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制度论文-张青

企业伦理制度论文-张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企业伦理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色创新路径,制度压力,战略柔性,环境伦理

企业伦理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青[1](2018)在《多重制度压力下企业绿色创新路径研究:“战略柔性-环境伦理”的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持续恶化和资源短缺是世界各地面临的严峻问题。在节能、减耗、降低污染的绿色转型过程中,企业面临着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多重制度压力。旨在创新过程中降低对环境污染的绿色创新,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企业需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实现绿色创新。然而,企业在多重制度压力下是如何配置战略柔性和环境伦理从而实现绿色创新的,这一问题仍待解决。换句话说,企业的绿色创新路径和机理不明。因此,本文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和模糊集质性比较研究方法相混合的方法,对多重制度压力下企业绿色创新路径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扎根理论从访谈等资料中归纳出影响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因素,且提炼出这些因素的测量量表,从而为本研究的变量的编码提供依据。然后,基于模糊集质性比较研究方法,采用fsQCA软件,对编码后得到的影响因素进行变量校准和组合,得到所有影响因素的配置组合。再通过案例频数和一致性阈值进行筛选,得到最终的绿色创新路径,以揭示制度压力、战略柔性和环境伦理之间及内部的互补和替代关系。最后,通过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来阐述每条路径的机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制度压力、战略柔性和环境伦理是促发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本文发现了五条各具特色的绿色创新路径,分别为:被动求生型、趋利避害型、自发变革型1、自发变革型2和认同应变型路径。在被动求生型路径中,规范压力替代了资源柔性、协调柔性和环境伦理。在趋利避害型路径中,规制压力、规范压力、资源柔性、协调柔性形成了互补关系。在自发变革型1路径中,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形成了互补的关系,并替代了规制压力和规范压力。在自发变革型2路径中,资源柔、协调柔性和环境伦理形成了互补的关系,并替代了规制压力。在认同应变型路径中,规范压力和环境伦理、资源柔性、协调柔性形成了互补关系。本研究对制度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企业绿色创新路径选择及政策制定具有实际意义。根据路径分析结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绿色创新的路径,以响应制度压力,获得合法性。政府根据驱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路径的不同动因,运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进行监管,激励并支持企业开展积极的环境管理实践和环境自愿协议计划,加快企业绿色创新行为。(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8-10-01)

游春,汪荣有[2](2016)在《现代企业制度的伦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平等契约基础上形成的资本结构和法制社会,是诞生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条件和法律前提;独立人格和契约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伦理基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代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治理的核心。正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系列委托—代理的伦理关系,整个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运作才变得严密而有序。现代企业治理机构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现代企业制度在构筑过程中内在矛盾的展现并得以妥善处理的过程,是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散过程中一系列伦理关系的产生和解决过程。(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9期)

方苗苗[3](2016)在《论日本企业制度与企业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制度是在自觉的企业伦理意识下构建企业制度,而企业制度是日本企业伦理的外在担保。在企业制度与企业伦理企业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当中,当日本企业与社会要求相符,企业制度要与企业伦理两者相契合的时候,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走向一个鼎盛期。(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王金波[4](2013)在《传统文化、非正式制度与社会契约——基于宗族观念、民族伦理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微观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传统文化对社会契约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传统文化对经济秩序和社会契约维护的角度,理论分析了宗族观念、民族伦理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影响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具有地区文化烙印的假设,对地区间债务期限结构差异进行了基于文化角度的新解释,并以我国290个地级市143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宗族观念和民族伦理能够通过内心信念、外在声誉、潜在惩罚等方式增强社会互信,进而提高了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基于企业所有权的异质性"。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会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宗族观念、民族伦理的影响。这些结论进一步表明,以新兴加转轨为特征的我国,在正式制度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除了要进一步加强正式制度建设,还要重视非正式制度的价值,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在维护经济秩序和完善社会契约中的积极作用,使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13年12期)

晁罡,申传泉,张树旺,邱梅花[5](2013)在《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伦理常常以其特殊价值和难以模仿性,而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不少企业却没有相应的伦理制度和具体规范,其伦理行为仅为即兴之举。而一些较成熟的企业,则将企业伦理制度化,并在企业内部稳步推行。那么,企业伦理制度化与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进而又对组织的绩效是否会产生影响上的差异呢?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和验证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效应,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和组织绩效叁者之间的研究模型。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通过167份有效数据分析发现,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并未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但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组织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并且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企业的发展和伦理道德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必须通过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伦理管理,才能带来整个组织绩效的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3年09期)

