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隐身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猫眼效应,像面倾斜,激光主动探测,猫眼隐身
隐身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雷培奇,高明,陈阳[1](2019)在《猫眼隐身光学系统设计及回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光学设备被激光主动探测的概率,采用像面倾斜的方法来减弱光学系统的激光回波。基于光线传输和2维平面波角谱衍射理论,分析探测激光入射到倾斜像面光学系统的衍射光场分布特性,设计一款像面倾斜4°的可见光系统,通过引入自由曲面校正像面倾斜带来的系统像差。结果表明:系统在奈奎斯特频率61l p/mm处,全视场的传递函数均高于0.58,成像质量好。像面倾斜4°的猫眼隐身光学系统,其激光回波效率相较于像面不倾斜光学系统减弱50%以上,系统被探测到的概率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兵工自动化》期刊2019年10期)
薛普,杨依峰,王锁柱,苏伟,甄华萍[2](2019)在《多平面升力体外形设计与气动/隐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乘波体(Waverider Vehicle,WRV)外形利用多平面设计方法生成了一种多平面升力体(Multi-planar Lift-body Vehicle,MLV),针对乘波体和多平面升力体利用仿真方法开展了气动/隐身性能研究。基于层流方程的数值计算发现与乘波体相比,多平面升力体最大升阻比减小10%,最大升阻比减小量较小;纵向焦心和航向压心相对前移,质心系数取0.55时,纵向静稳定裕度较小,小攻角时需进行静不稳定控制,航向静稳定裕度较大,侧滑角未对升阻比和纵/航向静稳定特性产生明显影响。基于物理光学法(Physical Optics,PO)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仿真计算发现多平面升力体可以实现RCS的整体减缩,在俯仰角60~120°,偏航角-10~10°范围内RCS较大,飞行过程中可通过姿态控制避开此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多平面方法生成的多平面升力体具有较好的气动和隐身性能。(本文来源于《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裴东亮,杨洮,徐文帅,闫阔,刘宇[3](2019)在《一种基于声子晶体的水声隐身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于水声隐身的声子晶体结构。首先介绍声子晶体的结构设计与组成,然后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得出结构的能带图。从图中发现在结构布里渊区的中心点存在四重简并点。接着利用此点处结构的有效折射率接近于零的特性,本文设计了一种由14×6个基本结构组成的长方形"隐身区"。通过模拟发现,这种结构对"方形"与"船形"物体具有良好的隐身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08-21)
郑伟连[4](2019)在《无人机动力进排气系统隐身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动机的隐身能力是实现无人机整体隐身效果的关键,主要体现在进排气系统的隐身设计,对此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为无人机动力的隐身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期刊2019年04期)
张鹏飞,王树,李盼[5](2019)在《变换光学中的几个数学问题分析及其在隐身毯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换光学(TO)是目前电磁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为了对基于TO的隐身斗篷设计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持,该文对TO的3个基本数学问题进行了讨论。首先分析了基于Maxwell方程组3维坐标变换下变换形式的唯一性问题,提出了不同于参考文献的新变换方式,指出了可以灵活调整变换空间特性阻抗的变换方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自由空间的场分布为原始空间,通过变换获取到可以隐藏在介质包围区域中并和介质阻抗匹配的隐身斗篷设计方法。然后以基于波动方程的2维TO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以电场分量波动方程为基础进行2维变换时,磁场所满足的变换关系和对应的边界条件特性,同样指出了可以隐藏在介质包围区域中并和介质阻抗匹配的隐身斗篷设计方法。最后从数学上证明了2维变换下共形变换对于设计出非各向异性介质隐身斗篷的充分必要性。以上述讨论为基础,该文给出了一个嵌入式斗篷的仿真验证示例。该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对基于TO的各种电磁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严祥熙,孔祥鲲,卞博锐,刘晓春,刘少斌[6](2019)在《覆盖L波段的宽带隐身雷达天线罩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款极化和角度不敏感的宽带频选吸波体,在X波段实现了宽带透射窗口以及包含L波段在内的宽频带吸收。该频选吸波体采用频率选择表面与电磁超材料吸波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级联加载多层耦合型频率选择表面和双层高阻表面完成总体结构设计。理论上,利用等效电路法对多层耦合型频率选择表面及整体结构展开分析,论证频选结构和频选吸波体的谐振机理。