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优化控制研究

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优化控制研究

论文题目: 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优化控制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油气田开发工程

作者: 吴运强

导师: 李允,闻玉贵

关键词: 薄层状底水油藏,油层类型划分,优化控制与开采

文献来源: 西南石油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薄层状、低幅度、高渗透底水油藏属于一种特殊的底水油藏,这种油藏类型于2000年6月首次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准噶尔盆地沙漠腹地陆梁地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K1h2)地层发现。这种油藏同国内外较为常见的、油、水层厚度较大的底水油藏相比,在地质、油藏工程和开采特征等方面明显存在差异,国内外基本上没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开采实例报道。针对这种状况,本文选择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陆9井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K1h23砂组K1h23-4油藏,作为研究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的典型对象。通过对该油藏的研究,较为系统地确定该油藏以及类似油藏在地质、油藏工程和开采机理等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或问题在国内外底水油藏中并不突出的),并提出薄层状、低幅度、高渗透底水油藏优化开采方法和技术应用策略。 在对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陆9井区K1h23-4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综合研究过程中,本文应用了油藏工程、水动力学原理和油藏模拟技术等多种模型和方法,获得了相应的开采理论以及认识及观点,对于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的合理开发和进一步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针对这种油藏类型,本文首次引入了油厚比概念来划分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层的类型,这一概念来自于底水油层注采井组单元模拟。研究表明,油厚比概念不但综合反映了底水油层的油层、水层的内在地质特性,也符合生产动态实际情况,为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分井、分区优化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对底水水体的大小,对射孔技术、不同类型的薄层状底水油层的产液(油)量及合理产液量与压差,注水量与注采压差,注采比控制、采油速度控制等油藏工程和油田开发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理论方法与观点不但可以指导陆9井区K1h23-4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的开发,也为类似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途径。

论文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底水油藏开发现状

1.2.1 普通直井开采技术要点

1.2.2 水平井开采技术要点

1.2.3 综合对比分析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的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2 薄层底水油层的类型划分

2.1 油藏地质及油藏工程特征

2.1.1 构造的低幅度与砂体的薄层性

2.1.2 油层的可动水和流体界面

2.1.3 储层的高孔高渗特征

2.1.4 夹层特征

2.2 底水油层的类型划分

2.2.1 划分方法

2.2.2 油厚比的概念与动态特征

2.2.3 油厚比分布特征

2.2.4 油层类型划分结果

2.3 油藏开采动态特征

2.3.1 油藏整体生产动态特征

2.3.2 油藏分区动态特征

2.3.3 单井生产动态特征

3 薄层底水油层天然能量综合评价

3.1 弹性能量评价

3.2 溶解气驱能量评价

3.3 边底水能量评价

3.3.1 边底水及水侵动态预测方法

3.3.2 水体大小预测

3.3.3 水体预测评价

3.4 综合评价

4 薄层底水油层注采机理研究

4.1 渗流物理特性

4.1.1 水驱油与流体分布特征

4.1.2 油水相渗及系统流度比

4.2 射开程度与临界产量

4.2.1 临界产量

4.2.2 射开程度

4.3 油井产量与压差

4.3.1 产量、压差理论关系

4.3.2 水锥含水率与压差的矿场关系

4.3.3 产量、压差的动态特征

4.3.4 合理产液量

4.4 注水量与注采压差

4.4.1 注水量与注采压差的理论关系

4.4.2 注水量与注采压差特征

5 薄层底水油层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5.1 油藏模型

5.1.1 井组三维剖面模型

5.1.2 区块三维模型

5.2 油藏生产历史拟合

5.2.1 油藏整体动态历史拟合

5.2.2 单井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6 薄层底水油层天然能量合理利用与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6.1 技术原则

6.2 开采方式

6.3 合理产液量

6.4 合理注采比

6.5 合理采油速度

7 结论、认识与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认识与建议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6-01-11

参考文献

  • [1].吐哈红南底水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 周彦霞.东北石油大学2016
  • [2].底水油藏水平井流入控制器优化设计研究[D]. 陈阳.西南石油大学2013
  • [3].底水油藏分支水平井产能预测及见水动态理论研究[D]. 乐平.西南石油大学2013
  • [4].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与底水油藏水平井流入动态研究[D]. 丁一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5].底水油藏底水锥进及人工隔层稳油控水机理研究[D]. 王福林.大庆石油学院2010
  • [6].低渗透底水油藏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D]. 张平.西南石油大学2009
  • [7].底水油藏水平井分段完井控水优化研究[D]. 张林.西南石油大学2012
  • [8].火山岩裂缝性底水油藏油、气、水三相驱替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 刘明高.西南石油学院2002
  • [9].塔河1区三叠系底水油藏精细地质建模及治水措施研究[D]. 刘鸿博.成都理工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水平井渗流理论及其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王寿平.西南石油学院2002
  • [2].海上油田水平井开采油藏工程优化研究[D]. 关德.西南石油学院2002
  • [3].含水油藏注蒸汽开发机理及油藏工程研究[D]. 刘顺生.西南石油学院2004
  • [4].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D]. 邓瑞健.西南石油学院2005
  • [5].砾岩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后期流动单元研究[D]. 胡新平.西南石油学院2005
  • [6].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 刘德华.西南石油学院2005
  • [7].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低渗难采油藏精细描述方法研究[D]. 陈岩.西南石油学院2005
  • [8].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应用[D]. 程启贵.西南石油大学2006

标签:;  ;  ;  

薄层状、高渗透底水油藏优化控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