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结肠定位给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吲哚美辛,结肠定位,研究进展
结肠定位给药论文文献综述
于秋菊[1](2019)在《吲哚美辛结肠定位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吲哚美辛作为抗结肠癌药物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广阔的市场价值,本文就国内外吲哚美辛结肠定位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对比和归纳分析,综述近年来吲哚美辛结肠定位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的发展方向,为吲哚美辛在抗结肠癌的治疗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谭丽珠,王丽娟,张分地,何婷香,赵基思[2](2018)在《烷基甜菜碱/果胶球的结肠定位给药释放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单因素法分别以氯化钙、氯化锌为交联剂,载荷吲哚美辛,复合十二烷基甜菜碱与果胶制备凝胶球。考察十二烷基甜菜碱、药物和交联剂质量分数对小球的形态、载药量、包封率和在模拟胃肠道中释药性能的影响,并比较钙锌体系的释放性能。结果表明:添加十二烷基甜菜碱可以提高凝胶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减缓药物释放;吲哚美辛质量分数过高时会导致凝胶球的释药性能变差;交联剂质量分数的增加使凝胶球性能均呈现增长的趋势。2个体系的释药性能研究结果显示,添加十二烷基甜菜碱对果胶锌体系的释药性能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段好刚[3](2017)在《基于壳聚糖/海藻酸钠结肠定位给药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内抗炎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s,OCDDS)一种新型的靶向给药系统,其可以将药物直接释放于结肠部位,用于炎性肠病、结肠癌等疾病的治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根据结肠部位的生理特点,研究者们开发出不同释药机理的OCDDS,这些OCDDS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缺陷和不足,如安全性有待考察、体内结肠定位准确性较差、体内效果不理想等。本学位论文针对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一些不足,以壳聚糖(Chitosan,CS)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作为载体材料,对二者进行改性、修饰,构建了一系列微粒/微球结肠定位给药载体,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对微粒/微球的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及元素组成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微粒/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通过2, 4, 6-叁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建立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评价了微粒/微球的体内抗炎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合成了 N-乙酰-L-半胱氨酸巯基化的壳聚糖(CS-NAC),通过离子交联/聚电解质作用,制备了叁聚磷酸钠(TPP)交联的CS-NAC/SA复合微粒,并用Eudragit S-100对复合微粒进行包衣。采用FTIR和SEM对复合微粒的理化特性进行了表征;用Ellman's法测定了复合微粒中巯基的含量,并利用外翻肠囊法测定了复合微粒的黏膜粘附性;通过负载5-氨基水杨酸(5-ASA)和姜黄素(CUR)两种药物,考察了复合微粒在不同条件下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通过TNBS诱导,建立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以结肠可见观察、结肠指数测定及结肠病理学观察作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复合微粒的体内抗炎效果。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S-NAC/SA复合微粒形貌不规则,表面粗糙,用Eudragit S-100包衣后,复合微粒形貌变为球形,表面光滑;粘附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粒表面含有一定量的游离巯基,且显示了较好的结肠黏膜粘附性;体外药物释放结果显示,采用Eudragit S-100包衣后,复合微粒具有较好的pH敏感药物释放特性,可以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上段释放;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载药复合微粒包衣后,可以明显减轻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结肠炎症程度。