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们常用花园来隐喻国家或一个政治统一体,如斯宾塞的《仙后》和安德鲁·马维尔的园林诗。菲利普·锡德尼更是将他满腔理想付诸于文学创作,追求心目中的完美世界。在《新阿卡迪亚》这部田园牧歌传奇里,锡德尼充分展现了他对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伊丽莎白帝国花园的想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新阿卡迪亚》中园林表现的不同发展阶段——即从第一卷中蕴含和谐,秩序和美德的乐园,发展到第二卷中由于各种不稳定因素侵扰而处于风雨飘摇状态,最终在第三卷演变为一个美德缺失,正义沦丧的血腥战场,分析锡德尼晚期的思想变化,并认为这种变化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宗教和谐、道德伦理及宫廷文化冲突等诸多问题所进行的深刻反思。同时,这巧恰也折射了伊丽莎白时代宫廷诗人微妙的社会地位和他们在现实处境中和精神理想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性。本文的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新阿卡迪亚》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五个方面。早期的评论家较为关注《新阿卡迪亚》的文学创作来源,版本研究,探究锡德尼的创作思想的变化。基于《新阿卡迪亚》文本中隐含的政治指涉及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寓教功能,几世纪以来,学者们认为《新阿卡迪亚》起道德教化作用,或者认为它揭示了伊丽莎白宫廷政治中的矛盾冲突。也有的学者单独探讨了第三卷中的宗教纷争。近来,《新阿卡迪亚》的叙事特征引起了评论者的关注。有的人研究了插入情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还有的人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主要情节和插入情节之间的主题关联。然而,《新阿卡迪亚》中的园林主题及锡德尼对伊拉莎白花园帝国的文学和精神想象方面的话题还没有人研究,这就为本文的论述留下了余地,并由此提出了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目标,即通过文本和锡德尼本人生活的综合分析,来探讨他晚期的思想变化。第二部分追述了园林诗歌的文学传统及锡德尼对伊丽莎白帝国花园想象的时代背景分析。园林诗歌的传统反映在赫西俄德、荷马、维吉尔、奥维德、彼得拉克、但丁的作品中。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法国和意大利的文学传统对花园赋予的隐含意义及当时现实花园的盛行,给英国同行们极大的启发。另一方面,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加速了欧洲各国民族化的进程,促使像锡德尼一类的拥有政治抱负和一定社会地位的宫廷诗人,热情讴歌一个伊丽莎白帝国花园的到来。第三部分集中讨论阿卡迪亚花园的建构。锡德尼将对伊丽莎白帝国花园的想象,建立在阿卡迪亚田园牧歌风光的基础上。该部分首先讨论了阿卡迪亚闲适、井然有序的社会状态。锡德尼将现实花园的园林设计特征与传统园林诗歌的特点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地上乐园的氛围。这也是锡德尼刻意摹画的一个精神世界。然后论述了花园中的女主人们的各种美德。这些美德的描述与现实中伊丽莎白个人崇拜密切相关。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崇高、庄严、仁慈、贞洁和正直暗指理想化的伊丽莎白的美德。第四部分阐述了和谐、秩序的阿卡迪亚花园走向不稳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锡德尼剖析了致使危机不断侵扰阿卡迪亚花园的种种原因。表现在掌握决策大权人物身上性格的种种缺陷是内因。他们道德缺失,抛弃理性的规范,过分重视私欲,瓦解了一个国家或团体的稳固的基础。外来的种种威胁和负面影响是外因,与内因一起加速了阿卡迪亚花园走向解体。动荡的现实和复杂的情境造成人物心理上的混乱,也影响着拥有完美品德的两位骑士英雄人物,在实施惩恶扬善行为中举步维艰。其两难处境吻合了锡德尼在伊丽莎白宫廷中的困境。第五部分分析了阿卡迪亚花园的崩溃解体。危机重重的阿卡迪亚演变成了一个争夺政治权力、宗教纷争不断的场所。阿卡迪亚花园赖以依存的和谐、秩序荡然无存。代表纯真、正直和坚贞形象的人物依次消失。曾象征伊丽莎白完美典范的女性人物,因被囚禁处于被迫沉默的地位,两位骑士英雄的拯救活动也收效甚微。伊丽莎白时期的都铎王朝,貌似平静,实际上暗流涌动。锡德尼在第三卷中将时代的种种矛盾推至前台,同时也反映了他本人的理想与宫廷政治文化的矛盾冲突。结论部分总结了锡德尼在宫廷政治、骑士美德、宗教信仰等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这些问题构成了他对伊丽莎白帝国花园想象的主要内容。而当时盛行的把英国比喻为一个大花园的常规做法,为锡德尼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将他的个人理想以及他对现实社会的思索反映在阿卡迪亚花园里。锡德尼的一生不仅是一个宫廷诗人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政治、宗教和伦理等方面一个侧面,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