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译英会议口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商务会议口译,口译员,博弈,局中人
中译英会议口译论文文献综述
郭康利[1](2016)在《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商务会议口译中译员口译策略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各行各业尤其是商贸领域对口译员的需求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因此从语言、文化或交际的角度讨论口译一直是口译研究的主流。博弈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用于分析特定情境下各参与者在利益一致或冲突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互动。语言交际中存在冲突竞争,口译又是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因此口译中也存在语言博弈。本论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解释商务会议口译中译员口译策略选择背后的动机和原因。研究的前提是“口译活动是由目的和需求推动展开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口译即博弈——一种口译员与客户/委托人、发言人、听众、其他译者或评论者、译员自身之间的博弈”。口译员并不总是能够完全从自己期待的“效用”出发去处理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而是必须考虑客户/委托人、发言人、听众等的利益,口译员最终所选择的策略取决于口译活动各参与者之间利益的角逐和妥协。在真实的商务会议口译情境中,译员可能将与多个口译过程参与者同时展开博弈,并相互产生影响,在该论文中,笔者将对商务会议口译中译员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分别进行讨论。口译过程的每个参与者都是理性的,他们都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来选择自己的博弈策略。通常,译员会通过与其他参与者达成某种妥协来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如果在某些情况下译员只关心自身的利益而完全不考虑其他参与者,则很可能导致博弈中断并难以继续进行。博弈最终,所有的参与者都会有所收获:客户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发言人得以被更好地理解;听众或观众清楚了发言人的意图并能据此做出反应;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译员通过整个过程逐渐提高了应对处理各种复杂口译任务、解决各种口译难题的能力,这最终将促使口译发展达到新的水平。(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5-10)
葛敏[2](2014)在《交替传译中停顿现象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评估译员口译质量没有单一的标准,然而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信息的完整性、专业术语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流利性是口译质量评估的重要准则。既然流利性成为口译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非流利现象无疑降低了目的语的输出质量。停顿,是非流利现象的普遍形式。从我自身模拟会议口译这次口译实践活动而言,停顿的确影响了我的口译质量。对听众而言,非正常断句或长时间的沉默不仅会影响听众对原文的理解,甚至让听众对原文所传达意思的准确性产生质疑,减弱了听众对原文及译员的信任度。此报告采用案例分析模式,尝试分析停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避免停顿的应对策略。报告采用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作为理论框架,解释了交替传译是如何运作。吉尔把交替传译分为两个阶段:理解和语言产出。据此,在我口译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停顿现象也分为两类:理解阶段产生的停顿和语言产出阶段产生的停顿。停顿,影响了我的整体口译质量,报告分析了典型的例子,对产生原因作出了解释,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略,希望对口译受训人员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4-06-01)
李方芳[3](2014)在《会议口译英汉思维转换的特征及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理论方面,本文首先对思维和语言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剖析,并探寻了语言多样性的理论依据。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作用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决定语言的各个方面。各民族思维差异决定了语言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对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理论的阐述,本文对各个语言独有的思维模式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语言世界观理论就翻译过程所做的科学描述和巴黎释意派的口译模式的详细解析,总结出口译过程的规律和特征,进一步强调英汉口译过程即是英汉思维转换过程。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论文重点讲述会议口译在思维转换方面的特征和口译员需要采取的策略。会议口译主要以交传的形式进行,笔者采用的分析材料来自近几年的两会招待会。笔者通过例证,着重探讨了在口译过程中意义抽取的重要性。巴黎释意派的‘脱离源语言外壳’理论,强调摆脱源语束缚后译员脑中只有意义留存。根据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理论,译者必须脱离源语世界观并进入目的语世界观才能完成语言的翻译。这个语言转换过程的关键是意义的抽取。其次,成功完成思维转换必须为思维换上目的语的语言形式。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表现为语言形式上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口译至关重要。口译员为此要采取不同策略应对这些不同,顺利完成思维转换。笔者还重点对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做了系统地阐述和说明。