数值仿真结果显示,该频选吸波体可以实现8.1~11.7 GHz频段内的宽频带透射,以及1.18~4 GHz、15~18 GHz频段内的宽频带吸收,其中透射窗口的插入损耗不大于3 dB。将该频选吸波体作为平面雷达天线罩与微带天线相结合,分析天线的辐射性能和散射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天线在工作频带内保持了良好的辐射性能,而在带外实现了RCS的有效缩减,达到了天线系统的隐身目的。(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怿行[7](2019)在《薄型宽频隐身承载超结构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吸收材料和结构在电磁兼容、通讯系统、微波人体防护、雷达隐身等民用和国防领域均有重要应用价值。性能优越的隐身结构不仅需要满足宽频吸波和强吸收的性能要求,还需要满足小厚度、高强度、力学承载、柔性贴面等应用要求。本文针对多功能隐身结构的力学承载/宽频隐身一体化设计和制备问题,建立了针对迭层隐身结构设计的高效优化算法框架,发展了针对叁维损耗超结构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和实现方法,优化设计和制备了同时具有良好抗拉伸力学性能和超宽频隐身性能的叁维阶梯锥超结构,实现了薄型力学承载宽频隐身格栅点阵超结构的一体化设计与制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构造法推导出TE和TM极化波斜入射下迭层隐身结构反射率电动力学解析解。提出和搭建了大变异遗传算法优化方法和优化平台,对迭层隐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叁个新优化模块的加入有效提高了大变异遗传算法收敛性、稳定性和计算效率。提出融合传输损耗和界面损耗双机理的复合型吸波构型,实现了4mm量级下的2-18GHz宽频隐身性能。建立了203中电磁损耗材料数据库,实现对阻抗梯度型隐身结构的有效优化设计。优化结果显示,提高复磁导率、降低介电常数实部、适当保持介电损耗对提高隐身性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基于羰基铁/多壁碳纳米管/环氧树脂材料体系,建立了十二种配方材料数据库。通过大变异遗传算法优化设计和制备了嵌入方块图案频率选择表面的碳纤维增强复合型隐身结构,具备良好的抗拉伸、抗弯曲力学性能和宽频吸波性能。通过二步法工艺体系制备出叁维阶梯锥损耗超结构,实现了接近38GHz带宽的-10dB有效吸波性能。针对损耗超结构,发展了行之有效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优化设计和实现方法。(3)基于羰基铁/多壁碳纳米管/硅橡胶材料体系,制备出高复磁导率和低介电常数实部的柔性纳米复合材料。基于十二种配方材料数据库,通过大变异遗传算法制备了嵌入方块图案频率选择表面的柔性复合型隐身结构,实现了6-18GHz的-10dB有效带宽。通过一步法制备出叁维阶梯锥状柔性超结构,实现2-40GHz和75-110GHz的-10dB有效带宽超宽频吸波性能。通过二步法工艺设计优化和制备出碳纤维增强柔性阶梯锥超结构,在5mm厚度下,实现24MPa抗拉伸力学性能和2-40GHz的优良吸波性能,解决了力学承载和宽频隐身一体化设计制备问题。(4)以羰基铁/多壁碳纳米管/环氧树脂为损耗材料,研制出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格栅夹层型隐身承载一体化超结构,揭示了其力学失效机理和宽频隐身机理。成品覆盖了3.42-19.73GHz的-10dB有效带宽,等效拉伸强度达到167.35MPa,弯曲强度达到169MPa,而吸波层厚度仅为3.5mm。建立了薄型电磁超结构的宽频隐身与承载性能一体化设计与制备方法。实现了薄型设计、抗弯曲抗拉伸力学性能与宽频隐身性能的协同融合,解决了叁者相互矛盾的设计制备问题。(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9)
褚佳伟[8](2019)在《基于五模超材料的力学隐身斗篷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隐身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用途中,主要分为电磁、声学、热学、力学几类隐身斗篷。随着坐标变换方法在电磁隐身斗篷上的成功应用,基于坐标变换原理的声学隐身斗篷和热学隐身斗篷相继出现,对于力学隐身而言,其不能满足基于坐标变换隐身理论的基本条件,即控制方程的形式在发生坐标变换时不总是具有一致性,故基于核-壳模型的力学隐身被提出。本文采用该方法进行了力学隐身斗篷结构设计。论文介绍了坐标变换原理和核-壳模型等效变换两种隐身理论,通过理论分析对比,选取了核-壳模型理论作为力学隐身的理论基础。根据核-壳模型等效变换理论的条件要求,选取了五模超材料作为斗篷结构搭建的材料基础,给出了五模超材料的等效剪切模量和等效体积模量的计算公式。论文针对五模超材料的弹性特性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分析了结构参数、基体材料属性、材料截面形状对五模超材料的等效剪切模量、等效体积模量和对这两种等效模量的比值影响,并使用MATLAB进行了数据曲线拟合。此外,根据仿真和拟合结果,给出了该五模超材料的等效体积模量和等效剪切模量的近似公式。论文根据核-壳等效变换理论和对五模超材料弹性特性的分析结论,确定了五模超材料结构参数和圆柱体斗篷结构模型,并提出了隐身性能指标、分析了其隐身性能和探索了长方体、正方体两种非圆柱体斗篷结构。对比了两种加工工艺方式,选取了传统的3D打印技术作为加工方式。由于圆柱体斗篷具有更好的隐身性能,故对所设计的圆柱体斗篷进行了试件加工和制作。(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15)
