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董毅飞,王旭,刁红录,王伟明,张昌军

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董毅飞,王旭,刁红录,王伟明,张昌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子宫内膜癌,高迁移率族蛋白

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董毅飞,王旭,刁红录,王伟明,张昌军[1](2016)在《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zebularine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ECC-1高迁移率族蛋白B1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zebularine对人子宫内膜癌ECC-1细胞系增殖、迁移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和划痕实验检测zebularine对人子宫内膜癌ECC-1细胞系的增殖抑制率及其细胞迁移率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检测作用前后HMGB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⑴终浓度为200μmol/L的zebularine作用24 h能显着抑制ECC-1细胞系的增殖率和迁移率。MTT法对照组吸光度为0.64±0.05,实验组为0.46±0.04(P<0.05);对照组划痕愈合率为(87.45±6.05)%,实验组为(45.23±3.45)%(P<0.05);⑵终浓度为200μmol/L的zebularine作用24 h能显着降低HMGB1 mRNA的表达,对照组相对表达量为1.02±0.10,实验组为0.25±0.06(P<0.05)。结论: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zebularine可以有效抑制ECC-1细胞系的增殖和迁移,其效应可能与降低HMGB1 mRNA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湖北医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叶艳,张碧东,毛瑞风,罗成,郑明月[2](2016)在《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MT5)新型选择性抑制剂的发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5)是一类重要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1,在一些原发性肿瘤细胞中过表达。抑制PRMT5可能成为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方法。目前,已报道的针对PRMT5靶标的特异性抑制剂比较少。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模型,诱饵分子测试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区分活性分子的能力。利用该模型我们成功发现了一类活性较好的新型骨架PRMT5抑制剂。其中,化合物DC_12抑制活性最强,IC_(50)值为2.4μM,且对其他甲基化转移酶PRMT1、EZH2、DNMT3A等表现出了明显的选择性,显示了良好的继续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五分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期刊2016-07-01)

