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十七年”(1949-1966)中国电影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研究为视野和方法,考察这一时期的电影对城市的呈现和表征,同时考察这一时期现实中人们关于城市的观念、政府的城市发展政策以及市民的日常行为方式,并进一步分析影像与现实复杂微妙的互动关系。1949-1966年,在经济上,中共政权为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实行了“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没有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是把大量物资用于积累,用于基本建设。在社会内部,国家又维持并扩大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工人与农民、城市与乡村三大差别,实行“城市向乡村抽血”(费孝通语)的“内部殖民”方式发展工业、发展城市。本文主要从城乡关系、城市空间和日常生活三个角度分析城市电影,考察电影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在城乡关系方面,影像与现实的关系非常复杂微妙。1949-1957年,就如何表现城乡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共政权展开了争夺,不过双方都是以城乡关系为幌子,强调自身的优越性。1958-1960年,为配合工业“大跃进”的现实,电影建构了城市帮助乡村的城乡关系。1961-1966年,为配合现实中城镇人口大量精减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电影又建构了乡村帮助城市这种叙事。在城市空间方面,“十七年”电影一方面反映了现实中的城市空间改造;另一方面又重新赋予各种空间以不同的意义,区分了危险/安全、消费/生产、娱乐/教育等二元空间。现实中的城市空间改造与电影对空间意义的生产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改善了劳动人民的处境,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劳动人民身体与意识的控制。在日常生活方面,“十七年”城市电影在物质、性、爱情、婚姻等方面建构了一套新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这种新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都与“高积累、抵消费”的政策相关,都服从服务于国家“工业化”这个目标。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新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本身也有其正当性,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迷失的女性意识——谈“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呈现模式[J]. 名作欣赏 2014(09)
- [2].论“十七年”长影农村婚恋出位女性形象[J]. 电影文学 2015(21)
- [3].“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研究[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5(02)
- [4].修辞的痛楚:生物学还是象征主义?——中国“十七年”电影中的身体[J]. 当代电影 2014(10)
- [5].“十七年”革命电影中英雄人物的塑造[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2010(11)
- [6].政治规训与身体塑形——中国电影“十七年”时期造星机制分析[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4(04)
- [7].迷失的女性意识——论“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 电影文学 2009(17)
- [8].论“十七年”电影与欧美电影关系[J]. 当代电影 2008(09)
- [9].论“十七年”电影中女性情欲的政治分配学[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3(01)
- [10].“十七年”电影中的城市想象[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2020(02)
- [11].“十七年”电影中英雄形象的美学意义[J]. 艺术品鉴 2016(12)
- [12].“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4)
- [13].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的娱乐性研究[J]. 艺术百家 2013(05)
- [14].女性意识是革命意识形态的剩余物——“十七年电影”底层女性的群体特点[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15].苏联电影与“十七年”电影的风格差异[J]. 俄罗斯文艺 2008(04)
- [16].人物传记片:类型? 题材?[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3(03)
- [17].浅析欧美电影在“十七年”电影创作中的作用[J]. 今传媒 2015(01)
- [18].从文化选择角度分析延安电影与“十七年”电影的表现和发展[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4(02)
- [19].“重塑现代”的政治合法性及其艺术悖论——论“十七年”电影中的现代文学改编[J]. 艺术探索 2017(04)
- [20].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法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响[J]. 美与时代(下) 2019(06)
- [21].“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民俗叙事特性论析[J]. 电影文学 2017(20)
- [22].重读《阿诗玛》:神话之魅[J]. 贵州社会科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