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会新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教会新报》
教会新报论文文献综述
[1](2018)在《近代稀见旧版文献再造丛书《中国教会新报》(影印本)》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教会新报》(The news of Churches)是近代着名中文报纸《万国公报》前身,1868年9月创刊于上海。创办人为美国籍基督教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该报创办时正值清朝洋务运动,故而介绍西学、西艺以及刊发一些观点激进的政论性文章成为其主要内容,一时间被视为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来源。《中国教会新报》于1872年8月发行满二百期时更名为《教会新报》,并调整栏目,成为汇集政情要闻、中外时事、西学知识、教会信息和商务行情等内容的综合性报纸,被时人誉为"西学新知之总荟"。(本文来源于《文学与文化》期刊2018年04期)
姚兴富[2](2006)在《基督论与阳明心学——以《教会新报》(1868—1874)的五篇征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剖析了《教会新报》(1868—1874)刊登的以"惟尔言我为谁"为题的五篇征文,我们从这五篇作品的内容,以及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对它们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出儒家在基督论上可能做出的贡献以及出现的偏差。用"以经解经"的方法诠释耶稣,当然没有问题;用儒书阐发《圣经》难免偏差或误读,因为基督论是最难与中国文化寻找结合点的,但是,中国早期的新教信徒们已经开始探索用儒家的心性之学阐释耶稣基督的性情品格,从而开启了一扇基督教与儒家互相观摩互相会通的大门。(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叁辑》期刊2006-01-01)
姚兴富[3](2004)在《从人伦规范看耶儒对话的可行性——以《教会新报》(1868-1874)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重点和核心。本文结合《教会新报》的相关内容,从具体伦理规范、普遍伦理规范和最高伦理规范叁个不同层面对照比较了儒家的以“五伦”、“五常”为特点的仁爱思想与基督教的以“十诫”为背景的神爱思想的异同,证明了基督教与儒家在伦理层面的互补性及其对话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而为当今普世伦理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启迪。(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04年02期)
姚兴富[4](2003)在《耶儒对话与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教会新报》(1868-1874)是清末最有影响的报刊——《万国公报》(1874-1883;1889-1907)的前身。在近代中西文化严重冲突的大背景下,《教会新报》积极地提倡基督教与儒家的相互理解、真诚对话和彼此融合,成为基督新教中比较早且系统地讨论耶儒关系的报刊。学术界重视《万国公报》的研究,却忽视《教会新报》的价值。本文以《教会新报》为个案,研究耶儒对话与融合这一主题。试图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深入探讨耶儒对话的不同层面及其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一研究不仅可以在理论上阐明跨文化跨宗教对话与交流的作用和意义、推动普世伦理的建立,而且也可以在实践上为当今中国教会如何适应中国国情、扮好自己的角色提供经验和启迪。 当两种异质文化相遇时,首先就面临着如何沟通与交流的问题。早在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们就绞尽脑汁发明了两种沟通耶儒关系的方法——索隐法与考证法。这两种方法为十九世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们所继承和发扬,《教会新报》的内容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索隐法是以神秘主义的态度在中国的经书中寻索上帝的原始启示和弥赛亚救主形象。比如,广东礼贤会信徒王煜初(1843-1902)认为,孔子所讲到的“西方圣人”和子思所论到的“至诚者”就是预指耶稣基督的诞生。这种沟通耶儒关系的方法虽然荒唐无稽,但也有其超越历史的认知意义。考证法是以实证主义的态度考察中国上古史,试图证明中国历史与《圣经》的吻合。比如,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1823-1905)证明,古代中西方的政事民情、天文地理和礼仪制度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同出一源。这一方法虽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但却打破了中西文化间的隔阂和壁垒。 上帝观的问题是耶儒对话的焦点与核心。《教会新报》在这一点上也有所突破。它并未停留于认同古儒的水平,而是尝试与近儒调和。