因此,包衣化CS-NAC/SA复合微粒将pH敏感性与黏膜粘附性等结合起来,是一种理想的结肠定位药物释放载体,可用于炎性肠病的治疗。2.为了进一步提高复合微粒的包封率、载药率及胃肠稳定性,在上一章工作的基础上,合成了海藻酸钠-姜黄素结合物(SA-CUR),利用化学交联/聚电解质作用,制备了京尼平(GNP)交联的巯基化壳聚糖/海藻酸钠-姜黄素结合物(CS-NAC/SA-CUR)复合微粒。对复合微粒进行FTIR和SEM等理化特性表征;测定了复合微粒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并利用外翻肠囊法测定了复合微粒的黏膜粘附性;复合微粒负载CUR后,考察了载药复合微粒在不同pH条件下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通过TNBS化学诱导,建立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以结肠可见观察、临床评分、结肠指数和结肠病理学观察为评价指标,考察了CS-NAC/SA-CUR复合微粒的体内抗炎效果。结果表明:采用GNP化学交联制备的CS-NAC/SA-CUR复合微粒,可以提高复合微粒的包封率及载药率,且复合微粒显微镜下呈不规则形貌,表面褶皱;FTIR结果表明,CS-NAC中的氨基与SA-CUR中的羧基及GNP发生了交联反应,形成了叁维网络结构;CS-NAC/SA-CUR复合微粒中含巯基,因而具有较好的结肠黏膜粘附性;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CS-NAC/SA-CUR/复合微粒具有pH敏感药物释放特性,在pH 1.2的HCl溶液中,很少释放CUR,在pH 4.5和pH 6.8的PBS溶液中,释放相对较少的CUR,而在pH 7.4的PBS溶液中,释放较多的CUR;动物实验结果表明,CS-NAC/SA-CUR复合微粒具有较好的体内抗炎作用,可以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的炎症程度。因此,GNP交联的CS-NAC/SA-CUR复合微粒可用于结肠定位释放药物,在治疗炎性肠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利用壳聚糖与琥珀酸酐之间的酰化反应,合成了 N-琥珀酰壳聚糖(NSC),以Zn2+作为交联剂,利用乳化-离子交联法制备了 Zn2+交联的琥珀酰壳聚糖/海藻酸钠(NSC/SA)微球。采用SEM、FTIR和EDS等对微球的形貌、元素组成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负载模型药物5-ASA,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通过TNBS诱导,建立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给予不同微球后,通过结肠可见观察、临床评分、结肠指数测定和结肠病理观察等评价指标,考察了 Zn2+交联NSC/SA微球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体内的抗炎效果;大鼠给予空白微球后,通过测定血液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观察主要脏器的病理学变化,评价了空白微球长期给药的安全性。结果表明:Zn2+交联的NSC/SA微球呈球形分布,表面光滑,有少量微孔,平均粒径在5~10μm范围内;EDS结果显示,微球中存在锌元素的衍射峰,且随着交联剂Zn2+浓度增加,锌元素在微球中的分布增加;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Zn2+交联的NSC/SA微球具有明显的pH敏感药物释放特性,在pH 1.2及pH 4.5的介质中,释放了少量5-ASA,而在pH 6.8及pH 7.4的介质中,5-ASA的释放增加;体内研究表明,Zn2+交联的NSC/SA微球能有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结肠炎症程度,且生物相容性良好,对大鼠无明显的毒性。因此,Zn2+交联的NSC/SA微球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炎性肠病的药物载体。4.在前一章的基础上,为了减少药物在肠道上段的释放与吸收,进一步提高微球在胃肠道上段的稳定性,以GNP和Zn2+作为共交联剂,制备了 GNP和Zn2+双交联的NSC/SA微球,采用SEM、FTIR、DSC和EDS对双交联微球的形貌、粒径和元素组成等理化特性进行了表征;通过负载模型药物盐酸小檗碱(BBR),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双交联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双交联载药微球给予大鼠后,通过测定大鼠不同肠道及其内容物中BBR的含量,评价了双交联载药微球的体内结肠靶向性;采用TNBS诱导,建立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给予双交联载药微球后,评价了双交联载药微球的体内抗炎效果。结果表明:GNP与Zn2+双交联的NSC/SA微球形态呈球形,表面光滑,具有核-壳结构,与Zn2+交联的NSC/SA微球相比,双交联NSC/SA微球的粒径进一步减小,平均粒径约在5μm左右;DSC结果表明,与Zn2+交联的微球相比,双交联微球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EDS结果显示,双交联微球中存在锌元素的衍射峰;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双交联微球具有较好的胃肠道稳定性,呈现pH敏感药物释放特性,且在相同条件下,药物释放量较Zn2+交联微球低;体内药物分布实验表明,双交联微球具有较好的体内结肠靶向性,其在到达大鼠结肠部位后,大量释放BBR;体内疗效结果表明,双交联微球可以降低大鼠结肠指数、结肠临床评分以及髓过氧化酶活性,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炎症程度,具有较好的体内抗炎作用。