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论文-褚萨萨,朱进,汪茂荣

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论文-褚萨萨,朱进,汪茂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9,中性粒细胞,细胞凋亡,炎症

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褚萨萨,朱进,汪茂荣[1](2017)在《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9:调节中性粒细胞凋亡的一种新型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Siglec)是免疫受体超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表达于各类免疫细胞,能够识别特定的唾液酸。中性粒细胞作为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参与早期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细胞凋亡在调节中性粒细胞数量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就Siglec-9在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招募、凋亡,影响其炎症应答,促进细胞自噬以及Siglec-9在中性粒细胞引起临床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2期)

陈启军,武闯,姜宁[2](2015)在《日本血吸虫结合宿主免疫球蛋白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吸虫病是对人类健康威胁仅次于疟疾的全球第二大寄生虫病,其流行于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至少2.49亿人和大量牲畜被感染,受威胁人口逾7亿(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2月)。在六种可以感染人的血吸虫中,只有日本血吸虫在我国流行,但它却是所有血吸虫中生物学特性最复杂、危害最严重、防治难度最大的一种,也是唯一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唯一特效药,但无法防止反复感染的弊端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一直提醒着人们单一药物无法从根本上控制疫情,而且至今为止尚无可成功防治血吸虫病的疫苗问世。多年来针对血吸虫体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接触的结构而设计的疫苗研究均以失败而告终。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直接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接触,但它们的已知最长寄生年限却长达46年之久,说明其具有一整套成功逃避宿主免疫识别的策略。包括抗原变异、表膜伪装等在内的寄生虫的免疫逃避假说在多年前即被研究者们所提出,但具体机制直至今日仍尚不清楚。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发现,sjc23这一曾被寄予厚望的疫苗候选抗原与副肌球蛋白一样可结合人非特异性IgG的Fc片段,实际是一个主动参与免疫调节的免疫逃避相关分子,其本身不适宜作为疫苗抗原。因此,日本血吸虫还有哪些蛋白质利用类似的机制参与免疫逃避一直是本课题组关注的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证明日本血吸虫虫体表面具有吸附宿主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能力。其次分别采用固定化人源IgG、IgM和IgE为诱饵蛋白获取了成虫蛋白质中与人免疫球蛋白相结合的组分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对蛋白质成分进行了鉴定。获得了由437个蛋白质组成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质组,其中与人IgG结合的蛋白有243个,与人IgM结合的蛋白有210个,与人IgE结合的蛋白有134个,且与IgG和IgM结合的蛋白质组中过半蛋白都具有双重结合能力。我们对所得到的蛋白质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本体(GO)分析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蛋白质与虫体表膜相关。序列分析发现了免疫球蛋白结构域、EF-hand结构域等具有代表性的序列特征。我们挑选出十个各具代表性的蛋白质并对它们与五种人免疫球蛋白和两种家畜IgG的结合性能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都结合人IgG的Fc片段,而非Fab片段。从而逃避虫体被特异性抗体的识别及ADCC作用。此外,本研究发现C1q结合蛋白(C1qBP)具有比结合人C1q更强的IgG结合能力,而且人IgG可显着抑制人C1q与C1qBP的结合,抑制补体的激活和吞噬作用,从而帮助虫体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进而有利于其实现免疫逃避的生理功能。本课题首次使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宿主-虫体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所获得的日本血吸虫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质组数据,对于深入揭示日本血吸虫的免疫逃避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也对合理设计基于血吸虫表膜相关抗原的疫苗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5)

