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透析病人营养需求及有效评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查丹凤,杨雄豪[1](2021)在《回馈式教学在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营养宣教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回馈教学在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营养宣教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4月—2020年4月选取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血液透析期间行常规营养指导,观察组血液透析期间采用回馈式教学对病人实施营养宣教,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饮食知识、饮食依从行为、并发症发生情况、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干预后饮食知识总评分、饮食依从行为总评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及病人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PG-SGA)评分优于对照组;而贫血、水钠代谢紊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馈式教学能有效提高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饮食知识及饮食行为依从性,可有效改善病人营养状况,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周丽娟,石丹,王茜,陈丽[2](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握力下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握力下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血液透析培训基地的198例MH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握力测试器、Fried衰弱表型(FP)、透析客观营养评价法(OSND)对病人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MHD病人握力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MHD病人握力水平为(23.11±9.26)kg,其中男性为(26.66±9.55)kg,女性为(18.40±6.33)kg,握力下降率为42.4%(84/198)。多因素Logic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透析不充分、营养不良、衰弱和活动量下降是MHD病人握力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模型似然比χ2=150.560,P<0.001)。结论:MHD病人握力水平不佳,男性病人更易发生握力下降,临床应加强病人透析充分性指标、营养情况和衰弱状态的监测,鼓励病人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
陈梦如[3](2021)在《回授法在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饮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构建指导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进行饮食管理的回授法健康教育方案,并评价其对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疾病及饮食相关知识、低磷饮食健康信念、低磷饮食依从性、低磷饮食行为以及血磷、血钙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以2019年12月~2021年3月在湖州市某三级医院规律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72例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将周一、周三、周五和周二、周四、周六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分为A、B两组,以抛硬币的方式随机将两组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回授法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说教式健康教育方法。于干预前、干预第3个月、干预第6个月采用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疾病及饮食知识问卷、低磷饮食健康信念量表、低磷饮食依从性量表、三日饮食日记和电子病历收集患者的知识水平、低磷饮食健康信念、低磷饮食依从性、低磷饮食行为和生化指标;应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共有72例患者完成了本项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5例、37例。两组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疾病及饮食相关知识:干预组在干预第3个月和干预第6个月的知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知识得分的组内、组间和交互效应显着,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上升幅度优于对照组。3.低磷饮食健康信念:干预组在干预第3个月和干预第6个月的低磷饮食健康信念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低磷饮食健康信念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组内、组间和交互效应显着,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上升幅度优于对照组。4.低磷饮食依从性:干预组在干预第3个月和干预第6个月的低磷饮食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低磷饮食依从性得分的组内、组间和交互效应显着,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上升幅度优于对照组。5.磷和蛋白质摄入量:干预组在干预第3个月和干预第6个月的磷摄入量均低于对照组,蛋白质摄入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磷和蛋白质摄入量的组内、组间和交互效应显着,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6.生化指标:(1)干预组患者在干预第3个月、干预第6个月的血磷、钙磷乘积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磷和钙磷乘积的组内、组间以及交互效应显着,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血钙、血白蛋白指标的组间、组内及交互效应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回授法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及饮食相关知识的认知,改善患者的低磷饮食健康信念和低磷饮食依从性,促进患者形成健康的低磷饮食行为,改善钙磷代谢紊乱等问题。
周爱明[4](2021)在《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是调查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饮食依从性行为现状及其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分析各变量之间相关性;探讨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延缓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的病情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便利抽样法,从威海市某所三级甲等医院肾病内科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38名60岁以上的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为调查对象,通过一般人口学调查问卷、饮食知识问卷、慢性肾脏病饮食自我效能量表、家庭功能量表、饮食依从性行为量表进行量化评估。采用统计软件SPSS26.0中文版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知识总分为(8.42±2.61),处于较低水平。饮食知识得分在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疾病分期、病程、年就诊次数和自理能力方面上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自我效能总分为(56.25±8.80),处于中等水平。饮食自我效能得分在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病程、年就诊次数、自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的家庭功能总分(135.73±12.33),处于一般水平。