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从原位病灶逃脱的胃癌细胞进而转移至其他器官是导致术后胃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胃癌细胞的检测和成像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胃癌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论文基于包被联钌吡啶配合物(RuBpy)的硅壳荧光纳米颗粒(RFSiNPs)和包被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硅壳荧光纳米颗粒(FFSiNPs)发展的免疫荧光双标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法,围绕MGC-803胃癌细胞的识别与检测,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1、基于硅壳荧光纳米颗粒免疫荧光双标成像法对MGC-803胃癌细胞的识别基于传统免疫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联合利用修饰了抗CEA抗体的FFSiNPs和修饰了抗CK19抗体的RFSiNPs,对胃癌细胞相关抗原CEA和CK19进行同步检测,并以此发展了一种硅壳荧光纳米颗粒免疫荧光双标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法应用于MGC-803胃癌细胞的识别与成像。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抗体修饰的FSiNPs的免疫荧光双标法具有优越的选择性,能够利用不同细胞抗原表达上的特异性,成功地实现对不同种类肿瘤细胞的精确区分,大大提高对靶肿瘤细胞的检测准确性。此外,通过与荧光染料标记方法的光稳定性进行比较,基于抗体修饰的FSiNPs的免疫荧光双标法进一步展示出在抗光漂白性能上的优势。2、基于硅壳荧光纳米颗粒的外周血以及活体胃癌细胞检测研究为了考察基于抗体修饰的FSiNPs的免疫荧光双标法用于外周血中胃癌转移细胞检测的可行性,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法和流式细胞术定性、定量地检测了外周血中MGC-803胃癌细胞,以及建立了MGC-803胃癌荷瘤裸鼠模型,采用基于硅壳荧光纳米颗粒的激光共聚焦免疫双标法对裸鼠接种成瘤后通过原代组织块培养获得的胃癌细胞进行了成像检测,并进一步将修饰抗CK19抗体的RFSiNPs导入荷瘤裸鼠体内,以期发展一种可用于活体胃癌细胞检测的成像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复杂生物体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实现对外周血中MGC-803胃癌细胞以及活体胃癌细胞的高特异性识别,有望被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癌细胞转移等研究领域。同时,活体初步成像考察结果表明,经抗体修饰的硅壳荧光纳米颗粒能在肿瘤区域聚集,形成最佳成像效果,初步显示了硅壳荧光纳米颗粒进一步应用于活体成像研究的可行性。3、小鼠肾细胞对荧光硅壳纳米颗粒的吞噬研究在硅壳荧光纳米颗粒具有活体成像潜力的基础上,选取硅壳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排泄作为研究方向,利用硅壳荧光纳米颗粒的荧光信号同步指示作用,研究了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细胞和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细胞对硅壳荧光纳米颗粒的吞噬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细胞都具有一定的吞噬硅壳荧光纳米颗粒的能力,且对颗粒的吞噬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培养基中的颗粒浓度,颗粒浓度越大,吞噬现象越明显;而培养基中血清的存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细胞对纳米颗粒的吞噬。通过与正常人内皮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吞噬情况进行比较,发现NRK细胞具有更强的吞噬能力。以上研究结果的获得为进一步探究硅壳荧光纳米颗粒的吞噬提供了参考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免疫荧光双标成像论文; 硅壳纳米颗粒论文; 胃癌细胞系论文; 肾细胞论文; 吞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