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义对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知语义构建,概念化过程,百科全书式的语义观,翻译的本质
语义对等论文文献综述
袁琳利[1](2019)在《认知语义构建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对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源语和译入语转化过程中,信息准确性和对等性是语言翻译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尤金·奈达是美国着名翻译家及语言学家,他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探索并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等翻译观。受奈达理论的影响,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对等进行了研究。但是奈达及后来学者的翻译研究因为受到“容器”隐喻的影响,主要强调的还是源语和译入语之间表面上形式、内容及风格等方面的对等;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读者和译入语读者知识结构方面很少或几乎没有关注。本文从认知语义构建的角度对翻译对等进行了探讨。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构建贯穿了人们思维的整个过程;语言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脱离了语境的语言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是作为一种提白或是触发点去触发人大脑中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因而翻译对于译入语读者而言,也只是作为一种提白或触发点需要通过触发他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去构建跟源语言相同或相类似的意义。本研究从认知语义构建的视角出发,尝试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认知语义构建视角下翻译的本质是什么?2)认知语义构建视角下翻译对等的标准是什么?本研究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化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而不是单词、短语或句子的字面意义。在翻译对等标准方面,本研究认为,翻译对等从本质上来说是译入语对其读者所触发的知识结构,大致等同于源语言对其读者所触发的知识结构。对于人类有着共同认知体验的翻译,只要直译或直接提白能触发读者相应的知识结构,就可以实现翻译对等。然而,不同文化的人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体验。对于这些类型的翻译,直接的翻译或提白不足以实现翻译对等,因为他们的大脑中没有类似的知识结构。因此,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帮助译入语读者构建与源读者相似的新的认知结构。(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6)
卢海川[2](2018)在《基于对等网络的地理语义数据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义技术能够更智能、更精确地检索信息,辅助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决策,因而已经被引入至地理信息处理并形成了面向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数据的地理查询语言GeoSPARQL。然而,基于地理语义信息处理的应用平台多采用中心化的存储和检索服务,使得这些平台存在单节点失效、扩展性差等缺陷。尽管已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法,试图利用对等网络技术解决语义数据的分布式处理,以提升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和扩展性,但这些方法并没有考虑地理语义数据自身的特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地理语义数据的特征对其在对等网络上进行存储,从而提高语义数据的的检索效率。针对在对等网络环境下地理语义数据处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种对等网络的地理语义数据的存储方案。为了解决语义数据检索低效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地理对象相关的所有叁元组集合作为整体存储在网络节点中的存储方案,设计并实现了根据地理对象的物理位置在对等网络中存储相关叁元组的方法。同时,在分布式语义存储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地理语义数据的查询机制。依据地理语义查询的类型,该机制能够对单对象地理信息、多对象拓扑关系等进行查询。本文设计了多组实验进行验证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提出基于Chord和基于CAN(Content Addressable Network)的地理语义处理方案适用于大规模网络。此外,针对基于CAN的地理语义处理方案中数据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一种优化方案,实验表明该方案可以有效地均衡节点负载。针对单对象地理信息查询和多对象拓扑关系确定,基于Chord的地理语义数据处理方案有较高的查询效率;通过将真实地理信息映射到二维空间,基于CAN的方案在存储地理数据时保留地理对象的位置特征,从而使得该方案不仅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而且对拓扑关系查询的效率优于其它方案。(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8-07-26)
刘艺[3](2018)在《从索绪尔的符号价值理论看英汉翻译中语义关系对等》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个符号系统。该系统由承载人类思想的基本符号——词语构成。词语在交际中所表现的独特语义特征,即对事物的解释效力是语言价值之所在。一个词具有一个以上的语义特征,特定的语言关系激发活跃的义素。活跃义素是决定信息完整性的基本要素。就语篇翻译而言,语义连贯是人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语义是否连贯涉及到语篇的翻译质量。本文以索绪尔符号价值理论中的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为切入点,分析英语语篇中词汇衔接模式的语义识别和衔接功能,探讨英语词汇衔接与语义连贯效果在汉译文本中再现的必要性。本文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汉译文本对比分析的方式,除了关注词汇衔接模式下原文的语义识别过程外,还强调译者应以汉语表达为前提在译文中重构原文的词汇衔接模式和语义连贯效果。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是语篇各信息单位之间的词汇衔接模式,词汇衔接的基础是语义关系网。语义网使词汇衔接具有交际价值,是语义和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基于语义连贯的词汇衔接模式在再现语篇连贯性、语篇意图,体现修辞效果,选词达义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功能,进而保证英汉语文本的语义关系对等,最大程度实现翻译等值,提高译文质量。(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7)