家庭功能得分在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年就诊次数、自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行为总分(72.66±7.54),处于中等水平,饮食依从性行为得分在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就诊次数、自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饮食依从性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家庭功能与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饮食依从性行为之间呈负相关。(6)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饮食知识总分、饮食自我效能总分、家庭功能总分、年就诊次数、自理能力、文化程度、病程7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共同解释了因变量饮食依从性行为总分变异的52.7%。结论:(1)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知识水平偏低,饮食自我效能和饮食依从性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其家庭功能处于一般水平。(2)一般资料上,年龄60~70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退休前国家公职人员、月收入≥5000元、病程10年以上、年就诊≥12次、自理能力无需依赖的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较好。(3)饮食知识越丰富,饮食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家庭功能越好的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其饮食依从性行为越好。(4)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年就诊次数、自理能力、文化程度、病程为老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刘明真[5](2021)在《基于Roy适应模式自制饮食计划对血透患者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下的饮食方案在血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将知信行理论作为框架,编制《MHD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问卷》,检验问卷的信效度后应用于试验中。2.通过便利抽样兰州市一所三甲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选取进行血透的患者12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试验组(n=6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程序对患者及照顾者进行饮食宣教,试验组在Roy适应模式的理论指导下协助患者和照顾者共同制定饮食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试验开始前和饮食干预6个月后采用自行编制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问卷》、主观营养状况评估表、饮食依从性评估表、肾脏病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进行两次评估,并检测患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值在饮食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分析干预效果。结果:1.问卷最终有39个条目,问卷的Cronbach’sα水平为0.78;重测信度(r)为0.82;问卷的I-CVI为0.89,S-CVI为0.91,总CVI为0.90;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0.7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80%;专家对本研究熟悉程度(Cs)为0.91,权威系数(Cr)为0.87,判断依据系数(Ca)为0.90。2.两组患者和照顾者干预前的一般资料、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得分、营养状况得分、饮食依从性得分、生活质量的分进行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值比较后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3.试验完成后,试验组患者的白蛋白值对比干预前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白蛋白值对比干预前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血红蛋白值在试验组中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值干预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得分试验组方案实施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比较时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的营养状况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饮食依从性评分两组进行比较,试验组中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Roy适应模式的饮食方案,适用于各类MHD患者,达到提高患者饮食依从性的目的,同时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余丹[6](2020)在《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对于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以及对使用移动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延续护理的态度和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的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以期利用新兴移动信息技术,依托医联体区域内的卫生资源,为MHD患者提供全程、实时和专业化的延续护理服务,并为今后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服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有关MHD患者延续护理相关文献资料,为平台模块内容构建提供理论来源。2.质性研究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以探索分析MHD患者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同时探讨MHD患者对不同延续护理形式的偏好,获取患者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和使用建议。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在文献指南查阅、质性访谈研究、软件功能荟萃分析和课题组讨论等的基础之上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模块内容进行论证和修订。分别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肾病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卫生信息学和社区卫生服务6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函询。第一轮和第二轮分别发出专家咨询问卷20份和18份,要求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分并提出修改意见。4.统计分析方法:课题组使用Excel 2019和SPSS 26.0统计分析两轮专家函询指标评分的均数、标准差、满分比、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课题小组根据指标的筛选标准和专家意见,讨论确定两轮指标的增减或修改,最终确立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结果:1.通过质性研究剖析MHD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和平台使用态度、建议等,共得出6个主题:(1)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知识的需求;(2)健康指导需求;(3)医患沟通需求;(4)社会或家庭支持的需求;(5)延续护理方式需求多样化,以电话和网络方式为主;(6)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使用意愿较高,希望信息平台符合需求。2.在前期文献回顾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指南和相关成果对比以及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77个。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最终确定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82个。