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一个多民族共生、多元文化交融的自然-人文系统,如何形成民族道德价值观?其道德价值观如何传承?这种道德价值观的传承在学校德育之外是否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了终身影响?它与学校德育有何不同?民族道德价值观又是如何反作用于整个社会的自然-人文系统的?是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丙中洛便是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笔者通过对丙中洛的深入考察,力求找到民族文化生境与德育的多途径实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丙中洛独特的自然-人文生境对民族道德价值观的传承有何影响,其民族道德价值观又是如何反作用于丙中洛整个社会的。继而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全方位地考察教育与人的发展,试图探寻现代社会除学校道德教育之外存在着的原生态的道德教育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丙中洛乡交通不发达,人口流动少,形成了相对的封闭,这与民族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何关系?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入侵,对丙中洛每个人的生存方式与价值取向都是一种冲击。这时,丙中洛传统道德力量所起到的作用是否会减弱?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还存不存在?其存在有何意义?也是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多次赴该地考察,并根据本研究问题的性质,制作了相关问卷、访谈提纲,运用访谈、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丙中洛的道德价值观是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一部份,因此将其放入到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生境中分析。通过对丙中洛生态—生计、社会—历史、文化—心理三个层面上分析丙中洛民族文化生境。研究中借鉴了关于衡量族际关系的变量体系,并根据丙中落具体情况,用①语言使用;②居住格局;③族际通婚:④各民族经济交往;⑤交友情况;⑥各民族有无械斗及其频率、原因等;⑦宗教情况;⑧族群迁移八个可操作的指标分析丙中洛族际关系,论证了丙中洛族群关系融洽。研究表明:在历史进程中,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丙中洛的天、地、人得到了良好的契合,因而各民族和谐共存,社会稳定和谐,这为民族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了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丙中洛的天地系统、社会关系进而沉积了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丙中洛民族文化生境,继而影响民族道德价值观的生长、发展、传承。2、丙中洛各民族融洽,社区呈现出团结和睦的氛围。人们在这种有着传统美德与良好社会生产、生活环境中形成了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善良、好客,诚实、利他、勤劳、朴实等道德品质,并世代相传,维系着社区多态文化的和谐与稳定。本研究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三个层面研究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的构成。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丙中洛人与自然一脉相承,人们爱护自然、也敬畏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道德价值观。第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居住格局为单位,从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人的关系、行政村内的人际关系;自然村与自然村的关系、自然村内的人际关系;组与组的关系、组内人际关系;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来考察其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价值观。最终用“仁”、“义”、“孝”、“礼”、“信”、“俭”来概括丙中洛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核心。第三,人与群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丙中洛个人违背了社会整体的道德价值观,除了触犯法律,需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的以外,过去由神判、巫师来判决,现在由村主任来调解。通常以下四种方式来调节矛盾与纠纷:①禁忌;②习惯法;③宗教;④社会压力。体现了对社会成员进行的价值整合,使个人愿望在群体目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塑造人的基本道德价值观,规范其行为,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保证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发展。3、丙中洛学校道德教育存在教材统一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师资不足等问题。学校道德教育无法在社会成员的道德造就发面保持其支配的地位。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道德教育体系,其道德价值观的传承借助于民族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宗教教育等各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完成。4、将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的传承与学校德育中的各教育要素作对比,得出学校教育具有目的统一化、教育方式单一化、传统化、教育形式固定化、教育时空的狭小化等特点。而学校外的多种道德教育是源于鲜活的生活的,其途径却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的传承目标是成为一个“社会人”,具有教育者与教育者界限模糊、教育方法丰富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无处不在的、无孔不入等特点。丙中洛道德价值观传承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发展多元文化教育、走出单一的学校道德教育困境有着如下启示:启示一:多元文化下德育需要多途径实现。教育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适应与否。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是完满的、周全的,道德教育不能因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统一化、标准化、单一化,脱离学生生活实践就要走向丙中洛式的乡土教育模式。而是两种不同教育形态之间有机联系的加强,是各种教育形态的扬弃。丙中洛民族道德教育的丰富多样性,将与国家标准化的道德教育构成互补,共同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启示二:道德教育应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生活不但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道德教育的落脚点。一方面是生活赋予了道德教育的意义;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是为了生活。启示三: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的存在或消亡仍是个问题。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职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J]. 人才资源开发 2016(22)
- [2].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构建的路径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24)
- [3].论民族地区社会道德价值观共融[J]. 青海民族研究 2016(02)
- [4].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马基雅维利道德价值观再阐释——兼与柏林对话[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02)
- [5].道德价值观陶养下的家园共育新空间[J]. 好家长 2019(78)
- [6].美在教育中体现的重要性[J].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11)
- [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浅谈道德价值观融入品德课堂的策略[J]. 新课程(中) 2017(02)
- [8].探究现今中学生的人生道德价值观[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2(01)
- [9].加强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策略[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12(06)
- [10].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9(03)
- [11].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对策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1)
- [12].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价值观调查与启示[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03)
- [13].论儒、道、佛三教对中国传统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维系与发展[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14].从道德价值观看日本右翼的精神实质[J].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4(03)
- [15].中西道德价值观差异及根源分析[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16].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建构[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2)
- [17].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价值观的变革[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2)
- [18].“为人民服务”被三股扭曲道德价值观侵袭[J]. 唯实 2011(03)
- [19].论中国特色政治道德价值观[J]. 理论学刊 2010(05)
- [20].防范道德价值观崩溃的风险探析[J]. 消费导刊 2008(17)
- [21].《孟子》的道德价值观及启示[J]. 语文建设 2017(17)
- [22].道德价值观层次构建与实现[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6)
- [23].论高职青年教师的成长引导——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新教师帮带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15(15)
- [24].浅析互联网互动平台对中学生道德价值观确立的影响[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8(10)
- [25].四川大学生性道德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关系的研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01)
- [26].德之不厚,行将不远——论社会道德价值观的重建[J]. 人民论坛 2011(23)
- [27].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构建的路径及其实现[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2)
- [28].古代彝族的道德价值观评述[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1)
- [29].论青年的道德价值观的内容体系构建[J]. 大视野 2008(07)
- [30].加强青少年主流道德价值观教育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