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科学个案研究与中国科学观的发展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思想史
作者: 朱丹琼
导师: 方光华
关键词: 科学观,科学思想,科学哲学,科学史,案例研究
文献来源: 西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科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个分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现了一些研究中国科学思想的成果。论文从科学内史与外史的角度理解科学思想,并认为随着科学的社会化以及科学知识在人类思维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所占据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同时,因为近代中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被动地引进科学,这种引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个交流过程远未结束,因此有必要对关于科学一切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 论文以科学哲学作为理论背景,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中国近现代科学观的发展历程。这些案例主要有:严复的科学观、胡适的科学观、中西医论争、竺可桢的气象学研究、李俨的中算史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两种遗传学的争论、中国的科学共同体的发展等。在严复和胡适对科学的认识中,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去认识科学,严复从科学与形而上学出发,提出用自然科学的内容与进化论改造中国传统的天道观,胡适从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角度,主张普通民众的方法自觉,让他们用科学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在中西医的争论中,部分习西医者反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提出“废止中医”,认为中医学是荒唐怪诞的非科学,中医迫于自救,提出中西医汇通与中医科学化,并从基础理论、病理、疗法等方面替中医辩护。这一案例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科学与非科学划分问题的看法,即科学哲学中的划界问题。在对竺可桢的气象学研究的案例分析中,我们主要从常规科学的角度分析20世纪30年代科学工作者们对科学的认识。从气象学研究来看,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科学研究者们在研究中,所运用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组织方式,这些研究有一套严格的方法和稳定的程序,研究中的描述与说明也完全符合科学的规范,说明此时中国已经建立了常规科学。同时,研究者对方法的自觉,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丰富了中国科学观的内容。李俨先生对中国古代算学成就的整理,不仅奠定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基础,也为人们理解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提供了线索。两种遗传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说明科学不仅仅是知识形态、方法论与规范化形态,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当时的学者认识到科学理论之间的争论与评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社会变量的影响,这些社会变量表现为意识形态、科学家之间的交往、学术权威的作用,但是他们也期望科学评价尽可能客观。一些学者要求科学实验具有可重复性,说明科学理论与科学成果自身的属性最终会决定它的价值,科学与实在绝非不相关的。在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中,我们呈现了中国科学共同体在20世纪上半叶到建国十年间的发展情形,总结了它们在各个时期的主要形式与特征,并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与抗战时期解放区的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活动,来讨论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社会建设的关系。同时,对于体现于科学社会建制中的价值也有所涉及。 论文在结论中对中国科学观从“是”与“应当”的层面进行总结,并指出各个案例中体现的科学观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渐进,即对科学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刻的。这种依次渐增的深刻性表现在:在20世纪早期人们从科学与哲学尤其是从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世界观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角度去认识科学,发展到在具体的层面上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再到从常规科学的范式或者说从科学方法论的层面认识科学,到从科学的内部争论与科学评价的角度以及科学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社会环境的层面认识科学。对于中国科学观渐进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历史与科学内史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论文对中国科学观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中国科学观对中国理论思维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丰富了中国科学思想的内容,改善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补充了中国的自然哲学的内容,同时也改造了传统的知行观内容。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一、科学思想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二、科学哲学的历史考察
三、论科学哲学与科学史
四、案例研究的方法与史料选择
小引 二十世纪早期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
第一章 科学与哲学
科学与形而上学:进化论的传播与严复对传统天道观的改造
科学与意识形态:科玄论战与胡适论科学
20 世纪早期中国科学观认识的合理性与不足
第二章 中西医论争与科学划界
论争过程与其中大事件
余云岫的医学思想
“中西医汇通”与“中医科学化”
论科学与非科学
小结
第三章 常规科学与竺可桢的气象学研究
常规科学的一般陈述
气象学研究的理论实体及其组织方式
气象学研究的方法与程序
气象学研究中的描述与说明
第四章 从《中算史论丛》看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李俨与中国数学史研究
《中算史论丛》对古代数学成就的整理
由重差术论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第五章 遗传学研究与科学争论及评价
遗传学的两个学派
两个学派在中国的发展
米丘林学派确立地位及其后果
青岛遗传学会议
论科学争论与科学评价
反思民主、权威与真理
第六章 科学共同体研究
晚清科学社团
北京国民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自然科学院
共和国前十年
本章小结
结语
一、中国科学观的主要内容:从“是”与“应当”的层面看
二、中国科学观渐进之原因试析
三、中国科学观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11-18
参考文献
- [1].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关于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研究[D]. 彭国兴.西北大学2004
- [2].科学进步及其中间范式[D]. 孙玉忠.吉林大学2004
- [3].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 周丽昀.复旦大学2004
- [4].马克思科学观初探[D]. 徐志宏.复旦大学2005
- [5].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超越[D]. 常春兰.复旦大学2006
- [6].超越相对主义科学观的探索和趋势[D]. 刘伟.吉林大学2009
- [7].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反思困境及出路[D]. 陈群.华中科技大学2009
- [8].科学现代性的谱系[D]. 李文娟.大连理工大学2014
- [9].论莱布尼茨的科学观[D]. 杨静.大连理工大学2011
- [10].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 段治文.浙江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 段治文.浙江大学2004
- [2].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关于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研究[D]. 彭国兴.西北大学2004
- [3].科学进步及其中间范式[D]. 孙玉忠.吉林大学2004
- [4].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 周丽昀.复旦大学2004
- [5].马克思科学观初探[D]. 徐志宏.复旦大学2005
- [6].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D]. 刘军.华中师范大学2006
- [7].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之省思[D]. 李丽.复旦大学2006
- [8].哲学视阈中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 林学达.中共中央党校2007
- [9].中国近代科学观研究[D]. 修圆慧.黑龙江大学2007
- [10].科学发展观[D]. 郭友聪.复旦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