丁倩倩,陈勤奋,王小钦[3](2015)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对SKM-1细胞P15~(INK4B)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DAC)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白血病细胞株SKM-1 P15INK4B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对数生长期的SKM-1细胞设4组,每组1×106个细胞,其中3组为DAC处理组,分别以1.5、3.0和6.0μmol/L DAC处理SKM-1细胞48 h,另1组未加DAC的SKM-1细胞培养48 h作为对照组。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各组细胞P15INK4B基因甲基化情况,实时荧光RT-PCR相对定量法检测P15INK4B基因mRNA表达情况,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碘化丙啶(PI)单染法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情况。结果 1)对照组SKM-1细胞的P15INK4B基因完全甲基化,3个DAC处理组的甲基化条带逐渐变浅,非甲基化条带出现并逐步加深;2)P15INK4B基因mRNA表达水平:对照组与DAC为1.5、3.0、6.0μmol/L的3个处理组分别为1.00±0.12与0.91±0.13、0.51±0.06、0.43±0.04(P<0.05),3个DAC处理组之间差异甚微(P>0.05);3)CFSE平均荧光强度(MFI):对照组与DAC为1.5、3.0、6.0μmol/L的3个处理组分别为51.67±1.61与55.33±2.28、56.33±2.50、55.71±2.87,仅3.0μmol/L组较对照组变化较明显(P<0.05),而各DAC处理组之间变化差异很小(P>0.05);4)G1期细胞比例(%):对照组与DAC为1.5、3.0、6.0μmol/L的3个处理组分别为55.78±3.61与48.12±2.93、51.69±1.60、46.71±1.54,S期细胞比例(%):4个组分别为44.22±3.61与51.88±2.93、48.31±1.60、53.29±1.54,其中1.5、6.0μmol/L组较对照组变化较明显(P<0.05),而DAC各处理组中,6.0与3.0μmol/L组之间具明显差异(P<0.05);5)早期凋亡率(%):对照组与DAC为1.5、3.0、6.0μmol/L的3个处理组分别为2.91±0.26与7.77±0.22、12.45±0.28、13.86±0.27(P<0.05),DAC各处理组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DAC能逆转SKM-1细胞的P15INK4B基因完全甲基化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SKM-1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分化阻滞在S期,同时促进细胞凋亡,并随DAC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尚未发现DAC逆转P15INK4B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同时使沉默的P15INK4B基因mRNA重新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景小莹[4](2015)在《DNA甲基化转移酶活性检测及其抑制剂筛选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通过DNA甲基化转移酶催化甲基从供体上转移到目标核酸上这一反应来完成的,甲基化转移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量和活性直接影响DNA甲基化的水平。DNA甲基化转移酶的异常表达已经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被发现。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在抗生素和抗癌治疗方面均有应用潜力。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纳米材料的优良性能,制备特异灵敏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DNA甲基化和DNA甲基化转移酶活性检测,并对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的抑制效果进行分析。方法:1.DNA S3-AuNPs生物复合物的制备:先制备稳定的AuNPs,利用DNA S3与AuNPs之间形成的稳固的Au-S键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并用TEM和UV-vis方法进行表征。2.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依次对预处理后的金电极修饰DNA S1、MCH、BSA、DNA S2、 DNA S3-AuNPs,并对每一步修饰结果用电化学方法进行表征。3.优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重要实验条件:甲基供体SAM的浓度、限制性核酸内切酶Mbo I的浓度。4.考察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性能:可行性、特异性、线性范围、最低检测限、对抑制剂抑制效果的分析、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等。结果:1.对制备所得的AuNPs和DNA S3-AuNPs进行形态学和光谱学分析,在TEM中可见AuNPs呈球状,均匀分散,DNA S3-AuNPs与AuNPs几乎无区别;在UV-vis曲线中可见DNA S3-AuNPs的吸收峰比AuNPs的吸收峰红移了5 nm,表明DNA S3-AuNPs制备成功。2.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每一步修饰结果用电化学方法进行表征,CV与EIS共同表明电极的每一步修饰都是成功可靠的。3.重要实验条件的优化:SAM最佳浓度为80μM, Mbo I最佳浓度为50 U/mL。4.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各项性能:可用于灵敏特异地检测Dam MTase,并能对其抑制剂5-氟尿嘧啶进行检测分析;线性范围是0.075-30 U/mL;最低检测限是0.02 U/mL;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结论:本研究表明,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对Dam MTase进行特异灵敏的检测分析,检测线性范围是0.075-30 U/mL,最低检测限是0.02U/mL;还可以对Dam MTase抑制剂5-氟尿嘧啶进行检测分析。本方案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只要改变相应的DNA序列,形成不同DNA甲基化转移酶的识别作用位点,就可以对其他DNA甲基化转移酶和其抑制剂进行检测分析。在与DNA甲基化相关的疾病诊断和药物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韦玮,夏宁,李莹芳,韦国海,韦力[5](2013)在《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KKAy小鼠血糖和体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对2型糖尿病KKAy小鼠血糖和体重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2型糖尿病KKAy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10只使用地西他滨治疗,剂量为15 mg.m-2.d-1,对照组10只使用生理盐水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体重。结果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小鼠的血糖和体重均增加(P<0.05),实验组体重增加(P<0.05),而血糖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糖、体重及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能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肥胖的恶化,其机制可能与能量代谢通路和胰岛素信号的重要基因发生了去甲基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3年06期)

