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包天笑,原名包清柱,后改名公毅,号朗孙,1876年2月26日(清光绪二年二月二日)出生于苏州阊门内西花桥巷,1973年11月24日病逝于香港法国医院。包天笑在新闻媒介、小说翻译与创作三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我国新闻界耆宿,被誉为“通俗文学之王”。全文从以下四个部分对包天笑及其小说展开论述: 第一章首先对包天笑近百年的人生进行了分期,他经过青少年时期的准备和积累,在“励学译编”时期以第一部文学作品——言情翻译小说《迦因小传》一炮打响;“时报”时期(1906—1919)为包天笑最辉煌、鼎盛的时期,他以多种报刊的编辑活动和大量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在晚清、民初小说大家的地位;在二十年代“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在新文学的批判下包天笑在编辑刊物及文学创作上逐渐调整和转型;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6),包天笑创作了大量以战争加言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发表在一些著名的通俗文学期刊上:移居香港、台湾之后(1946-1973),包天笑依然笔耕不缀,撰写了大量回忆性文章。包天笑一生具有着“新”与“旧”、“中”与“西”杂糅的文化心理个性,探究这一成因,苏州文化的滋养和徽州商人文化的余脉传承,传统旧式教育和现代西方文明的融会贯通,以及对社会人生的宽厚仁爱之情,共同构成了他一生的支点。 第二章论述包天笑的报刊活动。近代小说家与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一方面编辑出版报刊,另一方面作为报刊的编辑,为了维持报刊的正常发行而亲自创作、翻译小说,从而形成了一个与以往小说家迥然不同的庞大的报人小说家群体。包天笑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范例。包天笑既是小说家又是新闻记者、编辑,曾经主编或参与编辑了多种报刊杂志,同时又在这些报刊杂志上翻译、创作了庞大数量的文学作品。正是通过编辑报刊以及身体力行的小说翻译与创作,包天笑在晚清至民初文坛一度引领风骚,“执二十年文坛之牛耳”,对当时的文学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一直延续至现代。 拂去厚厚的历史尘埃,重新审视包天笑编辑的多种报刊杂志,我们会惊叹于其中所折射出的高度的商业化编辑与运作,而浓郁的商业气息笼罩下,它们在自身的蜕变过程中实现着现代化转型。身兼编者及小说家的包天笑,以融合新旧的文化情怀,“兴味”至上的读者意识,广告先行、群体造势的营销策略,使他所编报刊成为现代传媒与小说联姻的典范,并培养了一个稳定而众多的作者阵营。包天笑在自身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对当时小说和期刊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说时报》插画图像中的现代性视觉建构[J]. 上海文化 2019(08)
- [2].从晚清娱乐画报到《良友》画报——近代期刊封面女性形象与公共空间[J]. 创意与设计 2020(01)
- [3].包天笑文言短篇《一缕麻》百岁寿诞记[J]. 书城 2009(04)
- [4].《人鬼情未了》之晚清科幻小说版——从宣统三年《无线电话》中的“手机”说起[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 [5].从上田敏翻译的《心》看转译的功与罪[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 2014(01)
- [6].周作人译契诃夫小说底本考——以《可爱的人》为中心[J].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7(02)
- [7].晚清俄国小说译介路径及底本考——兼析“虚无党小说”[J]. 外国文学评论 2011(01)
- [8].包天笑的小说杂志编刊思想及活动[J]. 牡丹 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