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00%、100%,给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6.67%和27.78%,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5;两轮函询后各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1.22%,可行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4.77%,kendal1和谐系数波动在0.3010.46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延续护理需求较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需求,合理利用医院、社区等卫生资源,借助信息平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网络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无缝隙式延续护理服务,以期延长MHD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2.本研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定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82项。函询专家具有较高的专业代表性和权威性,且专家积极性较好,专家意见也较为协调集中,由此构建的模块内容是科学可靠的,为下一步信息平台的开发和研发成果的推广提供了依据。
罗丽敏[7](2020)在《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医护患三方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证据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并进行初步实证研究,以期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的诊疗效果。方法1.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医护患进行质性研究,了解目前郑州市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对管理的需求;2.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系统检索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有关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及相关文献,并对所得文献内容进行整合分析;3.依据“JBI证据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6版)”对上述证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质性访谈研究结果,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在相同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相关专家组织专家会议,对构建的管理方案初稿进行完善,形成终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利用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对郑州市四家三级医院肾脏内科2019年5月入院的动脉瘤患者进行干预,并设置对照组,评价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医护人员动脉瘤知识掌握率、护理人员规范穿刺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指标。所得研究数据双人录入核对,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对12名肾脏内科医护人员的质性访谈,提炼出4方面的主题:重视不足,执行率低,知识缺乏及其他因素;通过对12名患者的质性访谈,提炼出3方面主题:动脉瘤管理及维护知识的需求、安全需求、社会支持及建议。质性访谈的结果为下一步循证研究提供依据;2.通过成立方案小组成员对文献进行检索,最终汇总纳入25篇文献,包括8篇临床实践指南、1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7篇随机对照实验、3篇观察性研究及2篇类实验研究,对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分析,汇总有关血透患者动脉瘤的管理最佳证据;3.在质性访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检索文献最佳证据形成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肾脏内科、血液净化、超声科、营养科等13名专家进行专家会议法对制定的方案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共修改内容删除4项,增加4项,形成最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通过管理方案的应用,干预组评价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由56%提高到96.8%、医护人员动脉瘤管理知识由10.70±4.85分提高到19.85±1.28分、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有49%提高到94.5%、瘤体缩小率由5.6%提高到68.4%等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目前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不理想,有必要开展对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健康行为的干预和管理,观察动脉瘤的动态变化,改善动脉瘤临床结局。2.基于质性访谈、循证研究及专家会议成功构建适合临床现状及患者管理需求的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3.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评价指标,为临床医护人员管理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理论和实践依据。
曹玉迪[8](2020)在《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构建基于HAPA理论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健康教育方案。2.评价该健康教育方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自我效能、营养状况、饮食管理行为阶段分布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1.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2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将周一、周三、周五进行透析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周二、周四、周六进行透析的患者分为干预组(32例)。对照组以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饮食健康教育,干预组应用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进行饮食指导,主要包括集体教育,动机性访谈,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及面对面随访等。2.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干预结束后3个月,采用“肾脏病饮食依从行为量表(RABQ)”、“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SSMCD)”、“饮食管理行为改变阶段评定问卷”测量患者饮食依从性、自我效能及饮食管理行为改变。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3个月采用“改良定量的主观综合营养评估(MGSGA)”测量患者营养改善,通过血生化检查和体重检测测量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磷、血钾、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值的变化。3.采用SPSS21.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符合正态分布)或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不符合正态分布)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有效干预60例,其中对照组30例,干预组30例。失访4例,其中对照组2例,干预组2例。1.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及干预前两组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慢性病自我效能、改良定量的主观综合营养评估、饮食管理行为改变阶段评定及血红蛋白值、血清白蛋白值、血磷值、血钾值、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值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得分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于干预结束时、干预结束后3个月饮食依从性行为得分比较,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8.135,P<0.05);组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9.830,P<0.05);时间效应与组间效应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F=16.436,P<0.05)。