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德变迁论

先秦道德变迁论

论文摘要

先秦时期的道德生活是中国传统道德生活和伦理精神的源头,它与先秦时期其它领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道德生活的变迁正是这一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在道德生活中的每一个道德观念的产生与变化、每一种道德范畴所标识的主体与所规范的对象、每一套道德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论旨趣等方面都与之紧密相关。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要求、内容、面貌和特征;但与此同时,所有的这些变化和不同又都有着某种连续的性质和内在的逻辑关联,表现为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毫无疑问,在这个自我调节的系统中,代表社会基本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核心价值的宗法体系的发展决定着道德生活的变迁,而同时,道德观念在内容上的差异又体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法体系在历史过程中某些方面的不同。而与宗法体系密切相关的社会伦理关系的变化构成了先秦道德生活变迁的更为直接的因素,因为社会伦理关系代表了道德生活的主体和对象,任何一种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都是针对于特定的社会伦理关系的双方而提出并逐渐确立下来的。因此,对于宗法体系和社会伦理关系的探讨构成了研究先秦道德生活的形成与变迁的前提和基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言
  • 第1章 西周之前道德生活的萌芽
  • 1.1 原始禁忌
  • 1.1.1 原始禁忌的起源
  • 1.1.2 原始“性”禁忌
  • 1.1.3 中国早期的婚姻禁忌
  • 1.1.4 原始禁忌与道德
  • 1.2 殷商时期的“崇拜”
  • 1.2.1 殷商时期“崇拜”的分类
  • 1.2.2 帝神崇拜与祖先崇拜
  • 1.3 早期社会的“尊老”“尚齿”观念
  • 1.3.1 《礼记》等文献所载的“尊老”“尚齿”观念
  • 1.3.2 “尊老”“尚齿”观念与“孝”
  • 第2章 西周道德观念的产生
  • 2.1 善恶观念的产生
  • 2.2 “德”字及其观念的产生
  • 2.2.1 “德”字的出现
  • 2.2.2 “德”字最初使用时的几种基本内涵
  • 2.2.3 “德”之观念的形成
  • 2.3 从亲属称谓看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
  • 2.3.1 关于亲属称谓的相关理论
  • 2.3.2 殷代的亲属称谓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伦理关系
  • 2.3.3 西周时期的亲属称谓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伦理关系
  • 2.4 宗法制度
  • 2.5 “礼”的形成
  • 2.6 “孝”观念的产生
  • 2.6.1 关于“孝”观念的产生的讨论
  • 2.6.2 “孝”观念的内容
  • 2.7 “友”观念的产生
  • 2.7.1 表征宗族关系的“友”
  • 2.7.2 表征政治关系的“友”
  • 2.8 其它道德德目
  • 2.9 西周道德生活的特点
  • 第3章 春秋时期道德生活的发展
  • 3.1 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
  • 3.1.1 政治局势
  • 3.1.2 社会生产
  • 3.1.3 宗法体系
  • 3.2 春秋之“孝”与“友梯”
  • 3.2.1 “孝”于先祖
  • 3.2.2 “孝”于君父
  • 3.2.3 “孝父”观念的普遍化
  • 3.2.4 “友悌”
  • 3.3 “忠”观念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 3.3.1 “忠”作为道德观念的最初内涵
  • 3.3.2 “忠君”观念的产生及其要求
  • 3.4 “信”观念产生与初步发展
  • 3.4.1 “信”观念的产生
  • 3.4.2 “信”观念的道德内涵
  • 3.4.3 “信”观念的表现及其本质
  • 3.4.4 “信”观念的平民化及普遍化倾向
  • 3.5 “仁”观念的产生与丰富
  • 3.5.1 “仁”字释义及“仁”观念的产生
  • 3.5.2 “仁”字的用法
  • 3.5.3 孔子关于“仁”的界说
  • 3.5.4 “仁”“礼”关系
  • 3.6 婚姻及贞节观念
  • 3.6.1 春秋之前的婚姻观念
  • 3.6.2 婚姻观念的规范化
  • 3.6.3 “媵妾”婚与“烝报”婚所反映的婚姻观念
  • 3.6.4 “男尊女卑”及贞节观念的产生
  • 3.7 其它道德观念
  • 3.7.1 “让”
  • 3.7.2 “义”与“义利”之辨