笔者从哲学和文化对语言影响的角度,分别就汉语感性思维,英语理性思维;汉语形象型思维,英语逻辑型思维;汉语主观思维,英语客观思维;汉语整体性思维,英语分解性思维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和阐释。同时,这些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语言层面的差异,汉英语言的意合与形合、具体与抽象、主观与客观、综合与从属的特征展露无遗,充分并系统地了解这些差异对日后的口译实践的研究提供了思维模式方面的总体把握。无疑,英汉思维转换是口译过程的本质特征,它决定着口译的各个方面,在实践和教学中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宋阳[4](2014)在《从中国学生译员与英语母语者的不同视角看国际外事会议汉译英口译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译使用者是口译质量评估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使用者包括讲者,听众,会场组织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其中,听众作为口译活动的直接服务对象,对口译质量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在母语译入外语的过程中,由于语言背景及文化背景的差异,源语与译语信息不对等的情况频频出现。就汉译英而言,汉语及英语的语言结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将影响到中国译员的表现及听众信息的接收。考虑到英语母语者是汉译英活动中的主要听众,在各类会议中国际外事会议在文化,语言,发言风格上具有特殊性,因此笔者将从英语母语者的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形式对2013博鳌论坛上习近平主席主旨发言中-段讲话的同声传译质量进行评估,并设置学生译员组,将译员组的评估数据与英语母语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全面、客观地评估汉译英口译质量提供有效的实证研究支持,并对今后汉译英口译培训教学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从听众角度看口译质量评估的相关背景概念,包括什么是质量,如何评估口译质量,如何从使用者或听众角度评价口译质量,并提出研究问题。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充分回顾了中外口译研究者们对质量评估及从听众角度看口译质量评估的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并从前人的经验中总结出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第叁章是本文实证研究的具体介绍,包括实验方法、参与者、实验所用材料、及实验所用数据分析软件。第四章是实验数据分析,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将数据进行整理,对比中国学生译员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听众对同一篇会议口译的参数评估,也对口译原文表达的评价进行深入剖析解读,比较学生译员与听众对英语表达的不同看法。第五章是结论部分,重申本文论点及研究结果,并对此次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实验设计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同时也对此次研究的实践意义进行说明。(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4-04-01)
王莹[5](2007)在《听觉认知模式在中译英会议口译推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听觉认知能力是影响会议口译译员对信息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对艾利斯和杨氏听觉认知图式的分析,本文旨在证明听觉认知能力在中译英会议口译中的特殊重要性。由于中文特殊的结构特征,中文与英语在逻辑和连接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为了实现中译英译文的逻辑条理和连贯性,口译员必须通过自身的听觉分析系统在源语到目标语转换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推理。本文回顾了神经认知语言学、话语/听觉认知、以及其它与口译过程相关的研究成果;具体分析了会议口译员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听觉认知过程。由此,本文试图找出会议口译员听觉分析中所遇到的困难。最后,本文就如何提高口译员的听觉认知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7-06-01)
中译英会议口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评估译员口译质量没有单一的标准,然而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信息的完整性、专业术语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流利性是口译质量评估的重要准则。既然流利性成为口译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非流利现象无疑降低了目的语的输出质量。停顿,是非流利现象的普遍形式。从我自身模拟会议口译这次口译实践活动而言,停顿的确影响了我的口译质量。对听众而言,非正常断句或长时间的沉默不仅会影响听众对原文的理解,甚至让听众对原文所传达意思的准确性产生质疑,减弱了听众对原文及译员的信任度。此报告采用案例分析模式,尝试分析停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避免停顿的应对策略。报告采用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作为理论框架,解释了交替传译是如何运作。吉尔把交替传译分为两个阶段:理解和语言产出。据此,在我口译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停顿现象也分为两类:理解阶段产生的停顿和语言产出阶段产生的停顿。停顿,影响了我的整体口译质量,报告分析了典型的例子,对产生原因作出了解释,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略,希望对口译受训人员有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译英会议口译论文参考文献
[1].郭康利.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商务会议口译中译员口译策略的选择[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2].葛敏.交替传译中停顿现象及分析[D].东北大学.2014
[3].李方芳.会议口译英汉思维转换的特征及策略[D].吉林大学.2014
[4].宋阳.从中国学生译员与英语母语者的不同视角看国际外事会议汉译英口译质量[D].厦门大学.2014
[5].王莹.听觉认知模式在中译英会议口译推理中的应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