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权力、文化为自变量,以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制度/国际合作为因变量,采取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合作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本文认为,无论是从新现实主义的权力结构出发,还是从建构主义的共有观念或文化出发,东北亚地区都存在实现制度化的地区安全合作的可能和条件。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把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假定为理性主义的“经济人”和建构主义的“社会人”,并且认为二者假设存在相容性的一面;同时把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领域做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二元划分。在传统安全领域,根据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借助博弈论的工具,对后冷战时期东北亚地区不同权力结构情势下的国际制度供给模式和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这是本文从权力出发,建构的“权力——制度合作”的研究路径,体现了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模式。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由于非传统安全问题固有的属性,使得各国作为“社会人”易于形成一种趋向于合作的共有观念,在共有观念或者文化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就是本文寻求的“文化——制度合作”的研究路径。最后,本文以朝核危机和六方会谈作为个案,具体分析了类似这样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所产生的地区集体认同,能否在东北亚地区成功实现制度创新、达成国际合作。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际制度设计视角下的澜湄合作[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20(03)
- [2].崛起国改革国际制度的路径选择[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0(06)
- [3].理性偏好、共同体意象与国际制度性话语权的建构[J]. 欧洲研究 2020(03)
- [4].崛起国创建国际制度的策略[J]. 社会科学文摘 2017(11)
- [5].“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制度体系的变革[J]. 理论探索 2017(03)
- [6].西方如何隐蔽性建构国际制度性话语权——“世界治理指数”的剖析及其启示[J]. 探索 2017(03)
- [7].国际制度转型与中国的应对[J]. 当代世界 2016(05)
- [8].国际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J]. 理论观察 2015(09)
- [9].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原理[J].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 2016(00)
- [10].国际制度的功能及建构[J]. 今日财富 2017(14)
- [11].新时期国际制度的挑战[J].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2014(03)
- [12].系统效应及制度互动的系统性后果——兼论国际制度体系何以可能[J]. 国际关系研究 2020(05)
- [13].美国的国际制度领导与多边贸易制度变迁[J]. 美国研究 2020(03)
- [14].国际制度压力与中国自贸区战略[J]. 国际政治科学 2016(03)
- [15].国际制度互动与制度有效性关系研究[J]. 国际论坛 2014(01)
- [16].构建和谐国际制度:缘起、构想与中国战略定位[J]. 社会主义研究 2013(02)
- [17].论北极地区区域性国际制度的非传统安全特性——以北极理事会为例[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18].国际组织与国际和平关系的理论考察——兼评“国际制度和平论”[J]. 新视野 2011(04)
- [19].国际制度变迁与东亚体系和平转型——一种制度主义视角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04)
- [20].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政府间国际制度与国际非政府组织[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0(03)
- [21].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理念途径[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03)
- [22].国际制度的困境与重构[J]. 当代世界 2008(12)
- [23].国际制度与中国同欧盟的关系——以纺织品贸易摩擦为例[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4].国际制度设计中的规范与理性[J]. 国际观察 2008(04)
- [25].国际制度转型与中国的应对[J]. 党政视野 2016(06)
- [26].外交保护国际制度的发展及演变[J]. 国际观察 2009(02)
- [27].论文化对国际制度创新的影响[J]. 东北亚论坛 2008(05)
- [28].《国家的选择:国际制度、国内政治与国家自主性》[J].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5(01)
- [29].试析遵守问题与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J]. 天津社会科学 2008(01)
- [30].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制度起源与实施机制[J]. 学习与探索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