李方圆[4](2017)在《基于语义对等映射的事件短语学习》一文中研究指出事件抽取是信息抽取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事件表示的多样性导致事件抽取一直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任务。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地域范围内,由一到多个参与者参与,发生的一个或一组动作变化的集合,事件短语则是表示事件的载体。主流的事件抽取方法主要分两类,一是基于监督机器学习的方法,依赖大量人工标注数据,人力成本高且可移植性差;二是基于半监督学习的自举方法,抽取效果高度依赖于初始种子的质量和对迭代过程的条件约束。本文研究致力于缓解第二类方法中的条件约束,利用Huang和Riloff~([1])自举方法获得的事件短语作为初始种子,结合单语和双语跨语言的线索,针对如何利用语义对等映射的思想学习事件短语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叁个方面:(1)基于词嵌入相似语义映射的事件短语学习首先,利用分布语义表示将语义相似的单词进行聚类。其次,采用相似语义的单词映射原事件短语中的部分单词重组成新短语。最后,利用大规模英文语料对新短语进行语言学检验,过滤掉不符合语言学习惯的短语。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有效地学习出全新的事件短语,提升了事件识别任务的效果。(2)基于paraphrase双语语义映射的事件短语学习首先,通过机器翻译技术实现单词和短语在双语之间的翻译映射,获得候选paraphrase。其次,结合n-gram模型和语言学特征标注语料对候选paraphrase进行评分。最后利用paraphrase进行语义对等映射扩展事件短语。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实现了事件短语的语义扩展和一定程度上的短语结构扩展,具有较好的性能。(3)基于双语语义结构映射的事件短语学习受到前面工作的启发,我们采用双语之间的结构差异作为线索,探索利用跨语言信息实现事件短语的学习和短语结构的泛化。首先,利用机器翻译技术获取中英平行语料的词对齐信息。其次,结合依存句法分析抽取出事件短语的结构信息。然后,利用短语的结构信息和词对齐实现事件短语在双语上的语义结构映射。最后,将双语语义结构映射方法拓展成自动迭代的学习系统,不断地抽取新的事件短语。实验结果证明,双语语义结构映射方法不仅抽取了新的事件,还泛化了事件短语结构,克服了必须依赖严格句法约束才能抽取事件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杨江[5](2016)在《语义交际翻译视角下英汉习语翻译意义对等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发重要。英汉语系不同,文化各异。习语是语言精华和文化结晶,致使习语意义更加复杂,增加翻译困难。比较研究英汉习语翻译的意义对等,分析探讨同一语境同一习语译者考虑的翻译目的、读者特点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产生不同的译文,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复杂的翻译心理过程,提高翻译实践水平。(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10期)
刘艺[6](2016)在《从语言符号价值的角度谈英汉翻译中语义关系对等》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符号价值理论是索绪尔在语言学上的重要理论贡献,许多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启发。此外,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人们在翻译方面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性指导。本文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价值理论出发,探讨英汉翻译中源语到译入语语义关系对等问题,促进语篇连贯,使译文翻译更上一层楼。(本文来源于《读天下》期刊2016年18期)
张晓君[7](2016)在《论语篇翻译对等中的语义对等》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种转化过程,是一种语言活动。翻译对等一直是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问题,语言是翻译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在语言对等下又细分为语义对等(包括词汇和整个文档)、语法对等以及语用对等。本文主要讨论了语义对等和在原语与目的语中无法实现的概念对等翻译的情况,以及语境对语义选择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应林忠[8](2015)在《《红楼梦》翻译中语义和文体信息的对等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和Larson各自提出了翻译中的信息传递模式,Nida模式只重视表层结构研究,而Larson模式只重视深层结构研究,如何结合两者优点实现源语和译语在语义和文体信息上的对等传递值得探讨。译者作为语义和文体信息传递者,翻译中经常面临两种策略选择:归化和异化。通过从语言和文化层面对中国古典名着《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论证异化与归化看似互相矛盾,实则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异化和归化各具特点,在实现语义和文体信息对等传递中都有其存在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陈龙华[9](2015)在《文化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禄”语义及翻译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吉祥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根植于本土的民俗观念。古往今来,“吉祥”的内涵随历史延续而发展,其文化功能涉及祈福纳吉,伦理教化和驱邪禳灾诸方面。“福、禄、寿、喜、财”是吉祥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彼此关联而又各具特色的吉瑞主题。其中,禄文化是从中分化出来的主题,有“追求功利和社会地位”的含义。历史上,在中国社会中,官越大,薪俸越多,社会地位也就越高。目前国内有关“禄”的研究多是停留在文化、艺术、民俗等层面,而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其语义分析和翻译效果的研究尚未出现。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文化负载词,‘禄’字本身的含义以及其蕴含的文化含义,象征含义都是什么;这些含义在现有的英文翻译中是否被准确地传达了出去;翻译的意义又是否能够被目标语言使用者所接受;接受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是本篇论文所要探索和研究的。根据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并不是一个纯语言行为,而是深深根植于源语和目的语所处的文化之中。