冯娇娇[3](2015)在《新型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AL插入突变体的体外分子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Immunoglobulin (Ig)-binding proteins, IBPs)是细菌产生的能够与抗体结合的一类蛋白,在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叁种代表分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链球菌蛋白G(Streptococcal protein G, SpG)和部分大消化链球菌表面蛋白L(Peptostreptococcus magnus protein L, PpL)。IBPs由多个高度同源的结合结构域头尾相连构成,每个结构域构成了与抗体结合的基本单位,保留了全部结合活性。本室应用噬菌体展示体外亲和筛选的进化方法获得了由SpA A结构域和PpL B3结构域串联而成的非天然存在的新型抗体结合分子AL(Novel evolved Ig-binding molecules AL, NEIBMAL,以下简称为AL), AL能够与人和哺乳动物的各类抗体Fab段的VH3重链和κ轻链同时结合,形成新的抗体结合模式。AL中,SpA A结构域与VH3结合活性远远低于PpL B3与κ轻链结合的活性。对AL的SpA中A结构域螺旋Ⅱ上的第27位和第34位氨基酸同时进行分子进化研究获得与人IgG和人IgM抗体结合活性明显增强的AL(VV)分子。然而,研究表明,AL(VV)主要通过增强SpAA中VH3结合界面的稳定性实现结合活性的提高,其结合位点并未增加。目的:构建AL和AL(VV)插入突变体噬菌体展示文库,应用人IgM进行分子进化筛选,获得结合活性增强的突变体,为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抗体纯化和抗体吸附治疗的进一步改进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构建AL和AL(VV)插入突变体噬菌体展示文库:应用PCR定点突变技术依次在AL中A结构域的螺旋Ⅱ和螺旋Ⅲ之间,即第38和第39位氨基酸之间插入3、5、7、9个氨基酸(amino acids, aa)大小的随机多肽构建多个AL插入突变体展示文库(库A3、库A5、库A7和库A9);在AL(VV)中的A结构域的相同位置插入3个氨基酸大小的随机多肽,构建AL(VV)插入突变体噬菌体展示文库(库V3)。2.插入突变体噬菌体展示文库的体外进化亲和筛选:以人IgM为诱饵分子,通过重复的“吸附-洗脱-扩增”的过程,对库A3、库A5、库A7和库V3进行多轮筛选,PCR鉴定每代筛选过程中含插入片段的噬菌体与空载体的噬菌体比例的变化情况,当空载体完全消失后即达到进化完全;制备筛选后文库的单克隆噬菌体,应用噬菌体ELISA筛选IgM结合活性提高的单克隆噬菌体,并对高结合活性的噬菌体进行序列测定。同时,我们还对库A3和库V3进行了竞争性筛选和两轮常规性筛选后改为竞争性筛选的混合型筛选的研究。3.高结合活性插入突变体分子的原核表达、纯化及结合特性的分析:将抗体结合活性提高的插入突变体、AL和AL(VV)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IPTG少量诱导表达,Ni-NTA柱亲和层析纯化,SDS-PAGE分析蛋白纯度,超微量核酸蛋白测定仪测定蛋白浓度。应用ELISA、竞争性ELISA、SPR等实验分析其与人IgG和人IgM结合特性。4.抗-HIV ELISA临床血清学检测: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结合活性提高的插入突变体和AL和AL(VV),用作酶标二抗,ELISA方法比较其抗-HIV的检测效果。结果:1.构建成功的4个插入突变体噬菌体展示文库:库A3、库A5、库A7和库V3的库容依次为3.2×106、2.04×106、1.8×106和3.1×106;滴度依次为2.3x10122.1×1012、1.9×1012和2.2×1012(TU/m1),能够满足后续的实验要求;由于库A9的库容量(0.9×105)一直不达标故弃用。2.库A3经过四轮常规分子进化筛选达到进化完全,挑取噬菌体ELISA结果中最高OD值的单克隆测序,获得插入突变体ALI37-KTS;库V3经过叁轮常规分子进化筛选达到进化完全,挑高OD值单克隆测序测序,获得插入突变体AL(VV)I37-KNQ;库A5经过五轮常规分子进化筛选达到进化完全,并未出现高结合活性插入突变体分子;库A7经过五轮常规分子进化筛选达到进化完全,挑取噬菌体ELISA结果中最高OD值的单克隆测序,获得插入突变体ALI37-LTHQIST(在本次研究中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库A3和库V3经过竞争性筛选后,挑取噬菌体ELISA结果中最高OD值的单克隆测序,在库A3中获得插入突变体ALI37-TNQ,库V3中获得插入突变体AL(VV)I37-NDD。库A3和库V3经过混合型筛选后,挑取噬菌体ELISA结果中最高OD值的单克隆测序,在库A3中获得插入突变体ALI37-NNN,库V3中获得插入突变体AL(VV)I37-NTQ。3.将这六种插入突变体分子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成功的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ALI37-KTS、pET32a-ALI37-TNQ、pET32a-ALI37-NNN、pET32a-AL(VV)I37-KNQ、pET32a-AL(VV)I37-NDD、pET32a-AL(VV)I37-NTQ以及pET32a-AL和 pET32a-AL(VV),大量诱导表达后得到八种纯度>90%的蛋白,八种蛋白浓度分别为8.47、7.23、6.7、5.4、7.8、5.33、5.75、4.3(mg/mL)。