在祭祀论上,它承认并坚持基督教的上帝崇拜与儒家的祖先崇拜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与此同时,它从形而上的层面把宋儒的“太极说”与上帝的属性联系起来,又用儒家的心性之学阐释耶稣基督的性情品格。这些作法比耶稣会士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因为上帝信仰与祖先崇拜的确有不可调和的地方,相反,在哲学的认知层面基督教的上帝观和基督论未尝不可与近儒的理学和心学融合。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耶儒对话中比较引人注目的话题。从《教会新报》的相关内容,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中西方在自然观上的差别及其不同效果,而且可以深刻领会宗教与科学间的复杂关系。中国人的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其在认识论上的表现是:重人伦,轻物理。而近代西方人的自然观是机械论的,它不但符合《圣经》的原则,更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所以,基督教在宣讲福音的同时也传播科学知识不完全是把科学当成传教的手段,更可能是基督教与科学有某种亲和力。 基督教与儒家在伦理层面的对话是最具有可行性的。从人性论上看,中国早期的新教信徒们在接受基督教原罪说的同时,也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各种人性论学说,从而丰富了原罪说的意涵。在人伦规范上,《教会新报》将儒家的以“五伦”、“五常”为特点的仁爱思想与基督教的以“十诫”为背景的神爱思想加以对照比较,证明了耶儒伦理层面对话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基督教与儒家在实践层面的合作是伦理层面对话的具体体现。近代的基督新教本来就有“社会福音”的倾向,儒家也强调“经世致用“的观念,所以,二者在身体力行方面有不谋而合之处。《教会新报》不仅传播“灵魂拯救”的福音,也宣讲“社会改造”的信息,并积极地投入到当时中国的禁烟、禁娟、戒赌、贩济、幼教等社会活动之中。 总之,通过《教会新报》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耶儒对话的理解。如果我们把利玛窦等耶稣会士与明末儒者士大夫的交往称为耶儒间的第一次对话,那么,《教会新报))所反映的基督新教与清末儒家的关系则可称为耶儒间的第二次对话。第二次对话比第一次对话更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和民众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03-05-01)
陈绛[5](1986)在《林乐知与《中国教会新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国教会新报》(以下简称《教会新报》),是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林乐知以林华书院的名义在上海创办的,自1868年9月(同治七年七月)起,每周一期,除歇夏、歇年外,每年一卷五十期,前后六年,凡六卷叁百期,至1874年8月(同治十叁年七月),易名为《万国公报》.《教会新报》的创办人林乐知(1836-1907),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1858年毕业于佐治亚州埃默里学院,1859年12月,受美国南方监理会差派,携同妻女启程来华,于次年7月抵达上海.林乐知到上海后,除建立教堂直接布道外,还与传教士狄考文、李(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1986年04期)
教会新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剖析了《教会新报》(1868—1874)刊登的以"惟尔言我为谁"为题的五篇征文,我们从这五篇作品的内容,以及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对它们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出儒家在基督论上可能做出的贡献以及出现的偏差。用"以经解经"的方法诠释耶稣,当然没有问题;用儒书阐发《圣经》难免偏差或误读,因为基督论是最难与中国文化寻找结合点的,但是,中国早期的新教信徒们已经开始探索用儒家的心性之学阐释耶稣基督的性情品格,从而开启了一扇基督教与儒家互相观摩互相会通的大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会新报论文参考文献
[1]..近代稀见旧版文献再造丛书《中国教会新报》(影印本)[J].文学与文化.2018
[2].姚兴富.基督论与阳明心学——以《教会新报》(1868—1874)的五篇征文为例[C].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叁辑.2006
[3].姚兴富.从人伦规范看耶儒对话的可行性——以《教会新报》(1868-1874)为例[J].世界宗教研究.2004
[4].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5].陈绛.林乐知与《中国教会新报》[J].历史研究.1986
标签:《中国教会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