干预组饮食依从性行为得分变化趋势优于对照组。3.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于干预结束时、干预结束后3个月自我效能得分比较,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908,P<0.05);组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803,P<0.05);时间效应与组间效应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F=4.719,P<0.05)。干预组自我效能得分变化趋势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改良定量主观综合营养评估量表得分比较:干预结束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改良定量主观综合营养评估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饮食管理行为改变阶段评定比较:干预结束时,干预结束后3个月干预组饮食管理行为改变阶段的人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3个月,干预组处于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的患者人数比列分别为33.3%和43.3%。6.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磷、血钾、透析间期体重增加比较:干预结束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血红蛋白、血磷、血钾、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值比较:干预结束后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值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结论基于HAPA理论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健康教育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及自我效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饮食管理行为阶段分布情况,提高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患者血磷、血钾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水平,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白蛋白的影响不显着。
邓凤英[9](2019)在《基于时机理论的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过渡期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基于时机理论的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过渡期护理干预方案,并将其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探讨其临床实践应用效果,以期为不同时期的血液透析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容量管理行为和自我护理能力,改善预后,减轻抑郁情绪,降低并发症。方法(1)采用目的取样法选择衡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7月1日-2018年8月15日符合纳入标准的血液透析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查阅法、专家咨询法、半结构式访谈、专家会议法等方法构建基于时机理论的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过渡期护理干预方案。(2)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法抽取衡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符合纳入标准的122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61例)与对照组(61例)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基于时机理论的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过渡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容量管理行为、自我护理能力、抑郁情绪、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钾离子、血肌酐值(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再入院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全部数据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卡方/Z检验,两组患者容量管理行为得分、自我护理能力测定得分、抑郁自评得分应用配对t检验,5个阶段血液学检测指标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检验,两组患者再次入院率、急性左心衰发生率、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采用Fisher’检验,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质性研究结果:按时机理论提炼出5个关于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阶段自我体验和需求的主题,分别为:(1)诊断期:否认与无助感;(2)稳定期:经济困难与信息支持不足;(3)准备期:担心应对不良;(4)实施期:知识缺乏;(5)适应期:知识缺乏,生活孤立,抑郁无法排解。(2)干预前,两组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轻度抑郁,患者的容量管理行为能力总得分、自我护理能力总得分普遍较低,经分析,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容量管理行为能力总得分、自我护理能力总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抑郁自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基于时机理论的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过渡期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容量管理行为能力、自我护理能力、减轻抑郁情绪。(3)干预后,实验组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值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血清钾离子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其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BUN、SC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值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血清钾离子值、SCr、BUN值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钾离子值、SCr值在五个不同阶段之间的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值在前4个阶段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而第5个阶段上升不明显,血清白蛋白值在前4个阶段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第5个阶段反而下降,血清钾离子在前3个阶段逐步下降,在后2个阶段反而明显上升,BUN、SCr值在前3个阶段逐步下降,在后2个阶段有所上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钾离子值、SCr值的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基于时机理论的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过渡期护理干预可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贫血状态、降低高钾血症的发生,且干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4)干预后实验组血液透析患者的再次入院率、急性左心衰发生率、血管通路并发症(堵塞、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基于时机理论的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过渡期护理干预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再入院率、急性左心衰发生率、血管通路并发症(堵塞、感染)发生率。结论(1)血液透析患者在诊断期、稳定期、准备期、实施期、适应期对疾病认知和心理社会支持有巨大需求,且不同阶段其需求不同,护理人员应对不同阶段的血液透析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2)构建基于时机理论的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过渡期护理干预方案并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能为不同时期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容量管理行为和自我护理能力,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贫血状态,降低高钾血症的发生,降低再次入院率、急性左心衰发生率、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