因此,GNP和Zn2+双交联的NSC/SA微球具有较好的结肠定位药物释放性能,在治疗炎性肠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张琳[4](2016)在《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致大黄蒽醌发挥泻下作用时减毒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为常用中药,其发挥泻下作用的物质基础为蒽醌类成分,近年来较多文献报道大黄蒽醌类成分具有肾毒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根据大黄蒽醌的泻下机理,通过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将大黄游离蒽醌含量大于50%的大黄提取物——大黄游离总蒽醌制成大黄游离总蒽醌口服结肠定位释放颗粒(rhubarb total free anthraquinones 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granules,RTFA-OCDD-GN),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在同等泻下药效剂量下RTFA-OCDD-GN比大黄药材毒性减小,总蒽醌剂量减半。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同时对大黄五种蒽醌成分(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在大鼠血浆、粪便、尿液中的浓度进行测定,并采用本文建立的HPLC法比较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同等泻下药效剂量的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后,五种蒽醌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差异,解释OCDDS致大黄蒽醌发挥泻下作用时减毒的机制。目的:1、建立一种准确、可靠的HPLC法,同时对大黄五种蒽醌成分在大鼠血浆、粪便、尿液中的浓度进行测定,并为比较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中的大黄蒽醌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2、采用已建立的HPLC法同时对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同等泻下药效剂量的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后五种蒽醌成分在大鼠血浆、粪便、尿液中的浓度进行测定,通过比较五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差异,解释OCDDS致大黄蒽醌发挥泻下作用时减毒的机制。方法:1、建立一种HPLC法同时测定血浆与尿液中五种蒽醌成分的浓度。采用Agilent 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Eclipse Plus-C18(250 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1%甲酸水(78﹕22,v/v),柱温为30.0℃,体积流量为1.0ml·min-1,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54nm。以1,8-二羟基蒽醌为内标。2、建立一种hplc法同时测定粪便中五种蒽醌成分的浓度。采用agilent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eclipseplus-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1%甲酸水(75﹕25,v/v),柱温为30.0℃,体积流量为0.8ml·min-1,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54nm。以1,8-二羟基蒽醌为内标。3、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同等泻下药效剂量的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后,通过眼静脉丛采集72h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浆,并收集72h内不同时间段的尿液和粪便,采用已建立的hplc法测定其中五种蒽醌成分的浓度,并用das2.0软件估算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排泄动力学参数。结果:1、采用hplc法,血样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000~15.20μg·ml-1、0.2000~12.40μg·ml-1、0.7000~22.40μg·ml-1、0.6000~18.80μg·ml-1和0.7000~16.30μg·m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1。五种成分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分别小于1.0%和3.5%(n=6),回收率均大于83.72%(rsd均小于7.3%),稳定性(rsd均小于4.8%)良好。