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花色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樱桃果实,套袋果,果实发育期,大樱桃
花色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瑾,曹金石,呼丽萍[1](2019)在《套袋对大樱桃果实发育期花色苷形成的影响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果实的外观色泽可以反映出果实的成熟度和风味,从而直接决定其商业价值。樱桃果实着色是花色苷积累的结果。花色苷属于类黄酮物质,是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中,是使植物呈现蓝色、紫色和红色的一种水溶性色素。除了决定色泽外,花色苷还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及保健功能。本试验在果实硬核期前至果实成熟这段发育期,分阶段采集套袋和不套袋的的果实,通过测定不同时期的花色苷含量,分析套袋和不套(本文来源于《西北园艺(综合)》期刊2019年06期)
刘磊,赵大球,陶俊[2](2019)在《牡丹花色形成影响因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花色是决定牡丹观赏价值的关键表型特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牡丹资源花色表型多样性、花色形成影响因子、花色调控等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牡丹花色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牡丹花色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文建,沈永宝,史锋厚,贾文庆[3](2019)在《建兰花色形成的成分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花色是建兰重要的观赏性状之一。对建兰花色形成的色素类成分进行检测分析,为探索建兰花色形成的物质结构组成及新花色品种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建兰复色花瓣为材料,用色差计测定花色表型并进行色度比色,检测两种颜色花瓣的总蛋白含量和pH;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两色组织的主要色素成分和结构组成。【结果】黄绿色花瓣组织亮度值(L*, 70.1±1.7)是红色系花瓣组织的近2倍;红色花瓣红度值(a*, 51.2±1.9)为黄绿色组织4倍多,而黄绿色花瓣黄度值(b*, 35.2±1.5)为红色组织近3倍,两种颜色组织色度差异较显着;红色系花瓣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3.44±0.11) mg/g]是黄绿色花瓣组织2倍多;从两种颜色组织材料中共检测出12种黄酮醇苷和8种花青素苷。【结论】异鼠李素糖苷为建兰黄绿色花瓣组织特有,天竺葵素-二糖苷、飞燕草葡萄糖苷、山奈酚鼠李糖苷、矢车菊素芸香糖苷、山奈酚芸香糖苷和山奈酚芸香糖苷半乳糖苷为红色花瓣组织特有。(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想,段晶晶,罗小宁,张延龙,牛立新[4](2019)在《依据理化性质分析牡丹花色形成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对5个不同花色的牡丹品种花瓣解剖结构、色素分布、理化性状及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色牡丹品种的表皮细胞形态存在差异,类黄酮和金属元素(Al和Fe)质量分数与牡丹花色值显着相关。类黄酮为主要影响因素,天竺葵素、矢车菊素和芍药素作为主要色素,槲皮素和木樨草素作为辅助色素,共同参与了红色系的形成;查尔酮、芹菜素、槲皮素和金圣草黄素影响了黄色花的形成。结合8个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显示,CHI、DFR、ANS基因控制花青苷的合成,CHI、F3H、F3’H和FLS基因控制黄酮、黄酮醇以及查尔酮的合成,分别在红色及黄色品种中高表达。因此,牡丹不同花色的形成主要受相关基因表达以及类黄酮质量分数的调控,而金属元素(Al、Fe)和花瓣表皮细胞形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花色的呈现。(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书晶[5](2018)在《桑葚酒花色苷衍生物形成规律及生物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桑葚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桑葚花色苷作为桑葚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抗氧化、抗肿瘤和预防糖尿病等生理活性被相继报道。