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职业探索是指增加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和了解以促进个体职业发展的活动。Super将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大学生正处于探索阶段。职业探索在Super的理论中处于核心位置,他认为职业探索对于个人和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心理学家Super(1957)指出个体因素(个人态度、个性特征、内在兴趣等等)和环境因素(父母、同辈或者其他重要他人的影响)作为整体对职业发展,尤其是对职业探索会产生影响。Erikson(1963)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属于个体因素范畴。Bowen(1976,1978)提出的自我分化概念是指能够成功地在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平衡自我意识独立和维持与重要他人亲密关系的能力,属于环境因素范畴。以往职业探索研究文献存在两条脉络,一条线关注动机过程(Blustein,1988)和决策类型(Blustein & Phillips,1988)这样的个体差异变量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如:Blustcin(1988)研究表明个体动机过程对职业探索有效性有影响。我国李文道等人(2007)对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能够作为职业探索的预测变量。另一条线关注家庭功能(Ryan,Solberg,& Brown,1996)和同伴关系(Felsman & Blustein,1999)这样的环境因素对职业探索的影响,Kracke(1997)在依赖和个性化理论的框架内探讨家庭在促进职业探索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父母的行为对职业探索存在积极的影响作用。Felsman和Blustein(1999)在青春期后期密切同伴关系在职业探索的作用研究中显示同伴关系对职业探索活动数量有较大的影响。但这两条脉络相对独立,忽略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较大的片面性。研究选择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分化分别作为影响职业探索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方法考察它们对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研究一翻译修订了国外常用的自我分化问卷,删除不适合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7个项目,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并按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初步验证了该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结果显示,项目3和32因区分度不高而剔除,项目2、5、25、30、31、33、34、35、39和40因负荷值小于0.3和在两个因子上负荷值相当被剔除。其余27个项目组成的中文修订版一般拖延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用于大学生自我分化的测量与研究。研究二使用中文修订版自我分化问卷、自我同一性问卷和职业探索量表,选取478大学生作为被试探究了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统计方法建立实际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自我分化、自我同一性和职业探索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普遍高于女性。职业探索在年级间存在差异,年级越高职业探索活动越多。自我分化和自我同一性对职业探索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分化程度越高,职业探索数量越多;自我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探索数量越多。通过对两个研究结果的综合理论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中文修订版自我分化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可以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用于大学生自我分化的测量与研究。(2)自我同一性、自我分化和职业探索方面,男性普遍高于女性。随着年级升高职业探索活动增多。(3)自我分化和自我同一性能够作为职业探索的预测因素。(4)自我分化的程度越高,则进行职业探索的活动越多。(5)自我同一性地位越高,则进行职业探索的活动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