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环境悲观主义是人们在环境问题、环境哲学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未来等问题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对环境现状以及人类未来悲观失望乃至于绝望的观点、情绪和态度。其产生与环境问题的出现、环保主义者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和主张、媒体对环境问题过于渲染和研究者自身的思维方式、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有关。本文针对当前这种环境哲学研究中的环境悲观主义思潮加以阐释和剖析。文章对环境悲观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表现、内容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较为全面地评价了环境悲观主义的历史贡献及局限。最后,提出在评价环境悲观主义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在20世纪60、70年代,环境悲观主义思想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促进了全球环境运动的开展,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环境教育的发展;并且对其它研究环境的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引导和指导作用。在当今社会,环境悲观主义的局限性被很多人所忽视。人们没有看到它带来的诸多问题:对环境过于悲观会使人们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易于导致技术悲观主义和生态至上主义;研究者也会缺乏客观分析的态度等。对环境悲观主义的思想加以深刻地分析和批判,目的是在研究环境哲学和解决现实问题时能确立一个合适的态度及科学的观念,从而尽量避免思维的情绪化。我们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环境悲观主义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吸收它有助于推动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提高的合理成分,消除其可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的意义1.1 本文研究的主题1.2 本文研究的意义1.2.1 从环境哲学研究的现状及问题看本文的理论价值1.2.2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2 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2.1.1 卡恩的“大过渡”理论2.1.2 西蒙眼中“没有极限的增长”2.1.3 比约恩·隆博格倡导“环境正在好转”2.2 国内研究现状2.2.1 乐观与悲观的论战2.2.2 关于技术悲观主义2.2.3 对环境悲观主义的分析与批评3 什么是环境悲观主义3.1 环境悲观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3.1.1 蕾切尔·卡逊和她的《寂静的春天》3.1.2 保罗·埃里希的人口爆炸理论3.1.3 《增长的极限》中的极端悲观主义3.1.4 池田大作敲响“二十一世纪的警钟”3.1.5 激进的绿色和平组织3.1.6 国内一些学者所持有的悲观思想3.2 环境悲观主义的基本特点3.2.1 全面性3.2.2 批评性3.2.3 主观性3.2.4 与现实生活的矛盾性4 怎样看待环境悲观主义4.1 环境悲观主义产生的原因4.1.1 与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关4.1.2 与环保主义者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和主张有关4.1.3 与媒体对环境问题过于渲染有关4.1.4 与研究者自身的思维方式、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有关4.2 环境悲观主义的历史贡献4.2.1 环境思想的启蒙4.2.2 促进环境教育方面的功能4.2.3 对其他研究环境的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引导和指导作用4.3 环境悲观主义的局限性4.3.1 对环境过于悲观会使人们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4.3.2 易于导致技术悲观主义4.3.3 环境悲观主义者的生态至上主义倾向4.3.4 缺乏客观分析的态度5 评价环境悲观主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5.1 批评环境悲观主义应该谨慎,应该采取理性的态度5.2 批评环境悲观主义不要导致环境乐观主义5.3 评价环境悲观主义以及研究环境问题的指导思想结论参考文献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环境论文; 悲观主义论文; 批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