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现代汉语频率副词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 邹海清
导师: 张谊生
关键词: 频率,判断类,描写类,离散性,短时,客观判断,主观评价,选择差异
文献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共分四个章节对现代汉语频率副词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和分析:第一章基于对频率含义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给频率副词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对频率副词的范围进行了有效的划定,解决了频率副词与时间副词和重复副词之间的纠葛问题;在频率副词的内部分类上,从语用功能的角度首先把频率副词分为判断类和描写类,然后进一步分别对这两类副词做了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划分,从而建立起频率副词内部的分类系统。第二章对判断类频率副词和描写类频率副词在选择限制上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指出离散性从整体上制约着频率副词的选择限制,而是否含有[+短时]义、是否能表状态的频率又是造成描写类频率副词与判断类频率副词选择差异的根源所在;本章还分析了频率副词内部成员间的语义和语用差异。第三章对“时时”、“不时”、“时不时”同判断类频率副词与描写类频率副词分别进行了句法分布上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三个词功能的双重性(既表判断又表描写)来源于它们语义的双重性(既有“常”类副词的意义,又用“频”类副词的意义),指出了它们在频率副词系统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并对“时时”作了表延续义的“时时1”和表重复义的“时时2”的区分。第四章指出“总(是)”与“老(是)”在语用功能上存有的差异:“总(是)”的基本语用功能为客观判断,“老(是)”的基本语用功能为主观评价,这种差异是由于“老(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比“总(是)”更容易主观化造成的。本文还比较了二者在客观判断和主观评价方面体现出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并讨论了它们与其它副词共现能力的差异,以及句式、语体因表意重点的不同而引起的对它们的选择差异。
论文目录:
绪论
一 量和频率量
二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本文讨论的内容及做法
第一章 定义、范围和类别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定义和范围
三 类别
四 小结
第二章 选择限制及内部差异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择限制
三 内部差异
四 小结
第三章 “时时”、“不时”、“时不时”
一 “时时_1”与“时时_2”
二 句法分布
三 小结
第四章 “总(是)”与“老(是)”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客观与主观
三 相对性与绝对性
四 共现与选择
五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10-11
参考文献
- [1].基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时时”、“不时”、“时不时”比较研究[D]. 邹海艳.南京师范大学2018
- [2].现代汉语含“常”的频率副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 龙正华.湖南师范大学2017
- [3].含“时”语素频率副词的多角度辨析[D]. 刘燕慧.江西师范大学2015
- [4].蒙古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时间频率副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建议[D]. 贾艳妮.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 [5].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频率副词研究[D]. 葛小宾.黑龙江大学2014
- [6].含同一语素“屡”的“屡”类频率副词多角度研究[D]. 张昕.延边大学2012
- [7].国际汉语教育视野下的描写性频率副词与动词的语义选择限制研究[D]. 陈为.云南师范大学2015
- [8].同义频率副词A式和AA式的比较研究[D]. 邢昭娣.南京师范大学2016
- [9].现代汉语低频副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 王亚婷.兰州大学2015
- [10].“连连”与“一连”的比较研究[D]. 施伟伟.吉林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现代汉语实义副词研究[D]. 杨一飞.上海师范大学2007
- [2].现代汉语渐变类副词研究[D]. 刘君.上海师范大学2007
- [3].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 张言军.四川大学2006
- [4].现代汉语表频时间副词“常常”与“往往”的比较研究[D]. 王宇培.吉林大学2007
- [5].现代汉语频率副词研究[D]. 丁淑娟.延边大学2004
- [6].单双音节同义副词研究[D]. 王蕊.上海师范大学2005
- [7].现代汉语协同副词研究[D]. 葛婷.上海师范大学2005
- [8].基于语料库研究频率副词在句中的位置[D]. 朱楠.大连海事大学2005
- [9].基于统计的现代汉语频率副词研究[D]. 何淑冰.南京师范大学2006
- [10].时间副词“总”和“一直”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D]. 黄瓒辉.暨南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