桑葚酒是一种新兴的果酒,营养价值高,能满足现代人们追求营养健康的饮食需求。但是花色苷稳定性差,加工过程中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降解。本试验研究了陈酿方式、酚酸辅色对桑葚酒花色苷及衍生物的影响,建立模拟体外消化和氧化损伤细胞模型,考察桑葚酒花色苷及其衍生物生物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不锈钢桶和橡木桶陈酿桑葚酒,考察陈酿方式对桑葚酒中总酚含量、清除DPPH·能力、清除ABTS·能力、色泽(色度和色调)、花色苷及衍生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桑葚酒中主要存在两种花色苷单体,分别是矢车菊-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3-芸香糖苷。陈酿80 d,不锈钢桶中矢车菊-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3-芸香糖苷分别下降了94.12%,92.14%,橡木桶中矢车菊-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3-芸香糖苷分别下降了96.82%,96.65%,由此可见,不锈钢桶桑葚酒在陈酿前期有利于花色苷单体的保留。陈酿期间分别生成了2种花色苷衍生物,即儿茶酚吡喃矢车菊-3-葡萄糖苷和儿茶酚吡喃矢车菊-3-芸香糖苷,其中不锈钢桶陈酿的桑葚酒中儿茶酚吡喃矢车菊-3-葡萄糖苷在60 d达1.36 mg矢车菊-3-葡萄糖苷/L。桑葚酒的色泽主要取决于酒中聚合花色苷含量,不锈钢罐陈酿能使桑葚酒获得更好的色调;此外,桑葚酒的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和花色苷及其衍生物含量有密切关系。2、选用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和对香豆酸对桑葚酒进行辅色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的4种酚酸与花色苷形成的更稳定的衍生物,能使桑葚酒的色调升高。经4种酚酸辅色作用,聚合花色苷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芥子酸辅色后聚合花色苷所占比例超过90%。桑葚酒经咖啡酸辅色主要生成了儿茶酚吡喃矢车菊-3-葡萄糖和儿茶酚吡喃矢车菊-3-芸香糖,分别是对照组的9.2倍和13.7倍;经阿魏酸辅色主要产生了愈创木酚吡喃矢车菊-3-葡萄糖苷和愈创木酚吡喃矢车菊-3-芸香糖苷,均在170 d达到最高值,分别是13.29 mg矢车菊-3-葡萄糖苷/L和6.14 mg矢车菊-3-芸香糖苷/L;经芥子酸辅色主要生成2,6-二甲氧基苯酚吡喃矢车菊-3-葡萄糖苷,在140 d达到最高值17.84 mg矢车菊-3-葡萄糖苷/L,2,6-二甲氧基苯酚吡喃矢车菊-3-芸香糖苷,在110 d达到最高值8.84 mg矢车菊-3-芸香糖苷/L;经对香豆酸辅色主要生成苯酚吡喃矢车菊-3-葡萄糖苷和苯酚吡喃矢车菊-3-芸香糖苷在陈酿170 d达到最高值,分别是4.74 mg矢车菊-3-葡萄糖苷/L和1.82 mg矢车菊-3-芸香糖苷/L。3、建立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模型,考察桑葚花色苷衍生物的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桑葚花色苷及其衍生物在模拟胃消化过程中相对稳定,总酚含量、花色苷及衍生物单体含量变化不大,但是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和ABTS·能力以及还原力)均显着增加,分别由4.95 mg/100mL、8.99 mg/100mL和0.385增加到5.56 mg/100mL、9.27 mg/100mL和0.400,由4.92 mg/100mL、6.67 mg/100mL和0.345增加到5.36 mg/100mL、7.40 mg/100mL和0.374;模拟肠消化过程中大量花色苷被降解成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和对香豆酸等酚酸,而花色苷衍生物仍然展现较高的稳定性。桑葚花色苷及衍生物在模拟消化过程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能力。4、通过建立H_2O_2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考察了桑葚花色苷衍生物对氧化应激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桑葚花色苷及衍生物均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损伤细胞中XO-1(xanthine oxidase-1,XO-1)和MDA(Malonic Dialdehyde,MDA)(superoxide dismutase,SOD),增加细胞内SOD活性、HO-1(heme oxygenase-1,HO-1)含量,提高氧化应激损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等多个途径减少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内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保护HUVEC免受H_2O_2引起的氧化应激。