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芬伯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芬伯格,技术整体论,生态技术观
芬伯格论文文献综述
童美华,陈墀成[1](2019)在《基于技术整体论的技术、自然、人的和谐——芬伯格生态技术观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整体论为芬伯格的生态技术观确立了理论视域。芬伯格的生态技术观认为,现代技术与人和自然对立的根源在于技术被限定在"初级工具化"的层次上,只有重新恢复"次级工具化"的地位,使技术再情境化,才能重构技术、自然、人的和谐关系。在新技术的中介下,人与自然将走向更高水平的综合。这亟待技术设计的民主化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芬伯格的生态技术观在深化人们对技术、自然、人关系的认识,纠正人们对技术生态负效应的片面认识,指导我国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引发人们对协调技术、自然、人关系路径的多维思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12期)
张务农[2](2019)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及其伦理旨趣——基于芬伯格工具化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胡塞尔把"科学世界"从"生活世界"中分置出来并将两者对立,技术工具作为科学的构造物便被当作异化生活世界的力量,这使得教育技术工具的应用被认为会剔除教育世界原本丰富的意义和多元的价值。芬伯格的工具化理论却提出,技术工具并非纯粹的科学构造物而是生活世界塑造的结果,技术合理性和社会合理性共同决定着技术工具实践的最终样态,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工具对教育世界的不利影响并非必然。以工具化理论的视角看来,可以通过对生活世界中教育问题的分析,讨论教育技术工具实践所面临的社会文化困境,进而为教育技术工具的合理运用构建相应的伦理原则:就伦理起点层面而言,教育技术工具是"因变量"而非"自变量",因而成就了教育技术工具的乐观主义;就伦理中介层面而言,价值中介在教育技术工具实践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因而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主体的创造性空间;就伦理实现层面而言,教育技术工具作用的发挥需接受生活世界意义结构的筛选,因而也不应对技术变革教学抱过高期望。(本文来源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颖斌,毛建儒[3](2019)在《芬伯格的技术新路及其批判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起始于技术综合的技术新路是芬伯格技术思想的核心。关于技术新路,芬伯格提出了五个基本观点:一是前进到自然;二是确认现有技术体系的偶然性;叁是把现代技术体系重新置于更大的情境之中;四是人类需要对技术发展中所受的自然和人类的限制予以理性承认;五是技术实践与生物适应相一致。这五个基本观点是芬伯格技术新路思想的主要构架,也是其独特之处。(本文来源于《科学与社会》期刊2019年01期)
刘铁军[4](2019)在《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产生的影响几乎遍布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虽然人类通过技术满足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但也引发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存安全等问题。这些都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技术所导致的。面对技术所引发的生存危机,人们开始对技术进行反思。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技术批判理论应运而生。安德鲁·芬伯格作为当代美国技术哲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一直从事技术批判理论的研究。他提出的社会主义文明、技术民主化等理论对于我国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芬伯格深受马克思、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等先哲们技术哲学思想的影响与启发。在此基础上,芬伯格对技术工具论与实体论这两种传统技术理论展开了批判,通过引入技术批判理论的方法论,表明了整体论的、历史主义的及价值论的技术本质观,进一步揭示了技术发展的多样性和潜在趋势。芬伯格提出的技术批判理论目标,超越了对技术持有悲观和激进的态度的那些学者,他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支持或反对技术,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的可选择性。本文首先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形成着手,对技术批判理论的概念进行论述,阐明了其理论形成的理论语境和现实语境。其次,通过对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对象、方法论、理论实质及理论目标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揭示了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脉络及内在逻辑。从总体上看,芬伯格借鉴了各家理论之所长,并对原有的技术批判理论进行了革新。他提出的技术民主化和可选择的现代性的相关理论,为人类社会向着更加民主与文明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可以说,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重点突出了实践取向,标志着从本质论向建构论的范式转换,为未来技术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同时,也给我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刘宗圣[5](2018)在《芬伯格的技术民主设计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高速进步,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工具且提升了人的生活品质。