李辉,鹿启栋,张大伟,朱江峰[9](2019)在《基于双层透波技术的导弹隐身弹体总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首先介绍了雷达隐身技术,找出了对于导弹隐身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外形技术和吸波材料;其次分析了导弹气动外形与隐身的综合特性;最后基于双层透波技术对BGM-109战斧巡航导弹重新进行了隐身弹体的总体设计,并对其实现途径进行了前景预测及展望,对未来各型导弹的隐身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9年05期)
葛越[10](2018)在《人工磁导体在天线设计及电磁隐身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磁导体(Artificial Magnetic Conductor,AMC)结构作为一种新型人工电磁材料,因其在特定频率范围内对平面波呈同相位反射等电磁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电磁辐射和散射问题的研究中。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功能、高性能成为现代微波毫米波天线的发展趋势;同时,天线作为雷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如何有效降低其自身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已经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针对AMC改善天线性能和降低目标的RCS特性展开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研究了方片型AMC地板和极化扭转功能人工磁导体(Polarization Rotation Artificial Magnetic Conductor,PRAMC)地板在微带贴片天线设计中的应用。利用PRAMC地板替换天线的金属地板,设计了一款宽带、高增益圆极化微带天线;将方片型AMC地板分别与普通线极化微带天线和圆极化微带天线相结合,设计了四款高性能天线,天线的阻抗带宽、轴比带宽和增益均得到有效提升。提出了一种新型宽带AMC单元结构,将该单元与方环型AMC单元结构以棋盘形式排列在微带贴片天线和波导缝隙天线四周,设计了两种低RCS天线。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两款天线均可保证宽频带内10dB的RCS缩减,同时增益得到有效提升,保证了良好的辐射性能。对其中一款微带贴片天线进行实物加工和测试,实测数据和仿真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研究了混合AMC结构在低RCS超表面设计中的应用。依据相位补偿概念提出了四种不同的AMC单元,并将四种AMC单元分别按照普通棋盘布局和风车型布局排列,所设计的电磁隐身表面在超宽频带内具有良好的单站RCS缩减效果;引入编码超材料的概念,设计了一种伪随机表面,该表面可以将电磁波散射到多个方向,实现了超宽带单站和双站RCS的同时缩减。(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12-01)
隐身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乘波体(Waverider Vehicle,WRV)外形利用多平面设计方法生成了一种多平面升力体(Multi-planar Lift-body Vehicle,MLV),针对乘波体和多平面升力体利用仿真方法开展了气动/隐身性能研究。基于层流方程的数值计算发现与乘波体相比,多平面升力体最大升阻比减小10%,最大升阻比减小量较小;纵向焦心和航向压心相对前移,质心系数取0.55时,纵向静稳定裕度较小,小攻角时需进行静不稳定控制,航向静稳定裕度较大,侧滑角未对升阻比和纵/航向静稳定特性产生明显影响。基于物理光学法(Physical Optics,PO)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仿真计算发现多平面升力体可以实现RCS的整体减缩,在俯仰角60~120°,偏航角-10~10°范围内RCS较大,飞行过程中可通过姿态控制避开此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多平面方法生成的多平面升力体具有较好的气动和隐身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身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雷培奇,高明,陈阳.猫眼隐身光学系统设计及回波分析[J].兵工自动化.2019
[2].薛普,杨依峰,王锁柱,苏伟,甄华萍.多平面升力体外形设计与气动/隐身性能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9
[3].裴东亮,杨洮,徐文帅,闫阔,刘宇.一种基于声子晶体的水声隐身结构设计[C].第十七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4].郑伟连.无人机动力进排气系统隐身设计分析[J].航空动力.2019
[5].张鹏飞,王树,李盼.变换光学中的几个数学问题分析及其在隐身毯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9
[6].严祥熙,孔祥鲲,卞博锐,刘晓春,刘少斌.覆盖L波段的宽带隐身雷达天线罩设计[J].微波学报.2019
[7].黄怿行.薄型宽频隐身承载超结构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制备与表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褚佳伟.基于五模超材料的力学隐身斗篷结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9
[9].李辉,鹿启栋,张大伟,朱江峰.基于双层透波技术的导弹隐身弹体总体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
[10].葛越.人工磁导体在天线设计及电磁隐身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