4.蛋白ELISA检测结果显示ALi37-KTS不、ALI37-TNQ、AL137-NNN与人IgG和人IgM的结合活性均高于AL,AL(VV)I37-KNQ、AL(VV)137-NDD、AL(VV)137-NTQ与人IgG和人IgM的结合活性均高于AL(VV)。库A3筛选得到的叁种插入突变体进行相互之间的竞争性ELISA,结合活性的高低表现为:AL137-NNN最高,其次是AL137-TNQ,最低的为ALI37-KTS,与 ELISA结果相同。SPR检测的结果:亲和力最强的为AL(VV)I37-NTQ,其次是AL (VV) 137-NDD,最低的为AL (VV) I37-KNQ,亲和力均高于AL(VV)。5.八种蛋白AL、AL(VV)、ALI37-KTS、ALI37-TNQ、AL(VV)I37-KNQ、 AL(VV)I37-NDD和AL(VV)I37-NTQ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后获得HRP-AL、 HRP-AL(VV)、HRP-ALI37-KTS、HRP-ALI37-TNQ、HRP-ALI37-NNN、HRP-AL(VV)I37-KNQ、 HRP-AL(VV)I37-NDD和HRP-AL(VV)I37-NTQ。用ELISA方法比较其与人IgM和IgG的结合活性,结果显示HRP-ALI37-KTS、HRP-ALI37-TNQ、HRP-ALI37-NNN的结合能力均高于HRP-AL, HRP-AL(VV)I37-KNQ和HRP-AL(VV)I37-NTQ与人IgM和IgG的结合活性明显高于]HRP-AL(VV)。进而,我们用这8种酶标二抗对40份抗-HIV阳性临床血清标本和40份正常献血员血清标本进行抗-HIV ELISA检测显示:8种酶标二抗对40份抗-HCV阴性正常献血员血清标本的检出效果相当;在3种AL插入突变体中,仅HRP-ALI37-NNN对40份抗-HIV阳性临床血清标本的检出效果明显好于HRP-A L,显示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在3种AL(VV)插入突变体中,HRP-AL(VV)I37-KNQ和HRP-AL(VV)I37-ΠQ对40份抗-HIV阳性临床血清标本的检出效果明显好于HRP-AL(VV),显示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本研究成功进行了对NEIBM AL分子的体外分子进化改造,获得了与人IgM和IgG结合活性明显提高的AL、AL(VV) 6种插入突变体分子,ALI37-KTS、ALI37-TNQ、 ALI37-NNN、AL(VV)I37-KNQ、AL(VV)I37-NDD和AL(VV)I37-NTQ。其中,HRP-AL137-NNN、 HRP-AL(VV)I37-KNQ和HRP-AL(VV)I37-NTQ能明显提高抗-]HIV ELISA的检测效果,显示出明确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应用分子进化手段改进蛋白分子功能的成功范例。(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何婷,丁莹莹,潘卫[4](2014)在《细菌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特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Immunoglobulin(Ig)-binding protein,IBP]是多种病原体产生的以非抗原形式与免疫球蛋白结合的蛋白,在病原体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蛋白各自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及结合特性,赋予其抗体纯化、抗体检测和抗体吸附的应用潜能,已广泛应用于科研、病原体感染抗体特异诊断、抗体药物纯化及临床免疫吸附治疗。应用重组技术所构建的融合IBP较好地保留了母体分子的结合特性,并很好地弥补了各自对不同IgG结合的不足,显着提升了在抗体纯化和免疫沉淀方面的应用优势。应用分子进化技术所获得的由不同IBP单结合结构域组合而成的新型进化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novel evolved immunoglobulin-binding molecule,NEIBM),具有母体IBP所没有的新的Ig结合模式,其中对Ig Fabκ轻链和VH3重链的双位点协同结合大大提高了与IgM的结合能力,并显示出在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优势。本文对主要的天然IBP、重组IBP和NEIBM的结构特征、结合特性及其应用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吴莉莉,祁培培,章萍萍,王锦红,张婧[5](2013)在《人和羊IgG对噬菌体展示细菌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单结构域随机组合文库的体外进化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人和羊不同物种IgG来诱导噬菌体展示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单结构域随机组合文库进行体外分子进化筛选,判断不同的Fc段构像是否具有特异的结合优势,同时探索其优势结合序列的组合特点。