但与此同时,现代技术也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的生命和尊严形成潜在威胁,人们表现出对技术的怀疑和惧怕,这要求对技术进行批判性的哲学反思。目前我国正遭受着由技术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对于如何走出技术困境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芬伯格的技术民主设计思想正是针对这样的技术境遇而提出的。技术民主设计思想产生于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背景之下,芬伯格在批判继承马克思、马尔库塞和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建构的方法论从以往对技术的单纯批判转向批判后的重构,试图为人类指明一条技术的良性发展道路。本文认为工具化理论作为技术民主设计思想的合理性基础,表明技术在与社会因素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拥有多种发展方向;“技术代码”揭示了暗藏于技术内部的利益、价值等社会因素对技术起主导作用,为技术的民主控制提供了内在依据;技术民主化是技术民主设计的运行机理,要求理性观的转变;技术的微政治斗争作为技术民主设计的表现形式,更符合当下的现实基础。芬伯格在社会学层次上提出技术政治化,指明边缘群体拥有反抗的潜能,能够为技术重新找回那些被排斥的利益和社会价值负载。他改变了工具论和实体论二元对立的局面,是对前人思想的一种扬弃。本文探讨了芬伯格技术民主设计的多种参与途径,并归纳总结了其所体现的优势和不足。面对公众缺乏参与设计热情和霸权力量阻碍两大难题,芬伯格只提出构建“责任文化”环境的宏观对策而并未给出具体路径,此外在控制技术上技术民主设计思想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认为拉图尔的“转译理论”和维贝克的“道德物化”思想能够对其进行补充。结合中国的经验案例进行考察发现,我国技术领域的发展长期以“西方模式”为标准,呈现出技术专制化倾向,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导致技术的社会价值缺失。研究和批判芬伯格的技术民主设计思想对于促进我国技术实践步入正轨,打破人类和技术的对立,走出技术困境,构建和谐技术观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8)
李翔[6](2018)在《芬伯格技术民主思想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飞速发展的技术在融入社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反作用,致使人们对技术重新展开审度。承继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展开批判的内在路径,芬伯格构筑起自己的技术民主观。本文的整体构架为:首先,论述他技术民主学说的发轫,着重阐述他这一理论的提出背景。同时叙述他在这一思想中对马克思、马尔库塞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相关理论的吸收。其次,通过阐发芬伯格技术整体本质观的“工具化理论”和技术民主内核的“民主的理性化”,着重阐述了技术民主中的“参与者的利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径路论述技术民主的实现途径以构筑芬伯格的技术民主思想体系。最后,阐述芬伯格技术民主思想的得失,并由此对中国境域进行了观照。芬伯格的技术民主思想创造性地将理论批判与实践向度相融合,提倡从微观路径推行民主技术政治学,创新了对技术的认识,从而实现在技术范畴的经验转向。他的这一思想揭示了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达成技术民主的可行性,为未来技术的理性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探索我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将芬伯格的技术民主思想引入,再进行针对性的转化与应用。这对于我国技术发展能够摆脱沿着西方技术路径发展的模式,以及规避不良技术问题的产生大有裨益。从而,有利于构建适宜我国技术发展的民主化体系,增进我国技术决策的理性与科学的演进,为强化我国现代化建设在理论与践行方面提供了有益帮助。(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高艺[7](2018)在《媒介技术观念在智能时代的反思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智能化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媒介已经全方位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人类与媒介相互“卷入”,无法分离。这种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智能媒介新形态正在冲击着传统媒介研究的媒介观念,传统的媒介技术研究中叁种主要的媒介技术观“作为中立工具的媒介”、“作为命定实体的媒介”以及“作为意识形态的媒介”已经无法解释当今智能化时代新的媒介技术形态与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智能化时代,媒介技术一方面为人们带来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从枯燥乏味的重复性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似乎展现出一种“失控”的局面,人工智能的模拟能力已经让人类感觉无法掌控。对于智能化媒介的态度,一边是肉身解放的欢呼,另一边则是心灵禁锢的悲叹,技术乌托邦与敌托邦同在,直接展现出智能时代人们对媒介技术的复杂心理。那么如何理解智能时代的媒介技术?智能化时代中媒介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根据以上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本文先从两个角度入手解答为何传统的媒介技术研究在智能化时代阐释力失效的问题:一方面,从传统时代的媒介研究入手,反思传统媒介研究观念自身有何问题,尤其是长期占据主流的经验功能主义所持的“媒介作为中立工具”观念为何在智媒时代解释力失效?本文引入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后代学者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的媒介技术观,尝试从他的技术批判理论重新理解技术、自然与人类叁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回答了传统媒介工具论和实体论观念存在的技术本质主义问题,以及对于技术的社会性和生成情境缺乏观照;另一方面,从智能时代的媒介技术特性入手,考察智能化技术对媒介形态产生了从内容智能化生产、算法个性化推送、多场景平台分发、沉浸式接收终端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从而对人类从肉身到思维的全面性“入侵”,完全形成了人与媒介相互“卷入”的关系。