桑葚花色苷及其衍生物在保护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存在量效关系。(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方殷[6](2018)在《葡萄风信子花色形成关键基因DFR原核表达及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根据课题组前期从葡萄风信子‘亚美尼亚’中克隆到的MaDFR2b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MaDFR2b、pMAL-c5x-MaDFR2b,在不同诱导温度、IPTG浓度、诱导时间条件下诱导融合蛋白表达,用SDS-PAGE检测重组融合蛋白MaDFR2b的表达情况,选出可溶融合蛋白的最优诱导条件。获得的可溶重组融合蛋白经亲和层析法纯化后,进行体外酶促反应鉴定其活性。取得结果如下:1.用原核表达的方法体外诱导葡萄风信子MaDFR2b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28℃、IPTG浓度0.5mM,诱导6小时时能高效诱导出可溶性的MaDFR2b融合蛋白。采用亲和层析法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经SDS-PAGE检测和Quantity-one分析可知,其纯度达90%,纯化的MaDFR2b融合蛋白达到了符合后续实验要求的纯度。2.获得的目的蛋白以二氢黄酮醇为底物进行体外酶促反应实验,高效液相色谱结果显示,葡萄风信子MaDFR2b能催化二氢槲皮素和二氢杨梅素,但是不能催化二氢山奈酚。3.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转化实验:构建MaDFR2b过量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注射法瞬时转化月季‘苏醒’,结果显示,携带功能基因的过表达载体侵染的月季花瓣出现蓝色斑块。(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徐文姬[7](2018)在《野鸢尾与射干种间杂交后代遗传变异及花色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野鸢尾(Iris dichotoma)和射干(I.domestica)均属于鸢尾科鸢尾属(Iris)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夏季开花,具有花期长、花量大、抗寒、抗旱、耐瘠薄等特点。本试验以蓝紫色(V)、黄色(Y)和白色(W)野鸢尾与射干(S)杂交、回交及自交后代为试材进行植物学主要性状遗传分析;以黄花野鸢尾、射干以及部分F_1,F_2,BC_1杂交后代为试材,进行花粉大小、生活力和减数分裂行为研究;对不同花色的花瓣色素成分的初步分析,判断不同花色花瓣主要的成色物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HPLC-MS)技术鉴定野鸢尾与射干种间杂交后代花瓣中的花青素苷,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比较不同花色主要花青素的构成。主要结果如下:以叁种花色的野鸢尾作母本和射干杂交,得到的F_1花色均与亲本不同,分别呈现紫色、红褐色和蓝紫色;其F_1自交获得的F_2代群体出现了十分丰富的花色分离;在F_1回交试验中,与射干回交相比与野鸢尾回交,其后代出现了更丰富的花色。以射干为母本,叁种花色的野鸢尾为父本,获得的F_1以及自交F_2的花色均和射干相同。对黄花野鸢尾、射干及其杂交后代F_1、F_2、BC_1-S和BC_1-Y的花粉生活力和减数分裂观察,发现种间杂种F_1(Y×S)与黄花野鸢尾回交后代比与射干回交后代的育性要好一些。不育后代F_2-1和BC_1-S-1出现较高比例的减数分裂异常行为,包括未配对染色体、染色体桥、滞后染色体、异常纺锤丝、不同步分离、不均等分裂等异常行为,这些异常是造成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杂交后代的花色分为8种色系:蓝紫色、紫色、棕褐色、橙色、红色、粉色、黄色和白色。对不同色系的花瓣进行解剖观察拍照,花瓣所呈现的颜色与内部色素细胞或细胞团所呈现的颜色基本相一致,花瓣中色素主要都分布于上表皮。初步定性表明蓝紫色、紫色、粉色和白色花瓣不含有类胡萝卜素,纯黄色和纯白色花瓣不含有花青素。所有色系的花瓣均在330 nm附近有特征吸收峰,表明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在野鸢尾与射干种间杂交后代分析鉴定出的29花青素苷,来源于6种花青素糖苷配基:飞燕草色素(Dp)、天竺葵色素(Pg)、矢车菊色素(Cy)、矮牵牛色素(Pt)、锦葵色素(Mv)和芍药色素(Pn),其中矢车菊色素、矮牵牛色素、芍药色素和锦葵色素的衍生花青素苷远不如飞燕草色素和天竺葵色素的种类和含量丰富,但它们在花色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功能。