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静止励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静止励磁系统,励磁电流,基值
静止励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陆海清,熊鸿韬,周一飞,卢嘉华,房乐[1](2018)在《发电机组静止励磁系统励磁电流基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励磁系统建模时由于励磁电流测量误差大,引起发电机空载特性测量稳定性差,励磁电流基值整定困难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励磁电流测量位置和测量方式的分析对比,结合建模时的现场条件,提出采用直流侧分流器法,采样频率30 k Hz以上,时间常数0.2 s~0.3 s滤波的方法测量励磁电流。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630 MW机组励磁电流基值整定,并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满足工程化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8年13期)
张阳,董久晨,王西田,章晨翔,刘明行[2](2016)在《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精细建模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是国内大型汽轮机组常采用的励磁系统之一,其励磁电源取自机端电压。然而国内外电力系统稳定研究采用的励磁标准模型中忽略了机端电压对励磁电源的影响,在机端电压发生大幅跌落时,采用励磁系统标准模型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励磁电压以及机端电压的动态特性。本文对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标准模型迚行修正,考虑励磁功率单元和灭磁系统的动态特性,建立更为完善的电磁暂态模型,即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精细模型,并通过算例对其迚行功能性仿真,验证了精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大电机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董久晨,王西田,刘明行,章晨翔[3](2016)在《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精细建模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于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研究的励磁系统传递函数模型简化了功率单元和励磁电源,无法满足准确分析暂态稳定问题和励磁装置特性的需求。考虑功率单元和励磁电源以及励磁装置灭磁特性,提出更为完善的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精细模型,在PSCAD/EMTDC中建立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分析机端故障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以及励磁装置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发生近机端较严重的接地故障时,采用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精细模型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以及励磁装置特性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6年05期)
翟玉洁[4](2015)在《汽轮发电机自并励静止微机励磁系统的现场调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汽轮发电机自并励静止微机励磁系统的原理和现场调试方法。(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应用》期刊2015年11期)
张蕾,张爱民,景军锋,李鹏飞[5](2015)在《静止无功补偿器与发电机励磁系统的自适应鲁棒协调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输电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易受到不确定参数和未知扰动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逆推和L2增益控制的静止无功补偿器(SVC)与发电机励磁系统的自适应鲁棒协调(SVC-EARC)控制策略。采用递推法构造被控系统4个子系统的Lyapunov函数和能量函数,通过抵消不含扰动的项和含参数估计误差的项分别得到中间控制律和自适应律,使能量函数满足耗散不等式从而保证子系统稳定,递推至叁阶子系统得到励磁控制律,结合将励磁系统和SVC系统进行动态互联的中间变量,最终完成SVC控制律的协调设计。仿真结果表明:SVC-EARC控制策略可将状态变量暂态轨线收敛时间缩短至2s内,振荡幅值减少10%;自适应律能够有效地辨识不确定参数,有效提高了输电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陆家桂[6](2015)在《探析发电机静止励磁系统故障快速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静止励磁系统的具体组成及其保护配置类型进行概括和总结,针对现阶段静止励磁系统常会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对采取相应措施实施故障排除,提供快速保护,希望能够避免励磁系统被烧毁,并提高整个电网运行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5年08期)
李汉儒,李宝山,赵冬云[7](2014)在《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在发电厂励磁系统改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鞍钢第二发电厂机组励磁系统的改造,采用自并励磁方式,用静止励磁变压器替代旋转励磁发电机,通过介绍发电机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及其特点,说明该励磁方式与过去的励磁方式相比有较大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冶金动力》期刊2014年12期)
