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前瞻、警示 ——后现代思潮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矫正、前瞻、警示 ——后现代思潮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论文旨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正确分析和评价后现代思潮,在此基础之上,借鉴其有价值部分,以避免我国的现代化走过多的弯路。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在引言中,对论文的思路作了简要的说明,同时交待了后现代思潮研究的现状、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之处。指出:尽管后现代思潮批判多于建构、否定多于肯定,但是它有存在的现实基础,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它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与马克思主义有某种契合,因此,后现代思潮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借鉴价值。而目前国内尚缺乏从哲学层面对后现代思潮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的系统研究,这是本文的选题原因。第一章主要从语义的混乱和矛盾、内涵的界定、基本特征、意义和价值等四个方面对后现代思潮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后现代思潮是一种相对于现代性的转向,是对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预示,它对中国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二章主要是探讨后现代思潮对西方现代化过程出现的问题的矫正。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是把理性和非理性强调到极至的结果。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理性发挥根本性作用的过程,然而理性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工具化使其遭到后现代的批驳,后现代以一种非理性的方法解构了现代性中“实体的”理性,否定了理性的霸权和片面的工具性。我们的现代化既要充分发挥理性的制度建构作用,还要发挥非理性因素的引导、激励作用。现代性的启蒙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但现实中的主体是不平等的,后现代认为现代性的主体是虚构的,是一种权力话语,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分裂的根本原因。后现代试图以新的个体概念来代替主体概念。我们的现代化追求一种个体主体意识,是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和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女权运动是女性追求自身权利的运动。传统女权主义用男性的标准来实现自身的权益,因而它只是一种屈从中的抗争。后现代女权主义提出以性别差异为基础,强调对话、互补和共识,对唤醒女性意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女性地位,保护女性权利,而女性的解放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进步的历史观是现代性的根基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现实的活动的人为出发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西方学者却对它提出种种责难,后现代思潮更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依据,轻视历史,否认历史的规律性和进步性。这对于简单化的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是一种矫正,但是,完全否定历史规律则是错误的。第三章探讨后现代思潮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包括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

论文目录

  • 引言
  •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 三、论文的思路逻辑
  •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对后现代思潮的认识与评价
  • 第一节 后现代思潮研究综述
  • 一、后现代思潮语义的混乱和矛盾
  • 二、对后现代思潮内涵的几种界定
  • 三、后现代的基本特征
  • 四、后现代思潮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二节 后现代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一、后现代思潮释义
  • 二、后现代思潮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二章 矫正: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化弊端的认识和解决
  • 第一节 反理性与对非理性方法的重视
  • 一、理性、非理性和非理性方法
  • 二、理性与现代化
  • 三、后现代理性观
  • 第二节 反主体与对个体的关注
  • 一、现代意义上主体的价值
  • 二、后现代反对主体之缘由
  • 三、后现代个体的诞生
  • 四、个性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
  • 第三节 对女性意识的唤醒
  • 一、女权主义和后现代女权主义
  • 二、传统女权主义:屈从中的抗争
  • 三、后现代女权主义:在差异中寻求互补
  • 四、女权主义与坚持“以人为本”
  • 第四节 对历史观的反拨
  • 一、历史及其作用
  • 二、唯物史观与西方现代历史观的对峙
  • 三、后现代轻视历史,认为“历史已经终结”
  • 四、“新历史观”与现代化
  • 第三章 前瞻:现代化后来者的选择
  • 第一节 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的后现代社会
  • 一、新的社会阶段的出现
  • 二、知识的内涵转变
  • 三、后现代社会中的知识——信息
  • 四、新的社会阶段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二节 后现代全球意识
  • 一、何谓全球化
  • 二、全球化给中国现代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三、后现代全球意识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战略
  •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二、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
  • 三、后现代与可持续发展
  • 第四章 警示:过犹不及的方法论
  • 第一节 方法论的创新:视角主义和整体有机论
  • 一、后现代对现代一元方法论的解构
  • 二、后现代视角主义倡导多元方法论
  • 三、整体有机论
  • 第二节 “游戏”与价值观的失落
  • 一、语言游戏是对传统僵化的一种克服
  • 二、游戏与大众传媒、消费文化的结合
  • 三、游戏导致终极价值观的丧失
  • 四、现代化对确定性的追求
  • 第三节 “相对”与虚无主义
  • 一、反对绝对,强调相对
  • 二、基础丧失与虚无主义
  • 三、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 第四节 “否定”与总体化倾向
  • 一、后现代特征里表现出来的“否定观”
  • 二、否定一切实际上是一种总体化倾向
  • 三、总体性原则是我国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 结束语: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思潮
  • 一、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的共通之处
  • 二、面对后现代思潮的马克思主义
  • 三、后现代思潮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课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无我之器,日本匠人文化及其借鉴[J]. 杭州(我们) 2016(03)
    • [2].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J]. 科技视界 2018(29)
    • [3].泰国“后现代”电影《鬼妻的丈夫》[J]. 世界文化 2018(07)
    • [4].绘画语境下的“做”与“写”[J]. 中国艺术时空 2017(01)
    • [5].新媒体传播中的“后现代”特征[J]. 电视指南 2017(07)
    • [6].后现代语境下的穿越剧解读[J]. 电视指南 2017(15)
    • [7].寻求一种建设性后现代城市[J]. 赤子(上中旬) 2015(08)
    • [8].文献摄影——从现代到后现代[J]. 明日风尚 2020(09)
    • [9].从“现代”到“后现代”的班级管理转向[J]. 江苏教育 2017(23)
    • [10].后现代的视觉幻象与形象工业[J]. 文化研究 2016(02)
    • [11].“泛审美”视阈下的中国都市电影形态[J]. 思想与文化 2016(02)
    • [12].后现代的诗[J]. 优品 2017(03)
    • [13].诗学札记[J]. 朔方 2017(04)
    • [14].西方历史语境中的“感性”探析——论感性的禁锢与狂欢[J]. 赤子(下旬) 2016(11)
    • [15].刍议《坠落的人》的后现AI写作作技巧[J]. 芒种 2017(06)
    • [16].新媒体影像的艺术特征研究[J]. 知识文库 2017(14)
    • [17].人类遗迹[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7(09)
    • [18].病愈宝宝的“后现代”生活[J]. 时尚育儿 2013(02)
    • [19].后现代[J]. 晚报文萃 2009(12)
    • [20].怎么弄都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方式[J]. 画刊 2008(11)
    • [21].“后人类时代及其状况”专题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2].从现代到后现代:浅论艺术与技术的关系[J]. 美术观察 2020(07)
    • [23].“后现代”内涵与前景构想[J]. 外国美学 2013(00)
    • [24].后现代风暴中都市艺术家的主体迷思[J]. 美术观察 2014(03)
    • [25].后现代营销与现代营销的比较研究——基于4Ps的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05)
    • [26].欧美的后现代营销[J]. 销售与市场 2008(11)
    • [27].浅析后现代企业的文化与品牌管理[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04)
    • [28].艺术传媒中的后现代怀旧印象——以《辛普森一家》为例[J]. 今传媒 2018(02)
    • [29].对话的魅力——后现代心理教练技术[J]. 小学时代 2019(19)
    • [30].后现代“误构”模式与人文主义教育初探[J]. 教书育人 2009(15)

    标签:;  ;  ;  ;  ;  ;  

    矫正、前瞻、警示 ——后现代思潮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