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城乡统筹、居所归属感的流失、人居环境的恶化等当前时代背景下,成都平原的林盘及林盘聚落势必会受到冲击,如何在跟随时代脚步的同时继续保留和延续林盘场所价值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本论文借用现象学视角对成都平原林盘价值进行研究,在充分了解了现象学相关理论的前提下,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对林盘场所价值进行了构建,将林盘场所价值分为“存在空间”、“建筑空间”与“场所体验”三个部分。“存在空间”:该部分对影响林盘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涉及到文化、经济、政治、自然环境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建筑空间”:从林盘聚落,林盘以及林盘与地形、水系、道路、场镇、公共建筑的关系等层面探讨了林盘场所空间的结构特征;“场所体验”:在对林盘形成的内因、林盘的空间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人的感知体验,将林盘场所空间的结构特征归纳为尺度与节奏、传承与适应、节能与循环、质感与塑造、时间与生长等,这些也正是林盘场所的价值所在。最后,通过对林盘场所价值的“还原”,从林盘分布模式的选择,传统空间形式的传承、地方性材料的利用及林盘宅院的自然生长等角度,探讨了林盘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设计策略,以期能使林盘的场所价值得到保护和延续。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城乡统筹1.1.2 居所归属感的流失1.1.3 人居环境的恶化1.2 林盘研究现状1.2.1 传统建筑研究概况1.2.2 林盘研究现状1.3 相关概念的解释与限定1.3.1 林盘1.3.2 成都平原1.3.3 定位与认同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1.4.1 研究内容1.4.2 研究框架1.5 研究方法1.6 研究的意义第2章 现象学视角下林盘价值的构建2.1 与本论题相关的现象学思想2.1.1 胡塞尔:现象学原理2.1.2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思想2.1.3 梅洛庞帝:知觉与体验2.2 现象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联2.2.1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2.2.2 现象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联2.3 建筑现象学的基本理论2.3.1 诺伯格舒尔茨:场所与场所精神2.3.2 斯蒂文霍尔:锚固与知觉2.4 现象学视角下林盘价值的构建2.4.1 本论题林盘价值的限定2.4.2 林盘之"存在空间"2.4.3 林盘之"建筑空间"2.4.4 林盘之"场所体验"第3章 林盘之"存在空间"3.1 影响林盘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3.1.1 地形地貌3.1.2 地理气候3.1.3 地方性材料3.2 影响林盘形成的非物质因素3.2.1 移民政策3.2.2 经济模式与耕作方式3.2.3 蜀文化3.2.4 宗教3.3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林盘形成的影响第4章 林盘之"建筑空间"4.1 林盘的基本特征4.1.1 林盘的分布4.1.2 林盘的类型4.2 林盘与林盘聚落空间形成的物质体验4.2.1 林盘空间形成的物质体验4.2.2 林盘聚落空间形成的物质体验4.3 林盘与其外部空间形成的物质体验4.3.1 林盘与地形4.3.2 林盘与水系4.3.3 林盘与道路4.3.4 林盘与场镇4.4 林盘建筑的基本形式第5章 林盘之"场所体验"5.1 场所与场所体验5.1.1 场所5.1.2 场所体验5.2 林盘场所精神的基本特征5.2.1 林盘聚居群体的集体无意识5.2.2 林盘居民的行为模式5.2.3 林盘居民的定位感5.2.4 林盘居民的认同感5.3 林盘总体的感知与体验5.3.1 尺度与节奏5.3.2 传承与适应5.3.3 节能与循环5.3.4 质感与塑造5.3.5 时间与生长5.4 调研——作为感知主体的林盘居民体验5.4.1 调研目的5.4.2 调研内容5.4.3 调研结论第6章 林盘场所价值的"还原"6.1 林盘家园的普遍意义及价值6.1.1 生态价值6.1.2 文化价值6.1.3 美学价值6.2 林盘场所价值的"还原"6.2.1 关于"还原"6.2.2 林盘的分布模式6.2.3 林盘对于传统空间模式的传承6.2.4 林盘当地材料及其技术的应用6.2.5 林盘宅院的自然生长结语:场所价值融于形式致谢参考文献附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林盘论文; 现象学论文; 空间特征论文; 场所体验论文; 林盘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