方法通过PCR获得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pA)的A、B、D、E和链球菌(C和G群)蛋白G(SpG)的B2、B3各单结构域片段,构建由该6个片段随机组合的噬菌体展示文库。再分别使用人和羊IgG对文库进行体外亲和筛选,以期能够获得具有特异优势结合能力的组合分子,并在Phage ELISA的水平上进一步验证筛选结果。结果成功构建了符合进行体外进化筛选要求的噬菌体展示单结合结构域随机组合文库后,经过6轮人IgG诱导筛选,文库的展示片段大小统一为3个结构域组合分子,E-B-B3;经过6轮羊IgG诱导筛选,文库的展示片段大小也统一为4个结构域组合分子,D-A-B3-B3。Phage ELISA进一步验证最终组合序列的对人和羊IgG的结合能力。结论首次得到两种天然SpA、SpG分子中不存在的,且分别特异地与人和羊IgG具有强结合作用的新型组合分子E-B-B3、D-A-B3-B3,在人和羊IgG的纯化和检测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吴莉莉[6](2013)在《人和羊IgG诱导细菌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单结构域随机组合噬菌体文库不同的体外进化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和链球菌蛋白G(streptococcal protein G,SpG)是细菌产生的特异结合宿主抗体的细菌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immunoglobulin (Ig)-binding proteins, IBPs)的代表分子。SpA和SpG均包含由多个的序列高度同源的结合结构域重复组成的抗体结合区,各单结构域都具有完全的结合IgG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两个由SpA和SpG各单结构域随机组成的噬菌体展示文库,通过人和羊IgG对这两个文库进行亲和筛选,以期能够获得对人和羊IgG具有特异优势结合能力的组合分子。使用PCR扩增法制备SPA(A、B、C、E)、SPG(B2、B3)以及SPA(A、B、、D、E)、SPG(B2、B3)各结构域核苷酸片段,在片段两端通过引物引入XbaⅠ酶切位点和保护碱基,同时在3’端引入3个氨基酸大小的随机连接肽核苷酸序列,经XbaⅠ酶消化各结构域核苷酸片段,在LH连接酶作用下随机相互连接并克隆于噬菌粒载体pCANTAB5S,并转化TG1细胞,经M13K07辅助噬菌体拯救,得到Ig结合分子单结构域随机组合噬菌体展示文库。用人和羊IgG同时对两个文库进行亲和筛选,每一轮筛选后均随机挑选单克隆进行PCR鉴定,检测片段插入的大小分布情况,以评价筛选有效性;同时对筛选后文库中的单克隆进行序列测定,获得展示序列终单结构域的排列组合情况。筛选结果统一后,制备最终得到的各特异优势组合分子的单克隆噬菌体,通过噬菌体ELISA的方法来比较其与人和羊IgG的结合特性。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噬菌体展示SpA (A、B、C、E)、 SpG B2、B3)(库C)以及SpA(A、B、D、E)、SpG(B2、B3)(库D)共六个单结合结构域随机组合文库。其中单结构域随机组合文库库C的库容为8.5×10~6,噬菌体库滴度为1.82×1012TU/Ml,PCR鉴定阳性片段插入率为78%(其中1个domain的组合占50%;2个domain的组合占16.7%;3个及3个以上domain的组合占8%);库D的库容为8.1×10~6,噬菌体库滴度为1.69×10~(12)TU/Ml,PCR鉴定阳性片段插入率为72%(1个domain的组合占40%;2个domain的组合占19.4%;3个及3个以上domain组合,占9.5%)。测序结果显示,各单结构域组合情况、正反向插入情况、连接肽均呈现随机分布,所建文库符合进行体外进化筛选要求。筛选最均获得了SpA天然分子中不存在的单结构域排列组合分子,库C经过人IgG诱导四轮筛选后,片段大小统一为2个domain,测序分析后组合为A-C,库C经过羊IgG诱导六轮筛选后,片段大小统一为2个domain,测序分析后组合为A-B3。库D经过人IgG诱导六轮筛选后,片段大小统一为3个domain,测序分析后组合为E-B-B3,库D经过羊IgG诱导六轮筛选后,片段大小统一为4个domain,测序分析后组合为D-A-B3-B3。噬菌体ELISA进一步证实库C得到的组合分子A-C对人IgG的结合能力高于组合分子A-B3,而组合分子A-C对羊IgG的结合能力低于于组合分子A-B3,与筛选结果完全吻合;然而,与库C筛选结果不同的是,库D得到的组合分子D-A-B3-B3对人和羊IgG的结合能力都高于组合分子E-B-B3,未显示出抗体结合的特异性。本研究成功使用人和羊IgG诱导细菌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单结构域随机组合噬菌体文库完成体外进化筛选,分别获得到了与人和羊IgG具有不同结合优势的新型组合分子A-C、A-B3、E-B-B3、D-A-B3-B3,其中只有库C得到的新型组合分子分别与人和羊IgG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本研究还可为细菌IBP结构功能以及IgG的Fc段结合分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并为IgG的纯化、制备、检测提供了新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3-04-01)