顾晓龙[6](2013)在《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对克隆猪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及克隆猪隐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例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猪虽已诞生多年,但核移植效率仍然很低。体细胞核移植多采用体外成熟的MⅡ期卵母细胞去核后作为受体卵。但由于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仍需进一步优化。同时,重构胚胎的不完全重编程会导致附植前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即使极少数胚胎能够发育存活并诞下后代,后代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育缺陷或表型异常。相比着床前的胚胎和克隆动物胎儿,目前对表型异常的克隆猪的甲基化模式研究仍然较少,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拟通过在卵母细胞成熟液中添加红景天多糖(rhodiola sachalinensis polysaccaride,RSP)来获得高质量的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同时尝试应用新型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RG108来纠正附植前胚胎的异常甲基化修饰状态,以提高核移植效率。本实验室在随后的克隆猪的生产中一共诞下了4头克隆猪,其中一头出生后不久死亡,另有2头克隆猪发生隐睾。针对这两头隐睾克隆猪,我们研究了其睾丸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及其甲基化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猪卵母细胞成熟液中添加0.6、6和60mg·L-1的RSP,以第一极体作为核成熟的标志,计算卵母细胞核成熟率;统计体外受精(IVF)和体细胞核移植(SCNT)后胚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并检测成熟卵母细胞内谷胱甘肽(GSH)的浓度及活性氧(ROS)水平。结果表明:成熟液中添加6和60mg·L-1RSP均能显着提高成熟后卵母细胞内GSH含量,且添加60mg·L-1RSP组成熟的卵母细胞用于IVF和SCNT后卵裂率和囊胚率都显着增高。(2)使用RG108处理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orcine fetal fibroblast,PFF),研究其对细胞甲基化水平和核移植效率的影响。使用0.05,0.5,5和50μmol·L-1RG108分别处理细胞24,48和72h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和亚硫酸氢盐测序(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法分析细胞整体甲基化水平和印迹基因H19和IGF2R的DMR区甲基化率,并检测RG108处理对细胞生长、凋亡、染色体变化。结果表明:RG108降低细胞整体甲基化水平呈时间依赖性,50μmol·L-1RG108处理PFF细胞72h后整体甲基化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5和50μmol·L-1处理PFF72h后H19的DMR区域甲基化率显着降低;PFF经RG1080.5,5和50μmol·L-1处理72h后凋亡比例显着提高,但处理组对细胞生长和细胞染色体数目没有显着影响。(3)选用四种浓度的RG108处理时间为72h,研究单独处理供体细胞、单独处理融合后重构胚以及同时处理供体细胞和融合后重构胚叁种不同处理方式对核移植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50μmol·L-1RG108处理供体细胞后的重构胚囊胚率显着提高。随后通过免疫荧光法比较IVF囊胚、SCNT囊胚和50μmol·L-1RG108处理供体细胞后获得的SCNT囊胚的甲基化水平发现,RG108处理组的囊胚的甲基化水平与IVF囊胚更接近。(4)为查明本课题组所获得的2头体细胞克隆小型猪猪隐睾发生的可能原因,本研究采用相对荧光定量PCR技术和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分析SOX9和INSL3基因在克隆猪隐睾中的表达量及其启动子区CpG位点甲基化状态。结果表明:除了SOX9基因在克隆猪C2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N外,克隆猪SOX9和lNSL3基因的表达量都显着低于对照组N;亚硫酸氢盐测序结果显示SOX9基因启动子区在克隆猪C1和C2中的甲基化程度没有显着变化,而INSL3基因启动子区在克隆猪C1和C2中的甲基化程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猪N。综上所述:成熟液中添加RSP能够提高IVM卵母细胞质量,60mg·L-1RSP组成熟的卵母细胞用于IVF和SCNT后能显着提高胚胎发育能力;RG108处理PFF72h后细胞整体甲基化水平降低且呈时间依赖性,同时H19的DMR区域甲基化率也显着降低;50μmol·L-1108处理PFF72h组还能显着提高核移植效率,其囊胚整体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SCNT囊胚低,与IVF囊胚的水平更接近;INSL3基因在克隆猪隐睾中的DNA甲基化模式异常,影响其正常表达,这可能是导致克隆猪发生隐睾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4-20)

李明,宋永胜,吴斌,卜仁戈[7](2012)在《DNA甲基化转移酶及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在肿瘤研究中的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表观遗传改变例如DNA甲基化涉及多种癌症的发生和进展。DNA甲基化包括可逆的甲基基团添加至CpG二核苷酸中5′位胞嘧啶上。而DNA甲基化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是负责甲基基团添加至CpG二核苷酸的酶,与组蛋白修饰一起,是发生于转录抑制所必须的起始事件。已经证明在多种人恶性肿瘤中DNMT的表达增高,并且通过DNMT介导的基因失活促进肿瘤进展。DNMT在衰老与凋亡过程中都起到一定作用。表观遗传改变是潜在可逆的,这刺激DNA甲基化抑制剂药理学的发展,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2年06期)

