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血肿周围半暗带及其时间窗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神经病学
作者: 吕田明
导师: 陆兵勋
关键词: 脑出血,半暗带,时间窗,血肿清除,微循环,动物模型
文献来源: 第一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国内外神经病学同道进行了大量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突破。其中脑梗死半暗带的发现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探明便是重要成果之一,为临床脑梗死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奠定了基础。相对于脑梗死来说,目前脑出血的治疗尚不规范,临床上仍然以保守治疗为主。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血肿导致神经机能损害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有关脑出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脑水肿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在促进临床脑出血诊疗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血肿周围半暗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脑出血病理生理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血肿周围半暗带是否存在尚有争议,是否存在时间窗也不明确,成为脑出血基础研究方面的主要难点之一。探明血肿周围半暗带是否存在,并明确其时间窗将在临床脑出血诊疗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如果血肿周围半暗带确实存在,而且有与脑梗死相似的时间窗,那么当今脑出血的治疗原则将要做出根本性调整。 半暗带的概念最早由Astrup于1977年提出。目前认为半暗带的主要特征为:1、缺血性:为位于梗死中心区周围的低灌注区;2、可逆性:半暗带的病理变化仅仅是功能上的,没有形态学方面的明显变化,灌注恢复后其功能可完全恢复;3、时间窗:半暗带的存在是有时限的,超过这一时限即转化为不可逆梗死区。 目前血肿周围半暗带存在与否尚有争议。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血肿周围组织有明确的缺血损伤;但是也有学者的实验研究显示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血流量并没有下降至缺血损伤阈值(15-25ml/100g/min)以下,而且持续时间大都不超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尾状核注射凝固自体动脉血法构建脑出血模型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血肿周围半暗带的定位研究及时间窗评估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血肿周围半暗带的干预研究:超早期血肿清除的治疗价值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血肿周围半暗带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结语
附图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原创声明
发布时间: 2006-01-06
参考文献
- [1].局灶性脑缺血的实验病理研究[D]. 马中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
- [2].胶质细胞缝隙连接通讯调控与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变化关系的研究[D]. 杨洁.华中科技大学2013
- [3].磁敏感加权成像静脉不对称性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D]. 陈智才.浙江大学2014
- [4].脑白质病变半暗带对腔梗的作用及基底节区重度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病因研究[D]. 张小雨.首都医科大学2016
- [5].谷氨酸受体相互作用蛋白介导AMPA受体兴奋性毒性效应[D]. 李巍.第四军医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研究[D]. 吴智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
- [2].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能量代谢变化的研究[D]. 陈健.重庆医科大学2004
- [3].脑出血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研究[D]. 王文昭.第二军医大学2004
- [4].炎症反应与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和脑水肿的相关性研究[D]. 张祥建.河北医科大学2005
- [5].实验性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的探讨[D]. 孟令秋.吉林大学2005
- [6].脑出血脑水肿机制的实验研究:凝血酶、血红素加氧酶、老年因素的影响[D]. 宫晔.复旦大学2005
- [7].脑血肿周围血脑屏障动态变化及GLUT1表达[D]. 李中秋.第一军医大学2005
- [8].脑缺血半暗带影像学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D]. 孙志华.天津医科大学2006
- [9].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回顾性分析及其脑水肿发生机制研究[D]. 陈现红.第一军医大学2006
- [10].脑出血血肿扩大相关因素的研究[D]. 阳清伟.四川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