梁轶岚[10](2019)在《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描述腹膜透析患者居家治疗与护理时的需求体验;2.构建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3.探索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了解腹膜透析患者居家治疗与护理时的需求体验;基于腹膜透析相关指南构建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的应用效果,具体方法如下:1.腹膜透析患者居家治疗需求体验研究;选取福建省某三甲医院腹膜透析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11例腹膜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探讨患者居家治疗的需求体验,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需求的全貌。2.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的构建;运用文献回顾和专家会议法构建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1)查阅并分析腹膜透析治疗与护理相关的指南,初步拟定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2)召开专家会议,讨论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的基本内容,结合专家意见进行整理和修订,最终构建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3.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的实施.选取福建省某三甲医院腹膜透析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新置管腹膜透析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与常规随访,干预组在常规随访的基础上实施家庭随访,干预前、后采用生活质量问卷(KDQOL-36TM)、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患者人体测量指标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价家庭随访方案的干预效果。结果1.腹膜透析患者需求体验的质性研究结果分析11例腹膜透析患者的访谈资料,提炼五项主题:(1)症状控制不佳;(2)自我管理知识缺乏;(3)行为依从性差;(4)存在负面心理情绪;(5)缺乏社会支持。2.形成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在方案构建研究中,以循证医学为手段,文献分析结果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通过专家会议法构建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的实施者、实施时间和实施内容。3.家庭随访方案的效果评价本研究最终纳入61例腹膜透析患者,对照组31例、干预组30例,干预前两组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能力、焦虑抑郁症状、人体测量指标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1)干预组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营养评估指标,SGA、MAC、TSF、Alb、Hb、DEI、DPI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MI、左右手握力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容量评估指标,收缩压和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尿量和超滤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组焦虑抑郁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膜透析患者居家治疗与护理时存在复杂且繁多的需求,因此结合患者需求现状和腹膜透析循证证据构建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是十分必要的。2.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能够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管理的能力,改善患者营养和容量现状,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经过临床实证研究,该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有效地推广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腹膜透析患者的管理中。
二、血液透析病人营养需求及有效评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透析病人营养需求及有效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回馈式教学在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营养宣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成立回馈教学小组 |
1.2.2 制订回馈教学提问单 |
1.2.3 回馈教学实施方法 |
1.2.3.1 主动宣教 |
1.2.3.2 接收反馈 |
1.2.3.3 实时评价 |
1.2.3.4 再评价 |
1.3 观察指标 |
1.3.1 饮食知识 |
1.3.2 饮食依从行为 |
1.3.3 营养状况 |
1.3.4 并发症发生情况 |
1.3.5 生活质量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饮食知识及饮食依从行为(见表3) |
2.2 营养状况(见表4) |
2.3 并发症发生率(见表5) |
2.4 生活质量(见表6) |
3 讨论 |
3.1 反馈式营养宣教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病人疾病知识水平的影响 |
3.2 回馈式教学营养宣教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病人治疗依从行为的影响 |
3.3 回馈式教学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 |
3.4 回馈式教学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
4 小结 |
(2)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握力下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1.2.2 握力测试器 |
1.2.3 Fried衰弱表型(Frailty Phenotype, FP) |
1.2.4 透析客观营养评价法(Objective Score of Nutrition on Dialysis, OSND)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MHD病人握力下降情况 |
2.2 MHD病人握力下降的单因素分析 |
2.3 MHD病人握力下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3)回授法在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饮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血液透析并发高磷血症的危害 |
1.1.2 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饮食管理的重要性 |
1.1.3 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的控磷饮食现状不佳 |
1.1.4 影响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控磷饮食的相关因素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控磷饮食干预现状 |
1.2.2 回授法的概述及优势 |
1.2.3 回授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框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操作性定义 |
1.5.1 血液透析 |
1.5.2 回授法 |
1.5.3 低磷饮食依从性 |