  • 3.8 春秋时期道德生活的特点
  • 第4章 战国时期道德生活的新变化
  • 4.1 社会生活的新情况
  • 4.2 “忠”“孝”观念的新变化
  • 4.2.1 “孝”
  • 4.2.2 “忠”
  • 4.2.3 忠孝关系
  • 4.3 其它道德观念的新变化
  • 4.3.1 婚姻观念
  • 4.3.2 “仁”“义”“礼”“法”的观念
  • 4.4 “夷”“夏”之辨
  • 4.4.1 “夷”“夏”释义
  • 4.4.2 “夷”“夏”关系
  • 4.4.3 儒家的“夷夏”观及其对道德生活的影响
  • 4.5 游侠的道德生活
  • 4.5.1 “游侠”的产生
  • 4.5.2 游侠道德生活的体现
  • 4.5.3 游侠品格与儒家道德生活的关系
  • 4.6 隐士
  • 4.6.1 “隐士”释义
  • 4.6.2 “隐士”归隐的原因
  • 4.6.3 儒家和道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观念
  • 4.7 战国时期道德生活的特点
  • 结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孔子对西周的孝的继承和深化[J]. 文教资料 2009(05)
    • [2].西周法律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J]. 兰台世界 2015(03)
    • [3].窥探西周礼乐文明开启的仁礼溯源[J]. 兰台世界 2014(35)
    • [4].西周的档案典藏制度与实践[J]. 兰台世界 2014(17)
    • [5].西周“民”阶层及其构成初探[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12)
    • [6].西周时期女子的社会流动[J]. 历史教学问题 2015(06)
    • [7].西周时期人文精神的体现及其影响研究[J]. 兰台世界 2015(33)
    • [8].西周时期的“里君”、“里居”、“里人”辨析[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04)
    • [9].西周乐官制度研究[J]. 兰台世界 2012(09)
    • [10].西周銮铃起源管窥[J]. 考古与文物 2012(06)
    • [11].试论西周礼乐制度对其乐舞创作的影响[J]. 大众文艺 2011(07)
    • [12].试论西周洛邑殷遗民的社会分化[J]. 商品与质量 2011(S6)
    • [13].试论甬钟的北传之因[J]. 中国音乐 2008(01)
    • [14].浅析西周礼乐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 通俗歌曲 2016(06)
    • [15].西周陶瓦发现概述[J]. 砖瓦 2018(06)
    • [16].浅析西周食肉文化[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7].试论西周古乐的“中和”审美理念[J]. 兰台世界 2015(12)
    • [18].礼乐制度对西周乐舞文化发展的影响[J]. 兰台世界 2014(15)
    • [19].西周不存在户籍制度[J]. 价值工程 2011(20)
    • [20].西周、春秋时期的“言”教育与“言礼”教育[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 [2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内部控制思想考略[J].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2009(02)
    • [22].管窥西周时期礼射活动及其功能[J].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09(02)
    • [23].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西周天命观的嬗变及其影响[J]. 江西社会科学 2016(11)
    • [24].西周甬钟编列的“拼合现象”——兼析甬钟的来源[J]. 中国音乐 2015(01)
    • [25].权利与义务:西周的婚姻制度及现实启迪[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3)
    • [26].西周刑法制度的“中和”特征[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7].西周荒政制度简述[J]. 农业考古 2015(01)
    • [28].西周与严复:以学问观、道德观为中心[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06)
    • [29].官乐亦不下庶人——论西周官属音乐教育[J]. 音乐大观 2014(09)
    • [30].试析西周时期的尊老教育[J]. 兰台世界 2013(06)

    标签:;  ;  ;  ;  ;  

    先秦道德变迁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