2、采用hplc法,尿样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040~608.0μg·ml-1、0.3040~608.0μg·ml-1、0.1206~241.2μg·ml-1、0.09840~196.8μg·ml-1和0.07024~70.24μg·m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4。五种成分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分别小于2.7%和2.3%(n=6),回收率均大于77.50%(rsd均小于12.6%),稳定性(rsd均小于6.8%)良好。3、采用hplc法,粪样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040~608.0μg·ml-1、0.1590~318.4μg·ml-1、0.1206~241.2μg·ml-1、0.09840~196.8μg·ml-1和0.07024~70.24μg·m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4。五种成分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分别小于2.7%和3.5%(n=6),回收率均大于74.30%(rsd均小于8.1%),稳定性(RSD均小于6.2%)良好。4、应用HPLC法在两组大鼠血浆中均仅能检测到四种成分: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除外)。与药材组相比,RTFA-OCDD-GN组四种成分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浓度(Cmax)、半衰期(t1/2z)和表观分布容积(Vz/F)均显着减小,达峰时间(Tmax)均延长,而且大黄酸的Tmax,大黄素和大黄酚的Cmax与药材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采用HPLC法在两组大鼠粪便与尿液中均检测到五种蒽醌成分。给药后,RTFA-OCDD-GN组五种成分经尿液排泄率为28.92%,经粪便排泄率为19.95%,总排泄率为48.97%;而药材组分别为14.42%、9.51%、23.93%。单一成分的原型排泄率也是RTFA-OCDD-GN组大于药材组,而且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排泄率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建立的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体内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大黄素的浓度,准确可靠,可用于五种蒽醌成分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研究。RTFA-OCDD-GN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特性尚属首次报道。2、在同等泻下药效剂量下,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中的五种蒽醌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排泄动力学参数具有一定差异,结果表明OCDDS减少肾毒性的原因是减少了大黄蒽醌在血液中的吸收,减小了大黄蒽醌的t1/2z和Vz/F,同时提高了药物原型经尿液和粪便的排泄率,使得被吸收入血的大黄蒽醌能够快速并且大部分以原型的形式排出体外,避免在体内产生蓄积。目前国内外尚无通过OCDDS对大黄蒽醌减毒研究的相关报道。RTFA-OCDD-GN减毒机制的研究将为大黄以及含大黄的复方中药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期刊2016-03-01)
平佳宜[5](2016)在《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近年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体内外评价方法。方法:根据近期国内外文献报道,介绍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评价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提出展望。结果与结论: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评价方法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6年01期)
吴国丽,李飞飞,刘锐玲,曲婷丽,李夏[6](2015)在《4-氨基水杨酸麦芽糖苷盲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体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4-氨基水杨酸(4-ASA)麦芽糖苷(Mal)的体外盲结肠定位释药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4-ASA的累积释放率为指标,分别考察4-ASA-Mal(相当于250μg/ml的4-ASA)在不同p H(1.2、6.8、7.4)缓冲液、正常大鼠和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不同部位(胃、小肠、盲肠、结肠)内容物液中的释药行为。结果:4-ASA-Mal在不同p H缓冲液中几乎不释放;在正常和模型大鼠胃和小肠的内容物液中12 h的累积释放率均小于8%;在正常大鼠盲肠和结肠内容物液中12 h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55%和81%;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盲肠和结肠内容物液中12 h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55%和74%。结论:4-ASA-Mal可在体外盲结肠内容物液中定位大量释放4-ASA,具有盲结肠靶向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5年25期)
