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维媛山东省潍坊市寿光中学262705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史记》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经典的力量,大多以处理字词为主,学生在大量枯燥的文言学习中渐渐倦怠,失去兴趣。而议论文的写作,很多学生作文中内容空洞、不具体,甚至整段整段抄写别人的作文。究其原因就是写作素材积累不够,言辞空洞无物。怎样改变这种现状,让《史记》中的经典成为学生作文中的素材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过探究写作有话题的小片段,是一种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作文水平在不经意间得以提高的十分有效的方式。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1.探究人物,找准话题
学生可能会背大量材料,可是写作时却不能快速从材料库中抽取出来应用。要是材料贴上标签会更醒目、有条理。于是,课内阅读需要为读到的材料贴上这个标签。学完一篇课文,师生就文中出现的人物进行探究分析,看看这个人物有什么性格,从这个性格上看适合做什么样的话题材料。有时学生能很轻松找到合适的话题,有时就仅仅局限于常说的那几个,这时需要老师多加启发,和学生共同完成话题的搜寻。
比如在上《管仲列传》后,通过分析管仲、齐桓公、鲍叔牙性格,我们共同找到的话题有“宽容”“包羞忍耻”“目标”。
2.筛选信息,试写片段
找到话题还不能改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在话题的指向下写成适合话题的文字。把贴上标签的材料用合适的文字表达出来,才能言之有物。限于时间关系,一般就一个事例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中心明确。如学《高祖本纪》后,学生写的小片段:
成功是明艳的花,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有远大的抱负,知人善任。一代帝王,开辟大汉王朝。刘邦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喟叹,远大抱负油然萌发,披荆斩棘,知人善任,刘邦用行动证明了实力,最终坐上了汉朝开国大帝的宝座。与此相对,西楚霸王项羽同样拥有远大的抱负,但是他却骄傲自大,纵使拥有过人的功夫,不善用人终归令他与帝位擦肩而过,一焚英雄梦。——抱负(宋丽秀)
3.探究交流,锤炼语言
学生在写完小片段后,还有很多语言需要修改。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评比优缺点。通过交流,每位学生的作文都得到赏识、评改,然后再让学生来修改,力争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比如在写齐桓公的宽容时一学生写道:
春秋战国,五国争霸,齐国分为两派,为保自己的主子称王,臣子竞相献计,管仲拿起箭射向齐桓公,却也铸就了桓公,桓公却不以为意,任管仲为相,成就一番霸业。如果不是齐桓公而是商纣王,恐怕他再有才能也无济于事。桓公不因管仲射自己一箭而任用为相,因而一统霸业。
此文语言平淡,重复语言太多。针对本文,我要求她不用力求文笔优美,尽量用简洁语言描述出“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宽容,结果,一合诸侯。按这样的思路,学生改写为:
春秋战国,五国争霸,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听取管仲的建议,“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正是齐桓公的宽容之心,成就了管仲,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经过改动,文段简洁,紧扣话题。学生因为自己的写作问题得到了实质性的指导,也提高写作兴趣。当然,要让文章做到文质兼美,光有简洁不够,还要一定的文辞润色。这需要学生长期努力,可以仿写学过的文章,也可以学习必不可少的修辞。
4.形成成果,展示范例
每人都渴望被表扬、肯定。对于那些写的好的作品,打印出来后张贴,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对那些暂时没有写好的同学来说,这也是一种范文。散发着淡淡油墨馨香的文字,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素材,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
三、效果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学生的作文不再言之无物、空洞,也不再有大段大段的文字叙述,开始出现或简洁或优美的文字。并且发现学生开始养成阅读动笔的习惯,把读到的材料在阅读笔记上用话题的形式标注出,并用自己整合后的语言概括。
如学生读完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后,摘录以下片段:
快乐的巴郎——阿里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阿里木用他一次次微不足道的爱心义举,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爱心
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信仰迷茫、价值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迹,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
南有“最美妈妈”,北有“最美叔叔”,传统美德之花开遍大江南北。——爱心、美德
看到这样的成果,我想只要坚持课内阅读后的小片段练习,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会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