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应用周姬昌的写作学理论和高健提出的语性说,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英汉文学翻译的过程。林语堂许多早期文章具有两种文字文本,且大多是中文文本由作者本人译自英文文本,译文效果极佳。这种作者自我翻译的现象启发了翻译写作学的概念,用写作的态度来进行翻译活动,将更有利于译文保有原文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根据周姬昌的理论,写作活动分为三个进程:感知,运思和表达。感知是作者对写作对象形成感性认识的过程;运思是对文章整体以及局部进行构思的过程;而表达则是将作者的脑力劳动的成果外化为文字的活动。如果将这三个步骤应用到翻译活动中,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更能从全局上把握译文,统筹规划。要指出的是,在翻译表达的过程中,由于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使文字表达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点结合高健的语性说,归纳出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偏好,从而使译者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能使用更加地道的中文。中国文学向来视文采为衡量文章的好坏的关键标准,且本文的研究范围设定为英汉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不仅要求准确,也要求译者尽力保持原文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因此译者在使用地道的中文准确地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如能为译文注入“文气”,必然是锦上添花。四字格及古字虚词都是中文文采的有力表现,恰当应用,将有助于译文成为翻译文学。最后,纵观众多中国作家型翻译家的翻译实践,与职业译者相比,他们表现出了许多的优势,例如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对译语的使用,由此本文提出了写作素养对于译者的重要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琉球国的汉文学传播研究[J].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0(02)
- [2].汉文学是书法的魂[J]. 休闲读品 2017(01)
-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命名问题再探讨[J]. 百色学院学报 2013(05)
- [4].关于地域文化对两汉文学的影响分析[J]. 戏剧之家 2019(29)
- [5].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校勘札记[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6(03)
- [6].交流是文学发展的翅膀——以维汉文学的当代交流影响为例[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05)
- [7].汉文学在日本的受容与演变[J]. 北方文学 2020(15)
- [8].我国的日本汉文学研究的成绩与问题[J].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3(01)
- [9].20世纪的日本汉文学史[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3)
- [10].日本汉文学史续论[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6)
- [11].中国学者研究韩国汉文学的现状及其认知[J]. 东疆学刊 2018(04)
- [12].英汉文学翻译中汉语生命力的体现与表达[J]. 海外英语 2014(23)
- [13].两汉文学——民歌浅谈[J]. 文化学刊 2015(08)
- [14].从认知角度看俄汉文学翻译中的词义隐喻处理[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07)
- [15].两汉文学中的战争灾害与社会心理关系探究[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6)
- [16].《汉文学史纲要》之成因及其文学史意义[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7].论佛教与古代汉文学思想[J]. 文艺研究 2010(06)
- [18].汉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J]. 文史春秋 2009(06)
- [19].维汉文学中的殉情—合葬原型比较分析[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 [20].英汉文学翻译中的节奏美[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8)
- [21].儒家教化与云南古代汉文学创作的关系探析[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2].英汉文学作品中拟声词翻译初探[J]. 考试周刊 2014(92)
- [23].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打捞珍珠——评彭新有、沙振坤编著的《云南古代汉文学作品选》[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1)
- [2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情感内蕴浅析[J]. 电影文学 2009(08)
- [25].日本汉文学与文化翻译——以论《源氏物语》诗为中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6].历代朝鲜士人对楚辞的接受及汉文学的展开[J]. 职大学报 2012(01)
- [27].东亚区域文化研究的力作——评《东亚汉文学关系研究》[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1(02)
- [28].云南题材对内地汉文学创作的影响[J]. 牡丹 2019(12)
- [29].近代转换期韩国汉文学家的中国体验研究——以“满洲”地区为中心[J]. 当代韩国 2013(03)
- [30].元代蒙汉文学交融研究综述[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