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群(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河南南阳473000)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8-0350-02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慢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呈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关节病变呈渐进性,不可逆性改变,致残率较高。本文观察采用自拟方蛇蝎散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该方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之功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风寒湿型者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型蛇蝎散加味
我们2001年3月以来采用自拟方蛇蝎散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风寒湿型者13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3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58例,女8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75个月,平均53.62个月。
1.2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根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诊断标准拟定确诊。①展起关节僵硬至少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侧指间关节肿(=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6周);⑤皮下结节;⑥手X线片显示有骨侵蚀或有明确的骨质疏松;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类风湿因子阳性只能作为参考,确认本病需具备4条或4条以上标准[1]。中医诊断分型标准据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之痹证之风寒湿痹:(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2)痛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2]。全部病例治疗前经全面检查皆无明显内脏疾病。
2治疗方法
自拟方组成:全虫10g,蜈蚣1条,乌梢蛇15g,制马前子1.5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红花10g,羌活10g,木瓜15g。久病气虚加黄芪30g,党参15g;血虚加当归15g,杭芍15g。(1)行痹加麻黄10g,桂枝10g,防风10g;(2)痛痹川乌、草乌均可,用致15g;(3)着痹加薏苡仁30,炒苍术15g,独活10g。以上为成人剂量,临床根据病情酌情增减。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服l50ml,15天为l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关节疼痛及肿胀无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3.2治疗结果本组病例临床治愈50例,好转77例,未愈l1例,总有效率92.02%。
4典型病例
孙某,女,28岁,双手小关节对称性肿痛3月余,手指关节活动受限,每日早晨起床后肢节活动受限,自觉僵硬,活动10余分钟后方可缓解,影响日常生活。曾在当地县医院治疗,服过雷公藤、阿司匹林等多种药物。2002年3月12日来我院门诊就诊,症见患者面容痛苦,体形消瘦,双手小关节明显肿痛,痛势较剧,活动不利,部位相对固定,遇寒则痛缓,遇冷水疼痛明显加剧,舌质淡,脉弦紧。类风湿因子阳性。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属风寒湿痹之痛痹。证属寒湿侵袭,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给予自拟方制川乌、草乌加致15g,五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以该方加减治疗,每日1剂。2002年6月6日复诊,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阴性,继续采用本方治疗2月后停药,随诊至今病情再无发作。
5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此乃是人体正气先虚,气血肝肾俱损,风寒湿邪乘虚入侵,邪气留滞经脉、闭阻气血,留驻关节,经络不通而发病。此乃《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之意。”正气虚是致病的内因,风寒湿邪外袭是外因,经络气血痹阻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变,自拟方采用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药物合用,疗效明显。方中全虫、蜈蚣、乌梢蛇属动物类药物祛风、通络、止痛效佳,尤善于搜络脉之风邪。现代药理研究此三味药有明显的止痛效果。防风、独活祛风除湿止痛;桂枝温经通阳,温阳化湿;川乌、草乌湿经散寒,通脉止痛;炒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苡仁健脾利水渗湿;木瓜舒筋活络。采用此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型,疗效明显,尤其对于病程短者,可达到治愈之目的,且此法安全,副反应小,药价便宜,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14.
[2]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