马毅[6](2012)在《企业制度伦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形式大概形成于洋务运动后起算至今约200年不到的时间,而企业制度或者公司制度的形成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近30年左右的时间里,因此,作为依附性极强的中国企业在本已很短的时间里必难以形成具有独立的人格特征和商业伦理精神的企业组织和企业家群体,从而引进先进、学习改良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本论以此为思维逻辑,拟通过对企业及企业制度的理解,从而对企业的伦理价值取向进行认识,并以独立董事制度在企业制度伦理建设中的意义为起点,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从而提出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制度安排及伦理性对策。全文正文共分四个章节,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对企业与企业制度进行介绍,并对理想中企业的伦理价值取向和制度与制度伦理的关系进行讨论;第二部分通过对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背景、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蕴涵的伦理原则的分析,以论述其在企业制度伦理建设中的意义,同时对独立董事制度对我国商业伦理精神构建的有效性进行探讨;第叁部分主要介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及运行现状和讨论其在法律体系、产生机制、与监事会的运行范围界定、履职保障及遵循的价值原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对策,通过前面的讨论,拟通过完善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体系、明晰与监事会的职权范围、保障独立董事专业性、独立性和强化独立董事的道德人格属性及坚持制度中目标与目的的统一等制度安排和伦理对策,以期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构建诚信、公正、责任、效率的商业伦理精神。(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2-09-30)

[7](2012)在《制度信任与企业伦理研究(专题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如何看待目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信任危机?对社会的公序良俗的伦理运行而言,如果没有基本制度信任的维系,社群或人际间的良序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如何可能?自叁鹿奶粉事件以来,不断发生的企业违规、失信和不道德事件,使"企业家的道德血脉"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企业伦理关注的焦(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2年08期)

岳瑨[8](2012)在《制度信任与中国企业成长的信任伦理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度信任是以社会中制度之制约为基础的信任。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企业对环境中信任资源的依赖与融合存在着两种选择:一是向自然情感、血缘、性情、个人声誉和各种属缘关系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私人信任靠拢;二是向社会理性建构的并经过组织化和制度化的制度信任靠拢。中国企业在近叁十年的发展中,受制于外源性制度信任供给不足的影响很大,存在着两大伦理难题:非正式的制度信任遭遇被瓦解的危机,而正式的制度信任尚没有建立起来。中国企业在后单位制时代面临一系列的内部整合与外部适应过程,其中引起广泛争议的制度信任论题是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家的互信合作。(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2年08期)

邱梅花[9](2012)在《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的伦理能力建设不再是企业可有可无的附庸品,而是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竞争能力体现,是企业能力集合中的核心能力。探讨企业如何建设和提升企业伦理能力尤其是企业的伦理制度效力,从而保持企业长期持续的绩效和竞争优势,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学者对企业伦理研究更多侧重于企业伦理的理念以及规范方面,在实用性和操作性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对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伦理制度与企业绩效有机统一的规律和实现机制,为企业的伦理制度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和验证伦理制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伦理制度的基本结构,构建其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模型。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以及AMO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在此基础上,考察伦理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关系,并考察不同组织特征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的差异。通过对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叁者之间关系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企业的伦理制度建设水平对企业绩效无显着正向影响。(2)企业的伦理制度建设水平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存在显着正向影响。(3)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企业绩效存在显着正向影响。(4)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企业伦理制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依据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对企业管理的建议:(1)树立企业伦理价值观,进行企业伦理决策;(2)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伦理制度,重点强调内隐伦理制度建设;(3)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带动绩效提升。(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余晓菊[10](2012)在《制度的德性——论企业伦理在企业制度建设中的灵魂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长久生存的基石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企业制度建设有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对明确企业制度建设的方向和规范企业制度建设的边界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了当前企业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不合理性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价值理性的萎缩。并进一步阐明了企业伦理特别是价值理性在企业制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企业伦理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平等契约基础上形成的资本结构和法制社会,是诞生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条件和法律前提;独立人格和契约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伦理基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代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治理的核心。正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系列委托—代理的伦理关系,整个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运作才变得严密而有序。现代企业治理机构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现代企业制度在构筑过程中内在矛盾的展现并得以妥善处理的过程,是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散过程中一系列伦理关系的产生和解决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企业伦理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张青.多重制度压力下企业绿色创新路径研究:“战略柔性-环境伦理”的配置[D].浙江工商大学.2018

[2].游春,汪荣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伦理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3].方苗苗.论日本企业制度与企业伦理[J].生产力研究.2016

[4].王金波.传统文化、非正式制度与社会契约——基于宗族观念、民族伦理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微观证据[J].经济管理.2013

[5].晁罡,申传泉,张树旺,邱梅花.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6].马毅.企业制度伦理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

[7]..制度信任与企业伦理研究(专题讨论)[J].学习与探索.2012

[8].岳瑨.制度信任与中国企业成长的信任伦理难题[J].学习与探索.2012

[9].邱梅花.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10].余晓菊.制度的德性——论企业伦理在企业制度建设中的灵魂性作用[J].伦理学研究.2012

标签:;  ;  ;  ;  

企业伦理制度论文-张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