秦宗华,陈婷,李任强[7](2012)在《强阴离子交换色谱结合分子排阻色谱纯化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的等电点分别约为7.8和4.8,根据它们等电点的较大差别,利用Q Sepha-roseTM-XL强阴离子交换色谱结合分子排阻色谱同时分离纯化这2种蛋白。以0.02mol/L pH 8.0的Tris-HCl缓冲液平衡离子交换色谱柱并将已稀释10倍的高免疫的兔血清上样,采用pH分段洗脱。在pH 6.0时以0.3mL/min低流速洗脱得到高纯度的免疫球蛋白,继续在pH 4.0时洗脱,再辅以Sephadex G-75分子排阻色谱可获得纯度大于95%的白蛋白。对纯化后的蛋白进行活性检测,证明所纯化的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都保持正常的生物活性。蛋白质含量测定说明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回收率达到95%以上,而白蛋白的纯化回收率大于90%。该法简便快速,可同时从动物血清中纯化出保持生物活性的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纯化效率高。(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2年08期)

唐萍,潘卫,曹洁,廖文婷,陈秋莉[8](2009)在《用兔IgG筛选噬菌体展示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组合文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噬菌体展示免疫球蛋白(Ig)结合分子组合文库,进化筛选获得与兔IgG结合的代表性序列,测定其与兔IgG及人IgG结合活性的差异,以判断筛选获得的代表性序列对不同种属Ig的结合是否存在倾向性的差别。方法应用包含Ig效应子结合蛋白Protein A的D结构域(PA-D)、A结构域(PA-A),Protein G的B2结构域(PG-B2)及protein L的B3结构域(PL-B3)的单结构域随机组合文库,以兔IgG对该组合文库进行进化筛选,序列比较分析筛选获得的代表性序列与人IgG进化筛选文库所得代表性序列的异同性;用ELISA和竞争抑制试验分别测定阳性噬菌体克隆与兔IgG及人IgG的结合活性。结果以兔IgG经4轮分子进化筛选,获得在天然细菌蛋白中不存在的新的结构形式PA-A—PA-A,该结果与人IgG进化筛选所得代表性序列PA-A—PG有显着差异;兔IgG筛选序列PA-A—PA-A和人IgG筛选序列PA-A—PG分别显示出与兔Ig和人Ig结合力更强的特性。结论该研究首次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研究不同种属抗体效应子构象的不同,证实兔IgG和人IgG两者效应子构象之间确实存在差异。这一结论有助于阐明抗体效应子构象在不同种属之间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蒋少华,徐容,何俊,陈璐,卢海妹[9](2007)在《进化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LD5的原核表达、纯化及结合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新型进化免疫球蛋白(Ig)结合分子LD5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并鉴定其结合活性。方法将LD5基因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大肠杆菌后,IPTG诱导表达。以8mol/L尿素裂解菌体后,上清经Ni2+-NTA柱纯化,并对纯化蛋白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以ELISA和Dot blot对LD5蛋白结合IgG、IgM活性进行鉴定。结果LD5分子在大肠杆菌中获得成功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9000。Western blot表明纯化的LD5蛋白能特异结合IgG。