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研究(1978-2005) ——行政学的分析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研究(1978-2005) ——行政学的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行政学的角度出发,在规范与经验的层面上,对改革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运作机理、变迁过程、内在逻辑及其行政后果进行考察与分析。同时,本文把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研究置于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方式的历史演进之中,试图通过义务教育的个案研究,探寻出诸如此类的农村公共物品治理的普遍规律,为理解和分析当前中国农村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考察和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历史入手,在分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对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及其变迁过程的运作机理与内在结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自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来,“城乡有别”、“以基层政府为主”、“农民负担”一直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过程中一个不变的传统,但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具体的微观制度设计可能会有所不同。与改革前一元化的政治空间相比,改革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以及组织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村治理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在制度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变革势在必行。从供给责任配置的纬度来看,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责任体制发生了两次显著的变迁:一是改革初期“以乡为主”的责任体制的确立;二是税费改革中“以县为主”责任体制的建构。但无论是“以乡为主”还是“以县为主”,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筹资责任主体与管理责任主体始终是统一化、基层化的,而且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的划分也始终是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尽管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同层次政府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博弈,但中央政府发挥的是一元化的建构作用。而从供给方式的纬度来看,在改革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国家采用行政垄断的方式来供给农村义务教育;而90年代以后,伴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市场逐步形成,市场的机制及其相关的运作方式开始介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公立学校自主权的扩大、新的供给主体的出现以及学生自主权的增长等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由完全的行政垄断走向了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局部参与。但在穷国办大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基层化的背景下,尽管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市场化改革也存在着对供给质量和效率的追求,但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它的热衷更多的是对让渡义务教育筹资责任的渴求,这显然与通过市场机制的引进来全面改善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动因是不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国教育市场化改革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与困境。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认为,一方面,在我国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始终只是边缘性而非核心化的结构,有关这一物品治理的制度会不会发生变迁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迁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的考量而非义务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所以,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变迁不仅始终都只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和“附产品”;而且所有的变迁也始终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尽管在变迁的过程中不乏各种诱致性因素的诱导,但行政权力才是其中的支配性力量,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呈现出强制性变迁的特点。另一方面,在经济分权已经发生、但行政集权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改革后我国的行政体制仍是一个压力型的体制,行政权力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治理中仍占据着支配性的地位,其不仅是我国不同层级政府间事权与财权范围划分的依据,而且是支配地方政府及其其他社会主体行动的主导力量,横向的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动员、纵向的上级对下级的动员大都是依靠行政权力、通过行政方式来进行的。所以,在压力型的体制下,政治结构与行政权力仍是主导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以及诸如此类农村公共物品治理及其制度变迁的支配性力量,与之有关的事权的划分、供给机制的建构以及所需资源的筹集与动员主要是由高端的政府通过行政的方式来确立和推行的。而从制度实施的后果来看,这种治理机制在国家资源或体制内资源比较匮乏的条件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选择,但同时其也存在着内在治理激励缺失的缺陷,并由此导致了诸如基层政府财政危机、农民负担增加、干群矛盾激化等非预期的负效应的产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体制已经成为诱发当前农村治理困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中心概念的界定与梳理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多学科的透视
  • 一、关于义务教育供给责任横向划分的研究
  • 二、关于义务教育供给责任纵向划分的研究
  • 三、关于义务教育供给方式的研究
  • 四、关于义务教育供给中政府行为的研究: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
  • 三、论文的结构
  • 第一章 缘起与过程: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历史
  • 第一节 初始的选择:建国前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传统
  • 一、起源:义务教育在中国的发韧
  • 二、衰微的国家力量与乡村义务教育责任体制的沿革
  • 三、多元化的办学传统
  • 第二节 行政集权模式:建国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路径
  • 一、行政集权模式的背景:一元化政治空间的建构
  • 二、行政集权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 三、行政集权供给模式与农村义务教育的运动式发展
  • 第三节 制度环境的变化及其体制真空的形成
  • 一、集体农作制度的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二、财政体制的变革:由集权到分权
  • 三、乡镇企业的兴起:制度变迁的新诱因
  • 四、社会转型与义务教育需求的变迁
  • 五、体制真空与时滞成本:改革初期农村义务教育的衰退
  • 小结
  • 第二章 分权化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责任的配置
  • 第一节 财政包干改革与三级办学体制的形成
  • 一、财政包干制的推行:三级办学体制形成的背景
  • 二、三级办学体制的确立
  • 三、以乡(镇)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责任体制的形成
  • 四、对“以乡为主”供给责任体制的初步考察:制度的分析
  • 第二节 分税制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困境
  • 一、分税制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环境的变化
  • 二、制度非均衡的出现:分税制后农村义务教育治理的困境
  • 第三节 税费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责任体制的变化
  • 一、税费改革的推行及其制度安排
  • 二、非均衡的加剧: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中的危机
  • 三、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责任体制的确立
