境

1.1.2.2 系统逻辑

1.1.3 新的使命

1.1.3.1 环境困惑

1.1.3.2 重要使命

1.1.4 研究意义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现状

1.2.1.1 内生观

1.2.1.2 外生观

1.2.1.3 能动观

1.2.1.4 特征性

1.2.2 应用研究现状

1.2.2.1 模型类型

1.2.2.2 实证分析

1.2.2.3 挖掘技术

1.2.3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能力新释

2.1 组织环境理论诠释

2.1.1 构建动因

2.1.2 差异能力

2.1.3 演生前提

2.1.4 内外联系

2.2 耗散结构理论诠释

2.2.1 非线性机制

2.2.2 组织的涨落

2.2.3 存在的条件

2.3 协同学理论的诠释

2.3.1 企业的序参量

2.3.2 内协同自组织

2.3.3 信息测度意义

2.3.4 信息固化作用

2.3.5 系统模式识别

2.3.6 外部协同范畴

2.4 核心能力重新界定

2.4.1 概念理解

2.4.2 特征阐释

2.4.2.1 自我保护性

2.4.2.2 内部协同性

2.4.2.3 多元价值性

2.4.2.4 能动进化性

2.4.2.5 演生层次性

2.4.2.6 外部协同性

2.5 相关概念辨析

2.5.1 企业系统

2.5.2 环境层次

2.5.2.1 平静—随机

2.5.2.2 平静—聚类

2.5.2.3 扰动—反应

2.5.2.4 湍流组织环境

2.5.3 术语辨析

2.5.3.1 能力术语

2.5.3.2 术语区分

2.6 小结

第3章 模型总体设计

3.1 竞争优势源解析

3.1.1 产业组织理论

3.1.2 张伯伦经济学

3.1.3 熊彼特经济学

3.1.4 组合意义探讨

3.2 竞争优势源发掘

3.2.1 早期能力理论

3.2.2 资源基础理论

3.2.2.1 经济租存在性

3.2.2.2 租金获取途径

3.2.2.3 经济租的源泉

3.2.2.4 优势源的特性

3.2.3 动力能力理论

3.2.3.1 能力基础观

3.2.3.2 动力能力观

3.2.4 知识基础理论

3.2.5 竞争优势源泉

3.3 挖掘总体设计

3.3.1 核心能力挖掘源

3.3.2 总体模式的设计

3.4 小结

第4章 概念模型设计

4.1 经典模型

4.1.1 五阶段环概念模型

4.1.2 能力体系概念模型

4.1.3 差异能力概念模型

4.1.4 技术系统概念模型

4.1.5 四项特征概念模型

4.1.6 综合集成概念模型

4.2 概念模型

4.2.1 外部协同概念模型

4.2.2 内部协同概念模型

4.2.3 内外协同概念模型

4.2.4 湍流挖掘概念模型

4.3 模式识别

4.3.1 价值差异分析

4.3.2 综合差异分析

4.3.3 模式识别表达

4.4 小结

第5章 湍流挖掘技术

5.1 混合信息下挖掘技术

5.1.1 挖掘技术核选择

5.1.2 混合数评价矩阵

5.1.3 混和数评价理论

5.1.4 混和数评价方法

5.1.4.1 可比函数矩阵

5.1.4.2 赋权可比矩阵

5.1.4.3 构造指标集合

5.1.4.4 计算和谐矩阵

5.1.4.5 优势和谐矩阵

5.1.4.6 加总和谐矩阵

5.1.4.7 企业集序结构

5.2 不定信息下挖掘技术

5.2.1 不定数间的比较

5.2.2 不定数评价方法

5.2.2.1 不定测度函数

5.2.2.2 可比函数矩阵

5.2.2.3 规范可比矩阵

5.2.2.4 构造指标集合

5.2.2.5 计算和谐矩阵

5.2.2.6 优势和谐矩阵

5.2.2.7 加总和谐矩阵

5.2.2.8 企业集序结构

5.3 粗糙回归的挖掘技术

5.3.1 粗糙回归模型的构建

5.3.2 粗糙变量新的表示

5.3.3 粗糙回归模型转化

5.3.4 期望粗糙回归算法

5.3.5 决策偏好规划问题

5.4 粗糙自组织挖掘技术

5.4.1 粗糙组合多层模型的构建

5.4.1.1 组合模型的发生器

5.4.1.2 粗糙变量的标准化

5.4.1.3 粗糙组合多层模型

5.4.2 系数估计方法及筛选准则

5.4.2.1 粗糙变量表示

5.4.2.2 粗糙置信水平

5.4.2.3 粗糙筛选准则

5.4.2.4 系数估计规划

5.4.2.5 规划法解讨论

5.4.3 人机交互挖掘系统的设计

5.5 小结

第6章 挖掘模拟实验

6.1 内外协同实验

6.1.1 背景介绍

6.1.2 初始识别

6.1.3 数据处理

6.1.4 指标权重

6.1.5 挖掘技术

6.2 挖掘实验流程

6.2.1 第一轮实验

6.2.1.1 外部协同分析

6.2.1.2 内部协同分析

6.2.1.3 首轮实验结果

6.2.2 第二轮实验

6.2.2.1 最终输出模型

6.2.2.2 其它模型形式

6.2.3 第三轮实验

6.2.3.1 能力组合形式

6.2.3.2 演变的临界点

6.2.3.3 能力组合频率

6.2.4 第四轮实验

6.2.4.1 冲突能力试调

6.2.4.2 实验输出结果

6.2.4.3 实验结果分析

6.3 实验技术检验

6.3.1 技术合理性

6.3.2 技术有效性

6.3.2.1 现实有效性

6.3.2.2 拓展有效性

6.3.2.3 相对有效性

6.4 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7.1 主要结论

7.1.1 湍流环境是挖掘研究的新起点

7.1.2 核心能力是企业系统的序参量

7.1.3 模式识别应纳入湍流挖掘过程

7.1.4 挖掘设计应秉持解释系统逻辑

7.2 主要创新

7.2.1 核心能力湍流挖掘理论的创新

7.2.2 核心能力湍流挖掘模型的创新

7.2.3 核心能力湍流挖掘技术的创新

7.3 未来研究

附录A 定理证明

附录B 企业自评

附录C 实验数据

附录D 程序设计

D.1 外部协同挖掘程序

D.1.1 外部协同主程序

D.1.2 外部协同子函数

D.2 内部协同挖掘程序

D.2.1 内部协同主程序

D.2.2 内部协同函数

D.2.3 内部协同函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论文声明

发布时间: 2006-05-12

参考文献

  • [1].基于财务分析视角的公司竞争战略模式识别与影响机制研究[D]. 林芳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因素及对策研究[D]. 刘光岭.西北大学2004
  • [2].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测度与决策及其预控研究[D]. 李晓峰.四川大学2005
  • [3].创新产品市场扩散模型及其应用[D]. 胡知能.四川大学2005
  • [4].信息技术采纳时间的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D]. 代宏坤.四川大学2005
  • [5].服务企业核心能力研究[D]. 童煜.武汉大学2004
  • [6].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研究[D]. 张纯洪.吉林大学2006
  • [7].企业核心能力动态适应性演化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 张玺.四川大学2006

标签:;  ;  ;  ;  ;  ;  ;  

企业核心能力的湍流挖掘模型及挖掘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