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人民电影》创刊于“文革”末期的1976年3月,终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8年12月,是一份跨时代的刊物。1976年10月,以“四人帮”被粉碎作为“文革”时代的结束标志。但在此后的两年间,《人民电影》的编辑思路、文章风格、创作观念等并没有发生很大的转变,因而呈现出典型的过渡期特征。它承接了“文革”文学和新时期文学,既有激进极左的特点,又有平和过渡的态势,同时它作为一个大众化的艺术期刊,既有很强的趣味性,又有一定的专业性,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融政治性、文学性、娱乐性于一体的阅读体系。本文将《人民电影》置于中国当代文学视野之下,以历史的眼光进行整体观照和具体阐释,不仅可以把握“文革”后期和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主流意识和思想倾向,进而掌握极左文艺思潮发展到顶峰继而瓦解的过程和面貌,窥探新时期文学开始萌芽的形态和趋势,还可以了解它与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对于认识历史转折时期的政治文化、时代审美、人文心理等都具有极其重要和特殊的价值。本文主要分三章来研究《人民电影》:第一章对《人民电影》出现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纵向的梳理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横向的、全面的归纳和概括,呈现《人民电影》的面貌特征和品格气质,并试图解释说明这些特征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得与失。第二章深入历史的转角处,分析和评判《人民电影》在变幻莫测的政治变化和形势发展下,所进行的一系列自我纠正和补救的方式和策略。第三章总结在这一系列的文学活动背后,所带来的诸多教训和启示,并尝试对刊物、文学及文人在政治高压和人性压抑下的异化进行一些剖析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