ELISA结果显示,LD5在结合IgM上较SpA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LD5分子在大肠杆菌中已成功表达,纯化的LD5蛋白保留了天然Ig结合分子的结合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蒋少华[10](2007)在《进化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结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Ig-binding proteins,IBP)是一类表达于细菌表面的能与宿主免疫球蛋白特定部位结合的蛋白,能调节宿主对细菌的免疫反应,是细菌重要致病因子之一。研究最多的IBP主要有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链球菌(C和G群)蛋白G(Streptococcal protein G,SpG)和部分大消化链球菌表面的蛋白L(Peptostreptococcus magnus protein L,PpL)。这叁种IBP分子的胞外部分均含由若干重复的序列高度同源的Ig结合结构域。在Ig结合特性上,这叁种分子均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因此,通过对这叁种分子进行重组,获得具有新的结合活性的重组IBP分子,已成为IBP研究的方向之一。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将SpA和PpL的单个Ig结合结构域DNA片段随机拼接,再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将这些拼接后的分子表达于噬菌体表面,构建了SpA和PpL的单结构域随机组合分子噬菌体展示文库。以人Ig(包括IgG、IgA、IgM及IgE)为诱饵对文库进行亲和筛选,得到了一类筛选后文库中的优势克隆,即由PpL的B3结构域与SpA的D、A、B、C结构域(主要为D)间隔排列组成的新型进化IBP形式(MDPL-MDPA)n。由于VH3重链和κ轻链在IgG、IgA、IgM及IgE上均有分布,因此,我们推断,B3结构域和D结构域的间隔排列使该类分子具有对Ig的VH3重链和κ轻链的双位点结合,从而使亲和力明显提高而成为优势克隆。为验证我们提出的这一推断,本课题以LD3和LD5作为(MDPL-MDPA)n结构形式的代表分子,对LD3/5分子对各类Ig和Ig片断及scFv进行结合和竞争实验,同时比较LD3/5与SpA和PpL的差异,并应用SPR技术对LD3/5结合各类Ig的动力学和亲和性进行研究,证实了进化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LD3/5具有对V_H3和V_κ的双位点协同结合特性。一、(MDPL-MDPA)n分子的结合特性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本课题以LD3和LD5作为(MDPL-MDPA)n的代表性分子,首先对LD3/5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SpA和4L(由四个PpL的B3结构域组成)作为LD3/5的来源蛋白,用作结合特性的对照和竞争实验时的竞争物。人IgG以木瓜蛋白酶切获得Fab、Fc,对Fab、Fc及IgG、IgM、IgA及LD5蛋白进行生物素标记。叁种scFv的表达质粒由荷兰Sanquil实验室Dr. Jan Voorberg提供,将质粒转化TG1进行诱导表达。以相同量的LD3、LD5、4L、SpA包板,用生物素标记的IgG、IgM、IgA及Fab、Fc分别进行结合ELISA。结果表明,对IgG的结合性,SpA>LD5≈LD3>4L;对Fc的结合性,SpA>LD5>LD3,4L不结合;而对IgM、IgA和Fab的结合性则呈现一致的趋势,即LD5>LD3>4L>SpA。由于IgM、IgA和Fab抗体结构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V_H3重链和κ轻链,而均没有可以与IBP分子结合的Fc段,因此可以看出,LD3/5相对于SpA和4L的结合优势表现在与含有VH3和Vκ位点的Fab的结合上,而对IgG-Fc的亲和性并无增高。这一结果支持我们的推断即LD3/5具有对Ig的VH3和Vκ的双位点结合特性,但由于以上的IgM、IgA和Fab均为血清多克隆组成,含有多种VH基因和轻链型别的组合,因此这一结果不能成为VH3和Vκ的双位点结合的直接证据。通过Western Blot和Dot Blot的方法对ELISA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在Western Blot中,以相同量的LD3、LD5、4L、SpA进行SDS-PAGE,转膜后与生物素标记的各种Ig结合,发现对LD3、LD5、4L、SpA对IgG、Fab、Fc的结合强弱关系与ELISA一致,而在对IgM、IgA的结合上,LD3/5的结合优势不明显,可能由于SDS-PAGE电泳过程和膜固相化改变了蛋白的构象,使LD3/5的结合特性受影响。