其后,本研究回到研究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即智能化时代媒介研究何以可能?本文深入研究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探讨芬伯格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时代所形成的媒介技术研究能对当下智能化时代的媒介研究提供何种新研究进路:芬伯格重新对技术的本质进行深入理解,认为技术具有初级工具化和次级工具化的两层技术本质,传统媒介观念都只在初级工具化层面讨论技术却忽略了社会情境里的次级工具化本质,而芬伯格认为对技术本质应该包含这两个层次的整体性理解;指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媒介技术都具有成为控制工具和交往媒介的“两重性”,对待技术的态度也因此拥有了除“接受或放弃”以外的第叁条道路,就是打开技术“黑箱”,充分理解技术的内部逻辑和技术代码,追寻技术民主化的现实路径。(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吕海雯[8](2017)在《芬伯格对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其理论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技术发展给社会带来深刻影响的今天,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日益显出其重要地位。芬伯格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传承人,他的技术批判理论影响广泛。本文首先对技术哲学思想发展进行了概述,然后分别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和芬伯格技术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详尽的阐述,通过分析两者不同层面的异同指出芬伯格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继承性以及客观评价了芬伯格技术哲学思想的超越性,继而指出芬伯格对于马克思的误解带来的理论局限性。芬伯格从多层面研读马克思,在其思想中读出了深刻意蕴,并在社会组织理论、技术设计批判、拜物教理论这几个主要方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尤其重要的是,芬伯格继承了马克思研究问题的方法论,尤其是辩证法、总体性方法等。同时,由于芬伯格技术思想的开放性决定了其不完善性,他没能正确把握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分析而产生了认识偏差,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过渡理论也存在误解。同时,认识到技术哲学思想是一种实践性的发展指导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指南,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7-06-01)
胡良沛[9](2017)在《芬伯格“技术代码”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对现代性的反思是当代思想家们力图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重要任务,那么,对技术的反思则构成这一任务的核心。技术,特别是现代技术,其不仅使人类战胜了外部自然,更是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富裕的物质世界。现代人坚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必将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紧随而来的被喻为“第叁次世界大战”的生态危机,彻底击碎了人们的美梦,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带给人类的不只是福祉,同时也有灾难。正因如此,思想家们在反思现代性问题时,便不由自主地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技术。安德鲁·芬伯格作为当代重要的技术哲学家之一,其在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中更是另辟蹊径。芬伯格对技术的批判从技术应用领域延伸到技术本身,从而在对技术本身的批判中发现了“技术代码”,进而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技术问题的根源。“技术代码”思想无疑为我们在所熟知的技术批判的思维框架之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对芬伯格“技术代码”思想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第一,“技术代码”的提出。本部分主要梳理了芬伯格“技术代码”思想提出的现实根源和理论缘起,进而指出了“技术代码”提出的思路进程。第二,权力: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代码”。本部分主要阐述了芬伯格在一般意义上对“技术代码”的规则与文化两种含义的界定,进而表达了“技术代码”的实质是一种权力。第叁,霸权:“技术代码”的异化。本部分主要描述了芬伯格揭示现代社会“技术代码”从权力走向霸权的过程,同时也指出了这种霸权的表现、危害及其根源。第四,民主:“技术代码”的重构。本部分主要阐述的是芬伯格为了使现代社会中异化了的“技术代码”从霸权走向民主,从而对“技术代码”本身的重构工作所展开的具体规划。第五,反思与启示。本部分一方面探讨了芬伯格重构“技术代码”的规划所存有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指出“技术代码”思想对现代社会技术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杨雪[10](2017)在《从“意识形态研究”到“技术批判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以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当中。一方面,人们依赖并享受着技术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人们对技术的发展却存在顾虑。