杨琦[8](2009)在《去甲基化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对前列腺癌细胞株雌激素受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表观遗传学被描述为没有DNA序列变化、可遗传的表达改变。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改变在肿瘤发生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肿瘤发生中的主要表观遗传学改变是抑癌基因发生DNA异常甲基化和染色质中的组蛋白修饰。表遗传改变也是一个致癌事件,但是与遗传学改变不同的是,表遗传学的改变是可逆的。通过使用DNA甲基化酶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HADC)抑制剂可以使表遗传静止的基因恢复活性,从而逆转肿瘤的恶性表型或延缓肿瘤的进展。表遗传修饰可逆的特性提示它可作为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靶标。DNA甲基化调节基表达及某些抑癌基因高甲基化失活与肿瘤发生相关的理论已得到广泛认同。DNA甲基化调节基因表达与组蛋白去乙酰化的作用密切相关。DNA甲基化可诱导局部组蛋白脱乙酰化,使染色质乙酰化水平降低,且甲基化的序列可募集甲基CpG结合蛋白(MeCP)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ADC)复合物(MeCP-HADC),发挥对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因DNA甲基化失表达的抑癌基因能否通过去甲基化制剂或/和HDAC抑制剂的作用重新表达为本次研究的目的。雌激素受体属于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超家族的一员。分为二型,ERα和ERβ;ERα位于前列腺基底上皮细胞和基质间隙,ERβ位于前列腺腺体上皮间隙,目前认为雌激素对于前列腺上皮的作用是通过ERβ信号途径。Pasquali等研究表明在前列腺癌中没有发现ERβ表达。然而,Leav等报道ERβ在高级别发育异常中免疫活性减少,但在高级别肿瘤和转移性前列腺癌中重新出现,进而有人认为同乳腺癌一样,前列腺癌中即使有表达的ERβ可能是野生型ERβ的变异体,ERβ具有调节细胞生长抑制的作用,其发生变异突变可能导致抗雌激素治疗不敏感或使癌细胞更具侵袭性。而目前绝大多数免疫组化染色研究仅仅用一种ERβ抗体,难以区分其他各种ERβ亚型的蛋白表达情况。相关研究表明ERβ在大多数前列腺癌中表达缺失显示ERβ可能是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可能是治疗前列腺癌的理想目标。在前列腺癌细胞株与前列腺癌组织中广泛存在雌激素受体(ER)基因的甲基化,甲基化的程度与肿瘤病理级别呈正相关,与ER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虽然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也存在ER甲基化,但明显低于前列腺肿瘤。在前列腺癌中,目前可能的一个使ER基因失活的原因就是ER基因启动区域的CpG岛甲基化,通过一些尚不明了的机制导致ER基因转录失活。为了研究前列腺癌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β的表达情况与DNA甲基化酶抑制剂和HDAC抑制剂的作用是否有关联,本实验通过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杂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C)和HDAC抑制剂曲古抑霉素A(Trichostatin A,TSA)作用于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PC-3和22RV,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β的表达情况,观察其是否上调,为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基础。方法一.材料与主要试剂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Du145、PC-3和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22RV购于中科院上海细胞库;5-杂氮-2'-脱氧胞苷(美国Sigma公司),曲古抑霉素A(美国Sigma公司),RT—PCR试剂盒(Takara公司),四甲基偶氮唑蓝(美国Sigma公司),二亚基亚矾(美国Sigma公司),Trizol(美国Gibco公司),SBRY-Green(天根),Master-mix(天根)。二.实验方法1.细胞培养Du145和22RV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PC-3以含10%胎牛血清的HAM/F-12培养基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每3~4d消化传代1次,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实验。2.MTT检测5-AZAC和TSA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影响检测不同药物浓度的5-AZAC和TSA以及5-AZAC和TSA共同作用的前列腺癌细胞的细胞生存率。细胞生存率(%)=(实验组A值-空白组A值)/(阴性对照组A值-空白组A值)×100%。实验重复3次。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AZAC和TSA作用后的前列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β的表达收集经不同药物处理或未处理的细胞,Trizol提取总RNA,应用TaKaRa公司的RT-PCR试剂盒和SBRY-Green检测雌激素受体β的表达。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1.6软件包进行处理,取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TT检测发现5-AZAC和TSA处理后的前列腺癌细胞株生存率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高,前列腺癌细胞生存率降低的越明显;5-AZAC和TSA联合作用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存率最低。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叁种前列腺癌细胞经过5-AZAC和TSA作用后,mRNAERβ表达量增加,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mRNA ERβ表达量越多;5-AZAC和TSA联合作用mRNAERβ表达量比单独作用都多出1倍左右。结论5-AZAC和TSA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高,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TSA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5-AZAC;5-AZAC和TSA联合作用时抑制作用强于单独药物作用。5-AZAC和TSA都可以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的ERβ表达上调,从而抑制了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09-04-01)