1.5.4 低磷饮食健康信念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构建干预方案 |
2.1.1 组建干预小组 |
2.1.2 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
2.1.3 专家咨询 |
2.1.4 预试验 |
2.1.5 反馈与修订 |
2.1.6 干预方案终稿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剔除标准 |
2.2.4 样本量计算 |
2.2.5 分组方法 |
2.3 伦理原则 |
2.4 干预方法 |
2.4.1 干预前准备 |
2.4.2 对照组的干预 |
2.4.3 干预组的干预 |
2.5 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
2.5.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
2.5.2 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疾病及饮食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
2.5.3 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低磷饮食依从性量表 |
2.5.4 低磷饮食健康信念量表 |
2.5.5 三日饮食日记 |
2.5.6 生化指标 |
2.6 资料收集 |
2.7 统计学方法 |
2.8 质量控制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脱落情况 |
3.2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3.3 两组研究对象疾病及饮食相关知识得分的比较 |
3.4 两组研究对象低磷饮食健康信念的比较 |
3.5 两组研究对象低磷饮食依从性的比较 |
3.6 两组研究对象磷和蛋白质摄入量的比较 |
3.7 两组研究对象血生化指标的比较 |
3.7.1 干预组和对照组血磷水平的比较 |
3.7.2 干预组和对照组血钙水平的比较 |
3.7.3 干预组和对照组钙磷乘积的比较 |
3.7.4 干预组和对照组血磷达标率的比较 |
3.7.5 干预组和对照组钙磷乘积达标率的比较 |
3.7.6 干预组和对照组白蛋白的比较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2 回授法对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疾病及饮食相关知识的影响 |
4.3 回授法对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低磷饮食健康信念的影响 |
4.4 回授法对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低磷饮食依从性的影响 |
4.5 回授法对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磷和蛋白质摄入量的影响 |
4.6 回授法对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6.1 回授法对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血磷水平的影响 |
4.6.2 回授法对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血钙水平的影响 |
4.6.3 回授法对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钙磷乘积的影响 |
4.6.4 回授法对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血白蛋白水平的影响 |
5 结论 |
6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6.1 研究的创新性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回授法在健康教育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依据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性问题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
3.2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及饮食依从性行为数据分布特点 |
3.3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4 研究对象饮食自我效能现状及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5 研究对象家庭功能现状及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6 研究对象饮食依从性行为现状及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7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与饮食依从性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
3.8 研究对象饮食依从性行为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现状分析 |
4.2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现状 |
4.3 研究对象饮食自我效能现状 |
4.4 研究对象家庭功能现状 |
4.5 研究对象饮食依从性行为现状 |
4.6 研究对象饮食知识、饮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与饮食依从性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7 研究对象饮食依从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附录 C 综述 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5)基于Roy适应模式自制饮食计划对血透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研究背景 |
1.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现状 |
1.2 照顾者在患者饮食中的作用 |
1.3 饮食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
1.4 Roy适应模式 |
2.主要概念 |
2.1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 |
2.2 主要照顾者(PC) |
3.研究目的及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1.MHD患者的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问卷编制 |
1.1 问卷的初步构建 |
1.2 德尔菲专家咨询 |
1.3 初始问卷形成 |
1.4 预调查 |
1.5 统计学方法 |
2.研究对象 |
2.1 样本量选择 |
2.2 患者的诊断标准 |
2.3 患者的纳入标准 |
2.4 患者的排除标准 |
2.5 患者的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2.6 PC的入选标准 |
2.7 PC的排除标准 |
3.干预方法 |
3.1 试验方案 |
3.2 成立研究小组 |
3.3 对照组 |
3.4 试验组 |
4.观察指标和评定方法 |
4.1 观察指标 |
4.2 评定方法 |
5.质量控制 |
6.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问卷编制结果 |
1.1 函询结果 |
1.2 预调查结果 |
1.3 正式问卷的形成 |
1.4 信度分析 |
1.5 效度分析 |
2.基线资料 |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 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 |
2.3 ALB和 HGB值 |
2.4 生活质量、照顾者饮食知信行、营养状况、饮食依从性得分 |
3.基于RAM的评估结果 |
4.患者适应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4.1 内部因素 |
4.2 外部因素 |
5.目标制定结果 |
6.强化教育结果 |
7.饮食方案干预结果 |
7.1 两组患者ALB值 |
7.2 两组患者HGB值 |
7.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 |
7.4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得分 |
7.5 两组患者饮食依从性得分 |
7.6 两组主要照顾者饮食营养知信行得分 |
第四章 讨论 |
1.问卷编制分析 |
2.基线资料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患者测量指标分析 |
3.基于RAM下的饮食方案制定过程分析 |
4.干预效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1.研究结论 |
2.创新性 |
3.局限与展望 |
3.1 研究的局限 |
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病人提供的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 |
附录2 肾脏病生活质量量表(KDQOL-SFTM) |
附录3 饮食依从性量表(RABQ) |
附录4 第一轮专家函询 |
附录5 第二轮专家函询 |
附录6 正式问卷 |
附录7 营养物质的饮食交换表 |
附录8 主要食物成分表 |
附录9 医院伦理材料 |