娄玲娇,尹项根,张哲,王育学,鲁功强[8](2014)在《发电机静止励磁系统故障快速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励磁系统是同步发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对发电机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结合对某大型电厂机组励磁系统事故案例的分析,指出目前励磁变压器保护配置缺乏可依据的规程,导致出现配置方案无法对发电机静止励磁系统整流主回路故障进行快速保护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可供选择的发电机静止励磁系统的快速保护方案,并在仿真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该保护的整定方法和安装位置。该保护方案能够快速对励磁系统故障做出反应,避免造成励磁系统的损坏,且实施简单,易于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4年22期)
李自淳,夏维珞,彭辉,赵兰萍[9](2014)在《同步电机静止整流励磁系统交流侧阻容吸收器元件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同步电机整流励磁系统交流侧阻容吸收器内阻容元件参数的设计计算方法。指出通过多年和东方电机厂及葛洲坝水电厂的大量合作研究、现场试验,总结出了一套较完整的计算方法,经实践检验比较合适,用该方法设计的阻容吸收器吸收效果好,元器件温升合格,工作可靠。(本文来源于《上海大中型电机》期刊2014年03期)
乔嫣然[10](2014)在《静止自并励励磁系统详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实际系统中经常使用的静止自并励励磁系统模型为IEEE模型及IEC模型,这两种模型均适用于晶闸管采用余弦移相触发的情况,而不能用于非完全余弦移相触发的情况下。然而在现代微机励磁系统中,晶闸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采用非完全余弦移相触发方式,现在使用的IEEE及IEC模型无法在这种情况下准确反应实际系统的工况。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够适用于晶闸管采用非完全余弦移相触发方式下的静止自并励详细模型。新提出的模型在前有IEEE及IEC标准模型的基础上增加考虑了机端电压的反馈影响,引入了机端电压反馈量。这种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在晶闸管采用非完全余弦移相触发方式下系统的实际工况。随后,对单机无穷大系统分别采用本文提出的静止自并励详细模型及IEEE模型进行小干扰稳定性研究。首先分别对静止自并励IEEE模型及详细模型应用于单机无穷大系统中的情况进行小干扰理论分析,对比励磁系统模型不同的情况下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差别;然后在PSCAD中搭建单机无穷大系统,对比相同初始稳态情况下,分别采用静止自并励IEEE模型,IEC模型以及详细模型所在的系统中受到相同故障后系统工况的差别。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发现,在晶闸管采用非完全余弦移相触发的情况下,系统受到扰动后仍切除故障,系统恢复稳定,但此时使用静止自并励IEEE模型仿真得到系统失稳的结论,而详细模型能够正确反应系统工况。因此本文得出结论:在晶闸管采用非完全余弦移相触发的情况下,系统研究中需采用静止自并励详细模型。之后,在叁机九节点系统中分别使用不同的静止自并励模型进行了暂态稳定性研究。在PSCAD中搭建了叁机九节点系统进行算例分析,对比发电机采用不同的静止自并励励磁系统模型情况下故障临界切除时间长短。研究发现,在晶闸管采用非完全余弦移相触发的情况下,当系统发生故障,断路器已到达临界切除时间,使用IEEE及IEC模型时仍认为此时断路器可以保持不动作,而详细模型能够及时地断开断路器。因此得出结论,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研究中需采用本文提出的静止自并励详细模型。(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静止励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是国内大型汽轮机组常采用的励磁系统之一,其励磁电源取自机端电压。然而国内外电力系统稳定研究采用的励磁标准模型中忽略了机端电压对励磁电源的影响,在机端电压发生大幅跌落时,采用励磁系统标准模型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励磁电压以及机端电压的动态特性。本文对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标准模型迚行修正,考虑励磁功率单元和灭磁系统的动态特性,建立更为完善的电磁暂态模型,即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精细模型,并通过算例对其迚行功能性仿真,验证了精细模型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静止励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陆海清,熊鸿韬,周一飞,卢嘉华,房乐.发电机组静止励磁系统励磁电流基值分析[J].电测与仪表.2018
[2].张阳,董久晨,王西田,章晨翔,刘明行.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精细建模仿真研究[J].大电机技术.2016
[3].董久晨,王西田,刘明行,章晨翔.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精细建模及仿真[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6
[4].翟玉洁.汽轮发电机自并励静止微机励磁系统的现场调试[J].自动化应用.2015
[5].张蕾,张爱民,景军锋,李鹏飞.静止无功补偿器与发电机励磁系统的自适应鲁棒协调控制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5
[6].陆家桂.探析发电机静止励磁系统故障快速保护[J].科技展望.2015
[7].李汉儒,李宝山,赵冬云.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在发电厂励磁系统改造中的应用[J].冶金动力.2014
[8].娄玲娇,尹项根,张哲,王育学,鲁功强.发电机静止励磁系统故障快速保护[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
[9].李自淳,夏维珞,彭辉,赵兰萍.同步电机静止整流励磁系统交流侧阻容吸收器元件的设计[J].上海大中型电机.2014
[10].乔嫣然.静止自并励励磁系统详细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