秦东媛,师水生[9](2009)在《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和紫杉醇对低分化胃癌细胞株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联合紫杉醇(Paclitaxel)对低分化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的作用及对抑癌基因PTEN和E-cadherin(E-cad)的作用。方法分别及联合应用两药后,用MTT、流式细胞仪、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药物处理前后对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周期、凋亡率及抑癌基因PTEN和E-cad mR-NA的表达。结果5-Aza-CdR的IC50(48 h)浓度为4.13×10-4mol/L,紫杉醇的IC50(48 h)浓度为4.67×10-8mol/L,联用后有明显的协同效应。紫杉醇使细胞阻滞在G2/M期,5-Aza-CdR阻滞在S期,联用后,可阻滞在两个周期,凋亡率增加。紫杉醇对PTEN和E-cad的表达无影响,5-Aza-CdR可以使其重新表达,在两药联合作用后,表达量较5-Aza-CdR单独作用明显增多。结论5-Aza-CdR和紫杉醇联用后对人类低分化胃癌有强大的抗肿瘤效应,且强于药物单一作用;紫杉醇可促进5-Aza-CdR对抑癌基因PTEN和E-cad的再表达增强。(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09年03期)

彭恩兰,陈卫民[10](2008)在《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的体外抗肿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在体外分别对DNA甲基化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5-aza-C)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istone seacetylase,HDAC)抑制剂苯丁酸钠(sodium phenylbu-tyrate,SPB)单独及联合用药于人大肠癌细胞LoVo和人肝癌细胞Hep3B的抗肿瘤作用的观察,探讨DNMT抑制剂和HDAC抑制剂联合用药的可能性。方法:使用MTT法测定5-aza-C和SPB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的抗癌活性,用抑制浓度的分数之和(a sum of 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FIC)值及等效剂量分析方法(Isobologram)评价5-aza-C和SPB联合用药的作用性质。结果:5-aza-C和SPB联用时,LoVo细胞及Hep3B细胞得到的SFIC值均小于1.0,等效剂量分析图的形状呈现凹型,都表明了5-aza-C和SPB联用时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结论:DNMT抑制剂5aza-C和HDAC抑制剂SPB联合应用于抗肿瘤临床是很有前景的。(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08年01期)

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5)是一类重要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1,在一些原发性肿瘤细胞中过表达。抑制PRMT5可能成为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方法。目前,已报道的针对PRMT5靶标的特异性抑制剂比较少。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模型,诱饵分子测试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区分活性分子的能力。利用该模型我们成功发现了一类活性较好的新型骨架PRMT5抑制剂。其中,化合物DC_12抑制活性最强,IC_(50)值为2.4μM,且对其他甲基化转移酶PRMT1、EZH2、DNMT3A等表现出了明显的选择性,显示了良好的继续开发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董毅飞,王旭,刁红录,王伟明,张昌军.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zebularine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ECC-1高迁移率族蛋白B1基因表达的影响[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6

[2].叶艳,张碧东,毛瑞风,罗成,郑明月.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MT5)新型选择性抑制剂的发现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五分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2016

[3].丁倩倩,陈勤奋,王小钦.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对SKM-1细胞P15~(INK4B)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5

[4].景小莹.DNA甲基化转移酶活性检测及其抑制剂筛选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方法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

[5].韦玮,夏宁,李莹芳,韦国海,韦力.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KKAy小鼠血糖和体重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3

[6].顾晓龙.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对克隆猪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及克隆猪隐睾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7].李明,宋永胜,吴斌,卜仁戈.DNA甲基化转移酶及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在肿瘤研究中的新视角[J].癌症进展.2012

[8].杨琦.去甲基化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对前列腺癌细胞株雌激素受体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9

[9].秦东媛,师水生.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和紫杉醇对低分化胃癌细胞株的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9

[10].彭恩兰,陈卫民.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的体外抗肿瘤作用[J].现代肿瘤医学.2008

标签:;  ;  ;  

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董毅飞,王旭,刁红录,王伟明,张昌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