附录10 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综合饮食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影响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现状 |
1.2.2 移动医疗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
1.2.3 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相关概念 |
1.3.1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 |
1.3.2 延续护理(Transitional Care,TC) |
1.3.3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模式 |
1.3.4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m-Health) |
1.3.5 信息平台(Information Platform) |
1.4 理论依据 |
1.4.1 奥马哈系统(Omaha System) |
1.4.2 慢性病保健模型(Chronic Care Model,CCM) |
1.4.3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
1.4.4 信息论 |
第2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2.1 成立课题小组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2.3.2 访谈结果 |
2.4 讨论 |
2.4.1 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和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2.4.2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
2.4.3 增强家庭、社会支持力度,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
2.4.4 对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启示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 |
3.1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初步形成 |
3.1.1 前期研究结果分析 |
3.1.2 理论应用 |
3.1.3 相关指南参考 |
3.1.4 软件功能荟萃 |
3.1.5 小组讨论法 |
3.2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
3.2.1 选择函询专家 |
3.2.2 编制函询问卷 |
3.2.3 专家函询流程 |
3.2.4 模块指标筛选标准 |
3.2.5 统计分析方法 |
3.3 偏倚及质量控制 |
3.3.1 研究设计阶段 |
3.3.2 研究实施阶段 |
3.3.3 数据处理阶段 |
3.4 研究结果 |
3.4.1 专家基本情况 |
3.4.2 专家积极性 |
3.4.3 专家权威程度 |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3.4.6 指标的筛选与修改结果 |
3.4.7 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的最终确立 |
3.5 讨论 |
3.5.1 研究方法的评价 |
3.5.2 专家构成分析 |
3.5.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3.5.4 平台模块修订说明 |
3.5.5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
3.5.6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可行性 |
3.5.7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意义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性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4.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动静脉内瘘在慢性肾病血液透析的作用 |
1.2 动脉瘤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 |
1.3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现状 |
1.4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目前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存在的管理问题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 |
4 理论基础 |
4.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
4.2 循证医学“6S”金字塔证据模式 |
5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
1 管理实践现状质性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访谈资料结果 |
1.2.2 提炼主题 |
1.3 讨论 |
1.3.1 医护人员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有待改善 |
1.3.2 加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监测操作执行 |
1.3.3 明确医护人员在动脉瘤患者管理中的职责,保障人力配置 |
1.3.4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瘦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来指导临床实践 |
2 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访谈资料结果 |
2.2.2 提炼主题 |
2.3 讨论 |
2.3.1 关注血透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及家属需求 |
2.3.2 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健康教育 |
2.4 访谈小结 |
3 文献分析 |
3.1 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 |
3.2 证据资源检索 |
3.2.1 文献检索策略 |
3.2.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3 文献的质量评价及证据等级的划分 |
3.2.4 文献质量的评价过程 |
3.3 结果 |
3.3.1 文献的筛选流程 |
3.3.2 纳入指南证据的一般情况 |
3.3.3 纳入系统评价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
3.3.4 纳入文献研究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
3.4 小结 |
4 构建方案 |
4.1 研究方法 |
4.1.1 成立构建方案研究小组 |
4.1.2 明确拟解决的临床问题 |
4.1.3 评审方案 |
4.1.4 构建方案初稿 |
4.1.5 方案修订 |
4.1.6 资料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专家的基本资料 |
4.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
4.2.3 专家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
4.3 讨论 |
4.3.1 管理方案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
4.3.2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
4.3.3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可行性 |
4.3.4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科学性 |
4.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应用研究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 |
2.4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5 干预内容 |
2.6 评价指标 |
2.7 统计学处理 |
2.8 质量控制 |
2.9 研究遵循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医护人员层面 |
3.3 患者层面 |
4 讨论 |
4.1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医护人员执行力的影响 |
4.2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的影响 |
4.3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代偿率的影响 |
4.4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瘤体及血管通路安全性的影响 |
4.5 管理方案对增强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小结 |
结论 |
研究结论 |
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研究假设 |
5 操作性定义 |