在Dot Blot实验中,以相同量的LD3、LD5、4L、SpA及BSA点膜,与生物素标记的各种Ig结合。结果与Western Blot相似。基因工程scFv抗体具有单一的VH基因和轻链型别的组合,我们获得了叁种scFv抗体,KM36 (VH3-Vλ3)、KM38 (VH3-VκⅠ)和KM41 (VH1-VκⅢ),用这叁种scFv抗体包板,与生物素标记的LD5结合,结果显示LD5对这叁种scFv的亲和性KM38>KM41>KM36。用这叁种scFv抗体以生物素标记的LD5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得到与ELISA同样的结果。该结果为LD3/5分子对VH3和Vκ双位点结合特性提供了直接证据。我们应用SPR技术对LD3、LD5、4L、SpA与Ig结合的动力学和亲和力进行了定量分析,测定了LD3/5及4L、SpA对各种Ig分子的结合率常数ka,解离率常数kd及平衡解离常数KD,本实验在复旦大学遗传所使用Biacore3000仪器进行。以IgG、IgM、IgA分别标记芯片,与LD3、LD5、4L、SpA分别结合,BIAevaluation 3.0软件分析结果,从得到的K_D看出,LD3/5对IgM和IgA的亲和性较4L高出1到8倍,较SpA则优势更明显。且对IgM比对IgA的结合优势更为明显,与ELISA结果一致。该结果对LD3/5的结合特性分析提供了定量的支持。二、LD3/5、4L、SpA结合各类Ig分子的竞争抑制实验结合实验的结果说明LD3/5分子与4L和SpA相比,具有对Ig-Fab的高亲和性。而这种现象可有两种解释,一是LD3/5对V_H3和V_κ两个位点结合的单纯相加效应,这种效应的结合应该能被4L和SpA的联合所有效的抑制;另一种解释,即本课题所提出的科学推断,LD3/5分子具有对V_H3和V_κ的双位点结合协同增强机制,从而使LD3/5对Ig-Fab的亲和性明显提高,而4L和SpA联合不能有效的抑制这种协同作用。因此,进行竞争性结合实验,是本课题验证LD3/5对VH3和Vκ双位点结合的关键所在。竞争抑制实验以两种方案进行,分别是以IBP分子包板和以Ig分子包板。在第一种方案中,以生物素标记的Ig和各种抑制蛋白(4L、LD3、LD5、SpA、4L+SpA)先作用,再移入4L、LD3、LD5、SpA包被条排孔反应;另一种方案则用Ig分子包板,同时加入生物素标记的LD5和各种抑制蛋白反应。这两种竞争实验的结果均表明,LD3/5能有效的抑制4L对IgM、IgA、IgG-Fab的结合和SpA对IgG和Fc的结合,LD3/5能100%的抑制自身对IgM、IgA、IgG-Fab的结合,而更为重要的是,4L和4L+SpA在与LD3/5相同的浓度下只能抑制50%-60%的LD3/5对IgM、IgA、IgG-Fab的结合,且继续升高4L和4L+SpA的浓度,抑制百分比无明显变化。这一结果有力的说明了LD3/5对IgM、IgA、IgG-Fab的V_H3和V_κ的双位点结合协同作用。在LD5结合scFv的竞争抑制实验中,虽然LD5对KM38的亲和性较KM36和KM41高,但LD5对KM38的结合却能有效地被4L及4L+SpA抑制。我们认为,由于基因工程scFv的VH和V_L区是以连接肽相连,其V_H-V_L异二聚体的构象与天然Ig不同,使LD3/5对VH3和V_κ的双位点结合不能有效实现。这也说明了双位点结合对抗体构象的严格要求。结论:本课题应用ELISA、Western Blot、Dot Blot和SPR等方法证实了新型进化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LD3/5具有对IgG-Fab、IgM和IgA明显提高的亲和性,并且首次证实了由PpL的B3结构域和SpA的D结构域间隔重组的LD3/5分子具有对V_H3和V_κ的双位点协同结合特性。这类分子在免疫抗体检测方面具有应用前景,将提高对IgM、IgA的检测敏感性,有助于HIV、HCV等重大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缩短检测“窗口期”及有效地防止输血后丙肝的发生。该研究也为体外分子进化技术改造天然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获得新的结合功能提供一成功范例。(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7-05-01)