她认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原语与译入语文化功能对等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基于这一理论,本项研究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作为研究对象,把汉语‘禄’字的外延意义,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设为变量,通过字典研究、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考察汉字“禄”的语义及其现存翻译的效果及可接受性程度。本项研究内容具体涉及四个方面:(1)汉语‘禄’的外延意义的接受程度调查;(2)汉语‘禄’的文化概念的接受程度;(3)汉语‘禄’象征意义与英语的对等性;(4)常见的‘禄’字成语和祝福语翻译的可接受性。通过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汉语‘禄’的外延意义可以概括为:同‘福’;俸禄;官位;给予俸禄。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包含以下八个方面:幸福、好运气;考试中取得好的名次;显赫的官位,殷实的财富;稳定生活的一种保障;很高的社会地位;权威;在学业或职业生涯上取得成功的标志;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2)汉语‘禄’的四个外延意义中,‘俸禄’和‘给予俸禄’与英语中的“official salary”贴合度最高,而‘福气’和‘官位’两个含义则超出了“official salary”的词义;(3)受科举制这一中国特殊的文化现象影响,汉语‘禄’的文化语义中‘幸福,好运’和‘考试中取得好名次’与英语差异显着;(4)汉语‘禄’字的象征意义的文化个异性显着;(5)现存的有关汉语‘禄’字的成语英语翻译的可接受程度不理想。当前研究认为,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功能差异,所以翻译所致的外国读者对汉语‘禄’文化功能认识的偏差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认识到汉语‘禄’字的外延意义、文化意义、象征意义上与英语“officialsalary”的差异,无论是对译入语读者还是翻译者都具有实际意义。本项研究希望通过考察汉语‘禄’和英语official salary在词层语义的差异和翻译问题,为以后此类文化负载词的字典编纂和翻译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做出些许贡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4-01)
冯家佳[10](2014)在《“交际口译”、“语义口译”或“对等口译”?——谈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历来是口译界的难题,在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一直缺少科学、规范的参考。文章以我国国家领导人在招待会上的讲话及其译语为例,结合口译现场性、及时性和时限性的特点,探讨将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应用于汉语文化负载词口译的可行性,认为适当地运用"交际口译"、"语义口译"或"对等口译"(交际口译与语义口译的结合)方法能帮助译员更好地完成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4年22期)
语义对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义技术能够更智能、更精确地检索信息,辅助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决策,因而已经被引入至地理信息处理并形成了面向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数据的地理查询语言GeoSPARQL。然而,基于地理语义信息处理的应用平台多采用中心化的存储和检索服务,使得这些平台存在单节点失效、扩展性差等缺陷。尽管已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法,试图利用对等网络技术解决语义数据的分布式处理,以提升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和扩展性,但这些方法并没有考虑地理语义数据自身的特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地理语义数据的特征对其在对等网络上进行存储,从而提高语义数据的的检索效率。针对在对等网络环境下地理语义数据处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种对等网络的地理语义数据的存储方案。为了解决语义数据检索低效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地理对象相关的所有叁元组集合作为整体存储在网络节点中的存储方案,设计并实现了根据地理对象的物理位置在对等网络中存储相关叁元组的方法。同时,在分布式语义存储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地理语义数据的查询机制。依据地理语义查询的类型,该机制能够对单对象地理信息、多对象拓扑关系等进行查询。本文设计了多组实验进行验证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提出基于Chord和基于CAN(Content Addressable Network)的地理语义处理方案适用于大规模网络。此外,针对基于CAN的地理语义处理方案中数据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一种优化方案,实验表明该方案可以有效地均衡节点负载。针对单对象地理信息查询和多对象拓扑关系确定,基于Chord的地理语义数据处理方案有较高的查询效率;通过将真实地理信息映射到二维空间,基于CAN的方案在存储地理数据时保留地理对象的位置特征,从而使得该方案不仅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而且对拓扑关系查询的效率优于其它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义对等论文参考文献
[1].袁琳利.认知语义构建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对等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卢海川.基于对等网络的地理语义数据处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
[3].刘艺.从索绪尔的符号价值理论看英汉翻译中语义关系对等[D].青岛大学.2018
[4].李方圆.基于语义对等映射的事件短语学习[D].苏州大学.2017
[5].杨江.语义交际翻译视角下英汉习语翻译意义对等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
[6].刘艺.从语言符号价值的角度谈英汉翻译中语义关系对等[J].读天下.2016
[7].张晓君.论语篇翻译对等中的语义对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8].应林忠.《红楼梦》翻译中语义和文体信息的对等传递[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陈龙华.文化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禄”语义及翻译效果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0].冯家佳.“交际口译”、“语义口译”或“对等口译”?——谈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J].海外英语.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