4种最丰富的飞燕草色素花青素苷是Dp3RG5G,Dp3cispCRG5G,Dp3transpCRG5G,Dp3feRG5G,对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从而分离出了蓝紫色、紫色和棕褐色系的花瓣。虽然主要在橙色、红色和粉色的花瓣中检测到天竺葵色素,但是在杂交后代中的蓝紫色、紫色、棕褐色和黄色系的花瓣中也检测到少量的天竺葵色素。从野鸢尾与射干及种间杂交后代中提取的29种花青素,可以分为6组:无酰基化糖苷(3RG,3RG5G),乙酰糖苷(3acRG5G),香豆酰糖苷(3pCRG,3pCRG5G),咖啡酸糖苷(3CRG5G),阿魏酸糖苷(3feRG,3feRG5G)和乙酰化香豆酸酰基(3ac-pCRG5G)。不同色系中花青素苷是否酰基化和酰基化种类存在明显区别。对不同色系花瓣花青素成分的分析鉴定,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花色形成机制,为培育鸢尾新品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4-20)
李文建,冯景,贾文庆,沈永宝[8](2018)在《建兰花色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建兰花色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该研究以同株建兰黄绿色、红色花瓣为实验材料,采用高通量Highseq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文库构建,从基因水平探索花色物质的合成代谢通路及关键调控基因的转录活性。结果表明:(1)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31 110 030条过滤序列(Clean Reads)、106 479条单基因(Unigenes),通过NR、GO、COG、KEGG等公共数据库比对,获得了29 748个有注释信息的Unigenes。(2)建兰黄绿色花瓣与红色花瓣中包括20个类黄酮合成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与黄绿色建兰花瓣相比,红色花瓣中776个基因转录表达量上升,589个基因转录表达量下降,在KEGG数据库被注释到93条代谢通路,涉及6条类黄酮合成代谢相关的途径,共20个差异表达基因(83Unigenes)。(3)QRT-PCR分析显示,所选20个基因在建兰2种颜色花瓣中的表达量比值趋势与转录组FPKM比值趋势一致,表明该研究获得的转录组数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中分支酸、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表达上调,有利于类黄酮前体积累;查尔酮合成酶、二氢黄酮醇还原酶、花青素合成酶基因在黄绿色花瓣中几乎不表达,在红色花瓣中表达明显上调,可能与建兰花色形成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黄昕蕾[9](2018)在《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鼓槌石斛花色花香形成分子调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斛属(Dendrobium),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树兰亚科(Epidendreae),因其花形奇特、花色丰富和花香四溢的特性,成为重要的花卉种质资源,已经培育了大量的人工杂交品种,但缺乏花朵纯明黄色且具有花香的品种,而在自然种中,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xum)的花不仅为纯正的明黄色,同时拥有芬芳的香气。因此,本研究以鼓槌石斛为对象,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和分光色差仪对鼓槌石斛各个花期的颜色进行鉴别;利用合相色谱串联叁重四极杆质谱仪(UPC2-MS/MS)进行类胡萝卜素定性、定量分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多级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MSn)进行类黄酮和花青素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GC-MS技术测定花朵挥发性组分及其含量变化;对鼓槌石斛花瓣组织的RNA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和改良;运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鼓槌石斛不同发育时期的整朵花进行转录组测序,同时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石斛的类胡萝卜素和萜烯类合成途径中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从而对其花色和花香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鼓槌石斛花蕾期的花瓣为绿色;透色期的花瓣为黄绿色;最后开放期的花瓣为明黄色。