Rai,G,王盈[7](2015)在《肠溶包衣的环氧氯丙烷交联葡聚糖微球用于结肠定位给药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用于结肠给药的载氟尿嘧啶肠溶包衣环氧氯丙烷交联葡聚糖微球。考察了葡聚糖相对分子量,交联剂用量及搅拌的速度、温度和时间。制得的葡聚糖微球平均包封率为77%~87%,平均粒径为10~25mm。未包衣微球8 h内可释出90%的药量,说明其在到达结肠前已释放完全。采用Eudragit S100和Eudragit L100,以o/o型溶剂挥发法制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5年07期)
张建平[8](2015)在《构建pH和酶依赖复合型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因其可减少口服药物在胃与小肠的释放,使药物特定在结肠释放,提高结肠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降低药物用量等优点而成为近年来药物制剂学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以葡聚糖为基质材料,利用接枝聚合和反相乳化交联技术,构建pH和酶依赖复合型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首先以氧化剂硫酸铈氨盐引发葡聚糖(Dextran,Dex)接枝聚对苯乙烯磺酸钠(Ploy(sodium4-styrenesulfonate),PSSS),制得接枝聚合物Dex-g-PSSS。再通过反相乳化交联法制得交联微球C(Dex-g-PSSS)。其化学结构和物理形貌用红外光谱仪(FTIR),金相显微镜和Zeta电位仪进行表征,初探了不同pH值对交联微球溶胀率的影响,并考察了主要因素对PSSS接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接枝聚合和反相乳化交联反应成功制得了交联微球C(Dex-g-PSSS)。在反应时间为6h;反应温度为50oC;单体浓度0.87mol/L;引发剂浓度为1.2×10-2mol/L和H+浓度为0.0795mol/L的条件下,可制得PSSS接枝率为11.86g/100g的接枝聚合物。研究了交联微球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吸附性能和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在pH=2的酸性介质中,由于强静电作用,C(Dex-g-PSSS)对5-FU有很强的吸附,吸附容量可达154mg/g,可实现有效载药。体外释药实验显示,载药微球的释药行为具有强烈的pH和酶依赖性,在模拟胃液(pH=1的水溶液)中虽有释药,但释放量极少,而在模拟结肠液(pH=7.4的水溶液并加入葡聚糖酶)中会发生突释,累积释放率可达91%,表现出良好的结肠定位释放行为。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还考察了交联微球C(Dex-g-PSSS)对替硝唑(Tinidazole,TNZ)的吸附性能和释放行为,同样表现出良好的结肠定位释放行为。因此,交联微球C(Dex-g-PSSS)是一种良好的pH和酶依赖复合型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5-05-18)
赵远航[9](2014)在《卵磷脂改性果胶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将卵磷脂应用到果胶基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研究卵磷脂对果胶凝胶球的改性作用。探讨不同配方参数对果胶球性能的影响,并对卵磷脂/果胶体系载荷不同模型药物的性能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对卵磷脂与果胶及体系中其他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探索卵磷脂对果胶基给药系统的改性作用原理,改善系统性能,扩大体系适用范围。以果胶为载体,采用滴制法制备载荷酮洛芬的果胶凝胶球。以果胶类型、酯化度和交联剂类型为影响因素,筛选出制备果胶凝胶球较优的处方;选择卵磷脂改性果胶,探讨果胶卵磷脂比、交联剂浓度、交联剂pH、果胶药物比、针头直径等因素对载荷酮洛芬果胶凝胶球形态、大小、载药量、包封率和释药性能的影响;对果胶钙和果胶锌体系以及载荷酮洛芬、姜黄素、吲哚美辛的卵磷脂/果胶凝胶球的性能进行比较研究;同时,通过UV、表面张力、IR、DSC等分析手段对卵磷脂与果胶及体系中其他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初步研究。以酮洛芬为模型药物,低酯果胶为载体,卵磷脂为改性剂,金属离子为交联剂,采用滴制法可以制备载荷酮洛芬的果胶凝胶球。在果胶钙体系中,卵磷脂的加入提高了酮洛芬的包封率,但对果胶钙凝胶球的缓释性能没有明显的改善,.载荷酮洛芬的卵磷脂/果胶钙凝胶球在模拟胃肠道中7h释药完全。在果胶锌体系中,果胶卵磷脂比、氯化锌浓度、交联剂pH、果胶药物比以及针头直径对果胶锌凝胶球的形态、载药量、包封率以及释药性能均有一定的影响。卵磷脂对载荷酮洛芬果胶锌凝胶球缓释性能的提高有良好的效果。