  • 四、“以县为主”的供给制度的绩效考察
  • 小结
  • 第三章 政府与市场的调适: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方式的转变
  • 第一节 市场化改革的兴起:行政改革浪潮中的义务教育重建
  • 一、世界性的行政改革浪潮:西方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与由来
  • 二、行政垄断的低效与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理论基础的形成
  • 三、放权与择校:西方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内容与路径
  • 四、教育准市场制度的建构:西方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本质与目标
  • 第二节 行政垄断、市场化的趋势与政府主导──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方式的变迁
  • 一、计划体制与农村义务教育的行政垄断
  • 二、市场化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市场化趋势
  • 第三节 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限度与政府的运作空间
  • 一、义务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条件与限度
  • 二、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可能的负面效应
  • 三、政府的卸责冲动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困境
  • 四、义务教育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职责及其运作空间
  • 小结
  • 第四章 行政逻辑: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
  • 第一节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中的政府分工与角色定位
  • 一、农村义务教育筹资责任的确立:理论的分析与现实的考察
  • 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责任主体的确立:效率的诉求
  • 三、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市场与政府的均衡
  • 四、回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的现实安排
  • 第二节 责任下放:中央政府的行为及其逻辑
  • 一、财政压力与基层化的筹资体制的形成
  • 二、行政集权体制、分权化改革:供给责任基层化的条件
  • 三、政治激励:基层政府履行供给责任的体制保障
  • 第三节 政绩考核的诱导: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
  • 一、制度外筹资的依赖、市场化改革的逻辑与地方政府的卸责冲动
  • 二、政绩考核体制的诱导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意愿
  • 小结
  • 第五章 压力型的动员:改革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治理之道
  • 第一节 压力型的动员: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治理的基本特点
  • 一、行政权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权范围划分的核心支点
  • 二、政绩考核:农村义务教育治理中的行政压力与激励
  • 三、制度外供给:行政压力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路径选择
  • 第二节 压力型治理机制的行政后果:非预期的负面效应
  • 一、压力型的治理机制与基层政府官员的政绩化倾向
  • 二、压力型的治理机制与农村治理的困境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引导民办义务教育机构发展的税法路径[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8(04)
    • [2].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指引》[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24)
    • [3].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政策的演变特征与启示[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12)
    • [4].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政策执行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06)
    • [5].义务教育阶段区域资助政策的公平与效率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 决策探索(下) 2020(01)
    • [6].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策略研究[J]. 科技风 2020(07)
    • [7].“无信不立”:教育对一般信任的影响——来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证据[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0(01)
    • [8].袁希涛的义务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教育评论 2019(12)
    • [9].如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实效性[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02)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4)
    • [11].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探究——以青海省菖菖县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06)
    • [12].国家教育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J]. 农村百事通 2020(07)
    • [13].为千秋基业的发展提供系统的历史参照——评熊贤君著《民国义务教育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02)
    • [14].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15].天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J]. 政策瞭望 2020(05)
    • [16].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九问[J]. 当代广西 2020(11)
    • [17].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汉语词汇教学量化标准的里程碑——读《义务教育常用词表(草案)》[J]. 嘉应学院学报 2020(02)
    • [18].基于课程层级理论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监测——以浙江省为例[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03)
    • [19].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义务教育发展探究——以湖北省红安县M小学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3)
    • [20].重庆:坚持问题和目标双导向 完善控辍保学机制[J]. 人民教育 2020(12)
    • [21].论日本市町村合并对其义务教育管理的影响[J]. 外国教育研究 2020(06)
    • [22].“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果与经验[J]. 人民教育 2020(12)
    • [23].应对人口变动的义务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策略研究——以厦门市为例[J]. 建筑设计管理 2020(07)
    • [24].推动贵州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J]. 理论与当代 2020(08)
    • [25].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以广东肇庆为例[J]. 肇庆学院学报 2020(04)
    • [26].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南宁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研究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08)
    • [27].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义务教育改革探究[J]. 发展 2020(08)
    • [28].义务教育法治四十年: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J]. 全球教育展望 2018(12)
    • [29].义务教育区域均衡背景下薄弱学校质量提升策略探究[J]. 教育评论 2018(12)
    • [30].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难”原因分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标签:;  ;  ;  ;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研究(1978-2005) ——行政学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