在鼓槌石斛的花瓣开放过程中明度、亮度和彩度先上升后下降,大约在第3-5天时达到最高。在鼓槌石斛透色期和盛开期的花瓣中均没有检测到类黄酮和花青素,认为花瓣呈黄色与花青素和类黄酮无关。在透色期花瓣中检测到叶黄素含量为125.62 μg/g、花药黄质为18.35 μg/g和玉米黄质为59.34 μg/g;盛花期中花瓣的类胡萝卜素总量迅速增加,其中叶黄素、花药黄质和玉米黄质含量分别增加40.47 μg/g、89.85 μg/g和397.06 μg/g。认为叶黄素、花药黄质和玉米黄质是鼓槌石斛花朵呈黄色的主要代谢物质。(2)在中午12点到14点之间,对鼓槌石斛花朵透色期、半开期、盛开期和衰败期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共鉴定出挥发性组分33种。透色期香气含量为5.2 nmol·花-1,香气物质有3种,主要是萜烯类;初开期挥发性物质总量为13.48 nmol·花-1 6种香气物质为酯类和萜烯类,分别占总香气释放量的44.2%和55.8%;盛开期迅速上升到167.48 nmol ·花-1 检测到31种香气物质,以酯类和萜烯类为主,占总香气的53.6%和30.2%;在衰败期下降到10.36 nmol ·花-1,萜烯类占到93.3%。鼓槌石斛盛开期花朵在一天中不同采样时间的花香物质中共鉴定出挥发性组分31种,8:00时香气总释放量为99.08 nmol ·花-1 14种香气物质,以酯类、萜烯类和醛类为主,释放量分别占总香气成分的53.0%和32.2%。11:00时总释放量增加到122.86 nmol·花-1 香气物质增加到23种。14:00时达到最高167.48 nmol ·花-1 31种香气物质的释放量在此时也达到最大值,酯类和萜烯类分别占总香气成分的53.6%和30.2%。17:00时减少为56.3 nmol ·花,醇类和萜烯类组分明显减少,释放量也减少为11.8%和5.0%。20:00时仅为25.07 nmol·花-1,仅有6种香气物质,占总香气成分的80.1%。通过对各挥发性物质香气值(含量/嗅感阈值)的测定,发现鼓槌石斛呈现香气的主要物质为单萜类,如β-罗勒烯、α-菠烯、β-蒎烯和D-柠檬烯等。(3)以鼓槌石斛透色期、半开期、盛开期和衰败期的整朵花为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共产出18817483680 nt数据。利用de novo组装技术组装出60711个Unigene。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和差异表达分析,得到了 13个与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分别是PSY、PDS、ZDS、CRTISO、ZISO、LCYB、CHYB、VDE、ZEP、LCYE、CYP450、NCED 和CCD1;与萜类合成相关的4个基因GPPS、DXR、DXS和TPS。(4)对己获取的13个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在鼓槌石斛花朵的幼蕾期、蕾期、透色期、半开期、盛开期和衰败期进行qRT-PCR。结果表明:PSY在花朵发育幼蕾期、蕾期、透色期和半开期持续表达,且表达量基本稳定,这可能显示与类胡萝卜素在花朵发育过程中能够持续合成有关;LCYE和CYP450在花朵发育的幼蕾期到盛开期间持续表达,且变化不大,这可能与叶黄素在花瓣中能够持续合成相关;LCYB在花朵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总体升高,并在盛开期表达量达到最大值,可能是花朵在发育过程中叶黄素生物合成增加的原因;PDS、ZDS、CRTISO和ZISO在鼓槌石斛花开放过程中表达量迅速增加,这与着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迅速增加相一致,因此这些基因表达量的上升是类胡萝卜素含量快速增加的原因之一;LCYB、CHYB和VDE的表达量在花朵的盛开期达到了顶峰,这叁个基因都与玉米黄质和花药黄质的合成有关,因此这叁个基因可能是玉米黄质和花药黄质在盛花期含量得到显着增加的主要因素;NCED能够使花药黄质分解,且其产物是脱落酸(ABA)合成前体,它的表达量在整个花期的各个阶段表现出持续增高的现象,且在衰败期达到了最高值,因此NCED对于β-胡萝卜素的降解可能起主导作用且贯穿整个花期,同时它可能也参与花朵的衰老进程;CCD1也参与类胡萝卜素的分解,它的表达量在半花期时达到了最高,表明它主要在半花期时参与了类胡萝卜素的分解。同时,也将这13个基因在铁皮石斛和鼓槌石斛的盛花期的花瓣中进行qRT-PCR,是结果表明鼓槌石斛花瓣中PSY、PDS、ZDS、LCYE、ZEP、MCED和CYP450的表达量低于这些基因在铁皮石斛中的表达量。而ZISO、LCYS、CHYB、VDE和CCD1在鼓槌石斛花瓣中的表达量高于在铁皮石斛中的表达量。因此,鼓槌石斛花瓣中ZISO、CRTISO、LCYB、CHYB和VDE的大量表达可能是造成铁皮和鼓槌石斛花朵颜色产生差异,以及鼓槌石斛花朵含有更多类胡萝卜素的原因。(5)将参与萜烯类主链合成通路中的4个结构基因和参与类胡萝卜素分解的CCD1基因在鼓槌石斛花朵的透色期、半开期、盛开期和衰败期,以及铁皮石斛的盛花期中进行qRT-PCR。