技术的发展是否是对人类的一种控制?技术的民主化能否成为现实?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最为激进的哲学家,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批判。在他看来,技术在发达工业社会已经成为了极权统治的工具,使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马尔库塞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本能受到了压抑,因此呼吁实现人的本能解放,但最终却力图通过审美实现人的解放,陷入审美乌托邦。芬伯格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新一代的代表人物,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他通过批判传统的技术本质观,提出了两级化工具理论,并运用系统的整体方法,力图实现技术民主化的目标。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马尔库塞的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和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进行研究和对比,得出的结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而且为我国的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具体来说,本文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从总体上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写作的目标,简述了论文中存在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马尔库塞的“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首先分析了马尔库塞理论产生的背景,包括时代因素以及青年马克思、海德格尔、黑格尔、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都在马尔库塞理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其次,论述了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研究理论,即对发达工业社会技术的批判、实现人的本能的解放、陷入审美乌托邦等叁个主要方面;最后,对马尔库塞思想的贡献、局限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第叁部分为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首先剖析了芬伯格理论的产生,包括时代背景、父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马克思及马尔库塞思想的影响;其次,论述了芬伯格批判理论的内涵;最后对芬伯格理论的是非功过进行了综合的评价。第四部分为芬伯格对马尔库塞思想的超越,在第二部分和第叁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将马尔库塞和芬伯格师徒二人的思想进行比较,挖掘了芬伯格对马尔库塞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五部分论述了研究芬伯格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既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第六部分是文章的结语,再次理清本文的研究脉络,总结马尔库塞和芬伯格的思想内涵,从而深化本文研究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芬伯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胡塞尔把"科学世界"从"生活世界"中分置出来并将两者对立,技术工具作为科学的构造物便被当作异化生活世界的力量,这使得教育技术工具的应用被认为会剔除教育世界原本丰富的意义和多元的价值。芬伯格的工具化理论却提出,技术工具并非纯粹的科学构造物而是生活世界塑造的结果,技术合理性和社会合理性共同决定着技术工具实践的最终样态,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工具对教育世界的不利影响并非必然。以工具化理论的视角看来,可以通过对生活世界中教育问题的分析,讨论教育技术工具实践所面临的社会文化困境,进而为教育技术工具的合理运用构建相应的伦理原则:就伦理起点层面而言,教育技术工具是"因变量"而非"自变量",因而成就了教育技术工具的乐观主义;就伦理中介层面而言,价值中介在教育技术工具实践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因而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主体的创造性空间;就伦理实现层面而言,教育技术工具作用的发挥需接受生活世界意义结构的筛选,因而也不应对技术变革教学抱过高期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芬伯格论文参考文献
[1].童美华,陈墀成.基于技术整体论的技术、自然、人的和谐——芬伯格生态技术观解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2].张务农.现代教育技术工具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及其伦理旨趣——基于芬伯格工具化理论的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
[3].王颖斌,毛建儒.芬伯格的技术新路及其批判性分析[J].科学与社会.2019
[4].刘铁军.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5].刘宗圣.芬伯格的技术民主设计思想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李翔.芬伯格技术民主思想管窥[D].陕西师范大学.2018
[7].高艺.媒介技术观念在智能时代的反思与路径[D].福建师范大学.2018
[8].吕海雯.芬伯格对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其理论局限[D].聊城大学.2017
[9].胡良沛.芬伯格“技术代码”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7
[10].杨雪.从“意识形态研究”到“技术批判理论”[D].吉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