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设计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脱落标准 |
2.4 样本量计算 |
2.5 分组方法 |
3 研究工具 |
3.1 一般资料问卷 |
3.2 肾脏病饮食依从性行为量表 |
3.3 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 |
3.4 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量表 |
3.5 饮食管理行为改变阶段评定问卷 |
3.6 生理指标 |
4 研究内容 |
4.1 研究前准备工作 |
4.2 对照组 |
4.3 干预组 |
5 资料收集 |
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7 质量控制 |
7.1 准备阶段 |
7.2 实施阶段 |
7.3 资料收集和分析阶段 |
8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1.1 两组MHD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
1.2 两组MHD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
2 干预前两组MHD患者观测指标的同质性检验 |
3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对MHD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的影响 |
3.1 不同时间点两组MHD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得分比较 |
3.2 两组MHD患者饮食依从性行为得分组内比较 |
4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对MHD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
4.1 不同时间点两组MHD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4.2 两组MHD患者自我效能得分组内比较 |
5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对MHD患者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量表的影响 |
6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对MHD患者饮食管理行为改变阶段的影响 |
7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对MHD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 |
讨论 |
1 MHD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
2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提高MHD患者饮食依从性水平 |
3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提高MHD患者自我效能水平 |
4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改善MHD患者营养状况 |
5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改善MHD患者饮食管理行为改变阶段评定分布 |
6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提高MHD患者血红蛋白水平 |
7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可降低MHD患者血磷水平 |
8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可降低MHD患者血钾水平 |
9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可降低MHD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值 |
10 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对MHD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影响不显着 |
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和展望 |
1 研究局限性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般资料调査表 |
附录三 :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量表 |
附录四 :肾脏病饮食依从行为量表 |
附录五 :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 |
附录六 :饮食管理行为改变阶段评定问卷 |
附录七 :MHD患者饮食指导挂图 |
综述 健康教育在维持性血液透析饮食依从性中的研究进展 |
1 饮食依从性概念及MHD患者饮食指南要求 |
2 MHD患者饮食依从性效果评价 |
3 MHD患者饮食依从性现状 |
4 MHD患者饮食依从性影响因素 |
5 MHD患者饮食依从性干预现状 |
6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时机理论的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过渡期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研究理论基础与框架 |
第2章 基于时机理论的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过渡期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研究路线 |
2.7 结果 |
2.8 讨论 |
第3章 基于时机理论的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过渡期护理干预方案的应用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第5章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理论框架 |
2.1 研究理论框架的发展 |
2.2 可操作性定义 |
2.3 研究问题 |
2.4 研究假设 |
2.5 研究设计 |
2.6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PD患者居家治疗和护理现况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的效果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过程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小结 |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 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国内外腹膜透析患者培训及家庭随访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血液透析病人营养需求及有效评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回馈式教学在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营养宣教中的应用[J]. 查丹凤,杨雄豪. 循证护理, 2021(15)
- [2]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握力下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周丽娟,石丹,王茜,陈丽. 全科护理, 2021(27)
- [3]回授法在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饮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陈梦如.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1)
- [4]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周爱明. 延边大学, 2021(02)
- [5]基于Roy适应模式自制饮食计划对血透患者的影响[D]. 刘明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D]. 余丹. 南昌大学, 2020(08)
- [7]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D]. 罗丽敏. 郑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HAPA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应用效果研究[D]. 曹玉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时机理论的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过渡期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D]. 邓凤英. 南华大学, 2019(01)
- [10]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腹膜透析家庭随访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梁轶岚.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