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氮素的调控效应研究

秸秆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氮素的调控效应研究

论文摘要

沙质土壤颗粒较粗,缺乏有机质,存在土粒分散,结构不良,土壤养分含量低,土壤对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弱等问题,不仅使土壤生产力低,还使施入到土壤中的养分随水流失而对水环境产生污染,因此对沙质土壤改良提高其保水保肥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培养试验、吸附解吸试验及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了复合改良材料中秸秆-膨润土-PAM(秸秆复合改良材料)的不同配比、用量和培养时间对沙质土壤矿质氮含量、氮素的吸附解吸特征、淋溶特征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论有:(1)土壤NH4+-N和N03’-N的含量受PAM剂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受秸秆复合改良材料用量和培养时间的影响显著。秸秆复合改良材料施加量为2g/kg,5g/kg和10g/kg处理的土壤NH4+-N含量较CK土壤分别平均提高了7.98%、53.87%和80.80%,N03’-N含量分别较CK平均提高了30.19%、79.23%和115.46%,表现出随着秸秆改良材料施加量的增大,土壤NH4-N和N03--N的赋存含量提高的变化趋势;在培养的0-60d时,土壤NH4+-N和N03’-N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60d时达最大值,以后则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3)等温吸附试验表明,土壤对NH4+的吸附存在快速吸附阶段和慢速吸附阶段,其转折点随秸秆复合改良材料添加量和所含PAM的比例不同而异。采用Langmuir方程均能很好的反映各处理土壤对NH4+的吸附反应,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拟合结果表明:培养时间为10d、30d和60d时,土壤对NH4+的最大吸附量(Xm)均随着秸秆复合改良材料的施入量的增大而提高,培养时间为90d,土壤对NH4+的最大吸附量(Xm)以秸秆改良材料的施入量为5g/kg最高。秸秆复合改良材料施入量相同时,不同剂量PAM对各时期NH4+的Xm的影响均表现为PAM0.99%>PAM0>PAM1.96%>PAM2.91%,即低比例PAM添加量(0.99%)提高了土壤对NH4+的吸附容量,提高PAM的比例对NH4+吸附容量产生抑制作用。土壤培养时间对各处理土壤对NH4+的Xm的影响因改良材料的施入量的不同而异,改良材料施入量为2、5g/kg时,土壤的Xm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改良材料施入量为10g/kg时,土壤的Xm在培养60d时最高。拟合数据显示,在所有土壤中培养第60d、当秸秆改良材料用量为10g/kg、PAM添加比例为0.99%处理的土壤中NH4-的Xm增加幅度最大,从CK的243.90mg/kg提高到1111.11mg/kg。秸秆复合改良材料对土壤NH4+吸附结合能力(K)的影响与对土壤NH4+的最大吸附量(Xm)的影响相反。表明秸秆复合改良材料高的施加量及其中含的低比例PAM,虽然对提高土壤NH4+的吸附能力效果最好,但并没有使土壤对NH4+吸附强度增强,反而减弱了。值得注意的是,5g/kg施加量下各处理在培养第30d时,吸附强度较CK增大明显,且都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4)施入秸秆复合改良材料使沙质土壤对NH4+-N的解吸能力有所增加。改良材料用量相同时,其中的PAM比例对土壤NH4+-N的解吸率影响规律不强,土壤NH4+的解吸率却随秸秆改良材料用量的增大而提高,表明施用秸秆改良材料虽然能提高土壤对氮素的吸附总量,但却不能提高对氮的保蓄能力。(5)土柱淋溶试验结果发现,经改良后的沙质土壤淋滤液中的NH4--N和N03’-N浓度及累积淋失量较CK明显降低,且随秸秆复合改良材料用量的提高而降低。表明提高秸秆复合改良材料的用量能有效地抑制它们的迁移,抑制氮素的淋溶损失。复合改良材料用量相同时,淋滤液中NH4+-N和N03’-N浓度及累积淋失量以PAM比例为0.99%时最低,表明秸秆复合改良材料中添加此比例的PAM能有效抑制NH4+-N和N03--N的淋溶损失。研究表明,当秸秆改良材料用量为10g/kg、PAM添加比例为0.99%时的处理效果最好,淋滤液中NH4+-N和N03-N的最终累积淋失量分别较CK降低了28.26%、41.50%。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沙质土壤改良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 土壤改良剂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开发方向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3 分析方法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复合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矿质氮素赋存含量的影响
  • 4+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4.2 秸秆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NH4+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
  • 4.3 秸秆改良材料对矿质氮淋失损失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 [1].玉米秸秆打捆回收技术特点及推广途径分析[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9(12)
    • [2].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45%[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20(01)
    • [3].论秸秆综合利用在农业环保治理中的作用[J]. 环境与发展 2019(11)
    • [4].以“疏”代“堵”优化公共治理——对禁烧秸秆现象的思考[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9(05)
    • [5].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利弊分析及收储运对策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22)
    • [6].大姜秸秆的应用现状、对策及技术展望[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9(S1)
    • [7].不同机械化处理方式对秸秆回收品质的影响分析[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0(01)
    • [8].湘西自治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状况分析[J]. 湖南农业科学 2019(12)
    • [9].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45%[J]. 科学种养 2020(03)
    • [10].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J]. 江西农业 2020(02)
    • [11].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助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J]. 现代农村科技 2020(03)
    • [12].秸秆作为建筑墙体材料的应用与发展[J]. 低温建筑技术 2020(01)
    • [13].高邮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 浙江农业科学 2020(02)
    • [14].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45%[J]. 农村新技术 2020(01)
    • [15].如何让废秸秆变成“软黄金”——睢宁县打造生态乡村循环农业的创新之路[J]. 当代农机 2020(01)
    • [16].玉米秸秆基材料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科学 2019(06)
    • [17].丘陵区秸秆肥料化利用的问题与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20(05)
    • [18].黑龙江省秸秆资源储量及其分布特征[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08)
    • [19].密山市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7)
    • [20].高效利用“秸能”,共建美丽乡村——“互联网+秸秆”的离田创收思路[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4)
    • [21].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探究[J]. 山西农经 2020(06)
    • [22].庄稼秸秆切勿焚烧 过失酿祸也可定罪[J]. 云南农业 2020(02)
    • [23].玉米秸秆的机械化处理方式与发展特点[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0(04)
    • [24].辽宁省秸秆综合利用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 2020(04)
    • [25].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探讨[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05)
    • [26].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探析[J]. 农场经济管理 2020(04)
    • [27].黑龙江省两区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途径及对策[J]. 湖北农机化 2020(05)
    • [28].浅谈秸秆综合利用技术[J]. 河北农机 2020(04)
    • [29].秸秆捆烧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现代化工 2020(07)
    • [30].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研究[J]. 现代农业 2020(06)

    标签:;  ;  ;  

    秸秆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氮素的调控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