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血吸虫病是对人类健康威胁仅次于疟疾的全球第二大寄生虫病,其流行于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至少2.49亿人和大量牲畜被感染,受威胁人口逾7亿(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2月)。在六种可以感染人的血吸虫中,只有日本血吸虫在我国流行,但它却是所有血吸虫中生物学特性最复杂、危害最严重、防治难度最大的一种,也是唯一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唯一特效药,但无法防止反复感染的弊端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一直提醒着人们单一药物无法从根本上控制疫情,而且至今为止尚无可成功防治血吸虫病的疫苗问世。多年来针对血吸虫体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接触的结构而设计的疫苗研究均以失败而告终。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直接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接触,但它们的已知最长寄生年限却长达46年之久,说明其具有一整套成功逃避宿主免疫识别的策略。包括抗原变异、表膜伪装等在内的寄生虫的免疫逃避假说在多年前即被研究者们所提出,但具体机制直至今日仍尚不清楚。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发现,sjc23这一曾被寄予厚望的疫苗候选抗原与副肌球蛋白一样可结合人非特异性IgG的Fc片段,实际是一个主动参与免疫调节的免疫逃避相关分子,其本身不适宜作为疫苗抗原。因此,日本血吸虫还有哪些蛋白质利用类似的机制参与免疫逃避一直是本课题组关注的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证明日本血吸虫虫体表面具有吸附宿主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能力。其次分别采用固定化人源IgG、IgM和IgE为诱饵蛋白获取了成虫蛋白质中与人免疫球蛋白相结合的组分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对蛋白质成分进行了鉴定。获得了由437个蛋白质组成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质组,其中与人IgG结合的蛋白有243个,与人IgM结合的蛋白有210个,与人IgE结合的蛋白有134个,且与IgG和IgM结合的蛋白质组中过半蛋白都具有双重结合能力。我们对所得到的蛋白质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本体(GO)分析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蛋白质与虫体表膜相关。序列分析发现了免疫球蛋白结构域、EF-hand结构域等具有代表性的序列特征。我们挑选出十个各具代表性的蛋白质并对它们与五种人免疫球蛋白和两种家畜IgG的结合性能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都结合人IgG的Fc片段,而非Fab片段。从而逃避虫体被特异性抗体的识别及ADCC作用。此外,本研究发现C1q结合蛋白(C1qBP)具有比结合人C1q更强的IgG结合能力,而且人IgG可显着抑制人C1q与C1qBP的结合,抑制补体的激活和吞噬作用,从而帮助虫体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进而有利于其实现免疫逃避的生理功能。本课题首次使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宿主-虫体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所获得的日本血吸虫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质组数据,对于深入揭示日本血吸虫的免疫逃避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也对合理设计基于血吸虫表膜相关抗原的疫苗起到积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褚萨萨,朱进,汪茂荣.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9:调节中性粒细胞凋亡的一种新型分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7

[2].陈启军,武闯,姜宁.日本血吸虫结合宿主免疫球蛋白的分子机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3].冯娇娇.新型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AL插入突变体的体外分子进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

[4].何婷,丁莹莹,潘卫.细菌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特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4

[5].吴莉莉,祁培培,章萍萍,王锦红,张婧.人和羊IgG对噬菌体展示细菌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单结构域随机组合文库的体外进化筛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

[6].吴莉莉.人和羊IgG诱导细菌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单结构域随机组合噬菌体文库不同的体外进化结果[D].安徽医科大学.2013

[7].秦宗华,陈婷,李任强.强阴离子交换色谱结合分子排阻色谱纯化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J].色谱.2012

[8].唐萍,潘卫,曹洁,廖文婷,陈秋莉.用兔IgG筛选噬菌体展示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组合文库[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9

[9].蒋少华,徐容,何俊,陈璐,卢海妹.进化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LD5的原核表达、纯化及结合活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7

[10].蒋少华.进化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结合特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

标签:;  ;  ;  ;  

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论文-褚萨萨,朱进,汪茂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