结果表明,这5个基因在鼓槌石斛盛花期花瓣中的表达量远高于在铁皮石斛中的表达量。同时,GPPS、DXS、DXR和TPS的表达量在花瓣的透色期和半开期之间有一个迅速升高的过程,并在半开期时达到了最高,随后表达量开始下降。这与鼓槌石斛花朵萜烯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变化相一致。因此,GPPS、DXS、DXP 和TPS这四个基因可能是鼓槌石斛花朵能够产生萜烯类挥发性物质的主要原因。参与类胡萝卜素分解的CCD1在鼓槌石斛中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GPPS、DXS、DXR和TPS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且在鼓槌石斛盛花期花朵中CCD1的表达量远高于在铁皮石斛中的表达量。CCD1能够催化分解类胡萝卜素,且某些分解产物能够参与合成一些挥发性物质。因此,CCD1可能参与了鼓槌石斛花香物质的合成。本研究探讨了鼓槌石斛花朵颜色的形成机理;明确了鼓槌石斛花朵特征香气物质;通过转录组分析和qRT-PCR技术筛选出了参与鼓槌石斛类胡萝卜素和萜烯类生物合成关键酶。在鼓槌石斛的花朵中,通过DXS和DXR等酶催化合成的异戊烯焦磷酸(IPP)是鼓槌石斛花香产物中萜类合成的重要中间产物,也是鼓槌石斛花瓣中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前体。同时,鼓槌石斛CCD1在花瓣中的大量表达,参与了部分类胡萝卜素的裂解,其裂解产物可能是一些挥发性萜类物质的合成前体。因此,通过对IPP代谢途径和CCDJ的调控,可以达到鼓槌石斛花色花香共调控的目的。这些结果为未来通过基因工程对石斛品种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4-01)
马喆[10](2018)在《观赏植物花色形成关键酶查尔酮合成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是花色素合成途径中的第1个关键酶,它在植物中表达量的改变,能够影响花朵的颜色,在与花色有关的研究中最多,也最深入。文章详细阐述了植物查尔酮合成酶及其基因在花色上的研究发展情况,即查尔酮合成酶在花色表达中的作用、相应的调控因素及利用方式,旨在为以后利用查尔酮合成酶培育新的花色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考方向。(本文来源于《林业与生态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花色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花色是决定牡丹观赏价值的关键表型特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牡丹资源花色表型多样性、花色形成影响因子、花色调控等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牡丹花色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牡丹花色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色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刘瑾,曹金石,呼丽萍.套袋对大樱桃果实发育期花色苷形成的影响试验[J].西北园艺(综合).2019
[2].刘磊,赵大球,陶俊.牡丹花色形成影响因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9
[3].李文建,沈永宝,史锋厚,贾文庆.建兰花色形成的成分检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李想,段晶晶,罗小宁,张延龙,牛立新.依据理化性质分析牡丹花色形成的影响因素[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5].刘书晶.桑葚酒花色苷衍生物形成规律及生物活性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18
[6].李方殷.葡萄风信子花色形成关键基因DFR原核表达及功能验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7].徐文姬.野鸢尾与射干种间杂交后代遗传变异及花色形成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8].李文建,冯景,贾文庆,沈永宝.建兰花色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8
[9].黄昕蕾.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鼓槌石斛花色花香形成分子调控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
[10].马喆.观赏植物花色形成关键酶查尔酮合成酶研究进展[J].林业与生态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