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文献中的特殊用法

“而”在文献中的特殊用法

蒋利川(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中图分类号:H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20-01

摘要:许慎《说文解字》:“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在古汉语中“而”的用法极其宽泛,但把“而”用作代词和助词则很少,用作语气词也是相当少见。

关键词:“而”;特殊用法

引言

许慎《说文解字》:“而,頰毛也。象毛之形。”“而”字小篆,象胡须形,本义是颊毛。但此意义并没有保存下来,到后来“而”字便演变成了现在人们常用的虚词用法,而虚词的用法则是原用为“胡须”的假借意。在古汉语中“而”的用法极其宽泛,最为概括性的用法便是“而”用作虚词,“而”在虚词用法中又可分为代词、连词、助词。这些都是古汉语学习者所鲜知的,但把“而”用作代词和助词则很少,用作语气词也是相当少见的。而人们对古汉语“而”字的学习往往只在于它的常见用法,对以上几个特殊用法很少留意,所以也会导致一些错误,在此我对“而”字的几个少见用法稍作浅析。

一、“而”字用作第二人称代词

在古汉语中,“而”字用作人称代词是极少见的,王力等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把对“而”作第二人称代词使用时,翻译为“你、你的”。例如:

(1)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2)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记》)

(4)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5)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6)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例(1)中“余知而无罪也”的译意为“你知道我是没有罪过的。”例(2)中“某所,而母立于兹”的译意为“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例(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的译意为“如果一定要煮了你的父亲,那么请分一碗肉汤给我。”例(4)“予岂不知而作”的译意为“我难道不知道你的作为?”例(5)“子归,殁而父母之世。”的译意为“当你回来时,你的亲人已经死去了。”例(6)“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的译意为“你父亲回来,自然会找你算账的。”从以上的这些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而”字当作人称代词的用法很少,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将选例中的“而”理解成连词,那么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就会进入一个误区。

二、“而”字用作助词

1.古汉语中“而”字用作助词的也比较少见,当“而”字在文段中充当助词时,它一般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或者“的”,例如在《淮南子?人间》中有这样一句话“虞之与虢,相恃而势。”这里的“而”字就是充当助词,要翻译成“的”,这句话就是说“虞之和虢进入了相峙的阶段。”

2.当“而”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易?系辞上》里的这“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句话得到例证。这两句话可以翻译为“在形以上的东西就是指道,在形以下的东西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三、“而”用作语气词

1.“而”当作语气词时,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例如在《论语?颜渊》里的这样一句话“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译为“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显然这里的“而”字是句中语气词,而不能把它当作连词或者其它词性来解释。

2.“而”当作语气词时,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如《论语?微子》中“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我们则要把它翻译为“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

以上便是“而”用作语气词的两个大的方面的归类,这样的用法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会比较少见,所以当我们遇到的时候就得相当留意,以便于我们能准确的理解古人的说话艺术。

结语

“而”作为古代汉语中重要的常见词,对我们对文言句子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不仅要对它的常用词性进行理解,同时也应该掌握它少用的几种用法,在具体的学习当中还应该结合具体语境做好活学活用,做到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4]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陈雪君.古汉语虚词“而”之用法小议[J].广东教育,2007年第2期.

[6]陈海燕.谈《论语》中“而”的用法[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标签:;  ;  ;  

“而”在文献中的特殊用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