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林隙特征(gap characteristics)是研究林隙的作用、影响以及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间伐产生的林隙(logging gap)一般是小尺度和短暂的,但是在极少发生破坏性干扰的林分中,这种小尺度的干扰对森林结构的发展及林地状况(如光、土壤含水量、凋落物分解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是燕山山地主要的森林类型之一,对燕山山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林区生态系统的形成与维护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在油松间伐林隙内开展更新状况的研究,对加快油松更新,促进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以燕山山地河北省木兰林管局新丰林场典型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调查法,对林隙特征、冠层情况、林隙内更新情况及灌木、草本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分别利用SPSS、ForStat、DPS、HemiView v2.1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松人工林林隙基本特征呈现出,林隙大小以2080 m2为主(数量比例为67.39 %),其中4060 m2所占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最大。林隙形成年龄处于前期和后期的较多,分别占到林隙总数的31.11 %和40.00 %。林隙形成木全部是伐根,证实该地区现有的林隙主要是抚育间伐,或者人为盗伐形成的。林隙形成木主要由中小径级的树木构成。这充分体现了油松人工林林隙受人为干扰多,但干扰强度较小的特点。(2)适当的林隙干扰有利于林隙内的更新。面积2040 m2林隙内油松的更新情况最好;在小林隙中,林隙内的更新苗年龄虽大,但苗高却很低;而大林隙内的更新苗则恰恰相反;不同面积大小的林隙内更新苗苗高的连年生长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随面积的变化,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林隙内更新苗苗高的连年生长量明显高于林下;林隙内与林下更新苗苗高连年生长量存在差异,呈现出中心>过渡带>边缘带的特点,即靠近林隙中心的更新苗比林隙边缘的生长的快。(3)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油松多度与环境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油松幼苗的多度受林隙大小和边缘木高度的影响,其相关方程为Y1 = 11943 .487-72.732X1+0.535X2( R2=0.540,P=0.028),式中,Y1为油松幼苗多度,X1为林隙面积, X 2为林隙边缘木平均高;林隙内光的散射率则影响着油松幼树的多度,其相关方程为Y2 = 9659. 143+1652.826lnX3(R2=0.451,P=0.004),式中, Y2为油松幼树多度, X3为散射率。(4)林隙内的灌草多样性显著高于林下(P≤0.01),拟合的草本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与面积关系曲线为左偏“单峰型”,最大值均出现在6080 m2的林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