在果胶浓度4%(w/v), Pectin:PC=4:2(w/w), Pectin:KTP=4:2(w/w),氯化锌浓度为4%(w/v),交联剂pH=1.5条件下制备的卵磷脂/果胶锌凝胶球在模拟胃肠道中5h仅释放2.8%,到达结肠后,在含果胶酶的模拟结肠液中26h的累计释药率为50.2%,表现出一定的结肠定位释放性能。载荷不同模型药物的果胶凝胶球大小和形状相似。卵磷脂对载荷不同模型药物的凝胶球载药量、包封率以及释药性能的影响不尽相同。在分别载荷吲哚美辛、酮洛芬和姜黄素的果胶凝胶球中,卵磷脂改性对药物包封率均有一定提高。在释药方面,卵磷脂/果胶钙凝胶球对酮洛芬和姜黄素的释药性能影响较小,但明显降低了吲哚美辛的释药速率;卵磷脂/果胶锌凝胶球对吲哚美辛、酮洛芬、姜黄素的缓释性能的提高均有良好的效果。卵磷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卵磷脂改性后的果胶溶液的表面张力下降。红外谱图显示,卵磷脂/果胶凝胶球中酮洛芬的特征峰没有发生位移或消失,且载荷酮洛芬果胶钙球和载荷酮洛芬卵磷脂/果胶钙球的DSC谱图仍出现酮洛芬吸热峰,说明可能有部分酮洛芬原药与其他组分发生相互作用,但仍有一部分酮洛芬原药存在。通过果胶与卵磷脂复合,可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率。但是,卵磷脂对载荷不同模型药物体系的影响不同,卵磷脂/果胶钙凝胶球对吲哚美辛的释药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对酮洛芬和姜黄素的释药影响较小。而卵磷脂的加入对果胶锌凝胶球载荷吲哚美辛、酮洛芬、姜黄素的释药性能的提高均有良好的效果。相对于果胶钙体系,卵磷脂对果胶锌体系的释药性能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4-12-01)
王少静,张学顺[10](2014)在《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体内外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近年来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结肠定位的体内外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随着新机制和新辅料的不断出现,其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所得数据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研究新的完善的评价方法是相关工作者人员以后努力的方向,有必要多种方法联合应用研究体内外的释药行为。完善的评价方法是结肠定位给药系统释药机制和体内相互作用的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4年12期)
结肠定位给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单因素法分别以氯化钙、氯化锌为交联剂,载荷吲哚美辛,复合十二烷基甜菜碱与果胶制备凝胶球。考察十二烷基甜菜碱、药物和交联剂质量分数对小球的形态、载药量、包封率和在模拟胃肠道中释药性能的影响,并比较钙锌体系的释放性能。结果表明:添加十二烷基甜菜碱可以提高凝胶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减缓药物释放;吲哚美辛质量分数过高时会导致凝胶球的释药性能变差;交联剂质量分数的增加使凝胶球性能均呈现增长的趋势。2个体系的释药性能研究结果显示,添加十二烷基甜菜碱对果胶锌体系的释药性能影响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肠定位给药论文参考文献
[1].于秋菊.吲哚美辛结肠定位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J].饮食科学.2019
[2].谭丽珠,王丽娟,张分地,何婷香,赵基思.烷基甜菜碱/果胶球的结肠定位给药释放行为[J].现代化工.2018
[3].段好刚.基于壳聚糖/海藻酸钠结肠定位给药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内抗炎效果研究[D].兰州大学.2017
[4].张琳.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致大黄蒽醌发挥泻下作用时减毒的机制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6
[5].平佳宜.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及展望[J].内蒙古中医药.2016
[6].吴国丽,李飞飞,刘锐玲,曲婷丽,李夏.4-氨基水杨酸麦芽糖苷盲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体外评价[J].中国药房.2015
[7].Rai,G,王盈.肠溶包衣的环氧氯丙烷交联葡聚糖微球用于结肠定位给药的考察[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5
[8].张建平.构建pH和酶依赖复合型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D].中北大学.2015
[9].赵远航.卵磷脂改性果胶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性能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
[10].王少静,张学顺.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体内外评价方法[J].中国新药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