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师生沟通研究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师生沟通研究

论文摘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一切教育的行为和结果最终是在师生的关系中实现并获得的。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主体间性”思想为认识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丰富性、建构性等,提供了一个阐释的理论基点。高校师生沟通是高校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真义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在“主体间性”思想的指导下,师生沟通具有真诚性、平等性与民主性、技巧性、发展性和主动性等特质,同时由“主体性思想”向“主体间性思想”过渡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沟通的平等性、互动性以及发展性等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分析了影响高校师生沟通的“主体间性”因素,如师生在沟通中的地位不平等、学生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失等,提出了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指导下的师生新关系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论文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抛弃了传统教学过程的主客关系认识,以其对教育主体的新理解超越了以往的教育主体观。以往的教育理论都是在主体—客体的框架中解释教育活动的,旧的教育主体观认为教育主体是单子的,它关注的重点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作用,其本质是将师生关系视为一种“我-它”性质的对象化关系,对教育过程中实际存在着的“我-你”性质的主体间关系明显认识不足,因而陷入了困境。“教育主体间性”思想在对旧的教育主体观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实现了师生关系观念的重大超越。按照“主体间性教育”思想,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彼此都是作为独立的、完整的、具体的、现实的人而存在,教育教学应该是在“我-你”主体不能分离、不可或缺的状况中进行的,是一种“人对人”的关系的活动,学生与教师的人格都是独立而完整的。在教育过程中,任一主体被客体化、对象化,都必然导致教育的扭曲、僵化、失败,丧失了教育的本真意义。2、“主体间性”思想把教育教学看作是师生主体间的一种沟通、交流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实践观。教学活动是一种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师生沟通是这一实践活动中“主体间性”的关键生成机制。“主体间性教育”必须把“沟通”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使其从对象性过程变成主体间性过程,真正体现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理解、融合、共进的关系。沟通是人的本性的需要,更是教育的本质需要。交往使教育主体双方都进入了一种属于人的存在方式。在精神的相遇中,双方都需要把对方当作知己,充分地理解对方,也理解自我。教育通过对他人与自我的真正理解,达致对生存意义的本真领悟。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这种关系结成的“主体间性”体现着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使教育关系真正成为人与人的关系,教育真正实现人与人心灵的交融。3、师生沟通弘扬了主体间性教育的中心——师生主体间性:师生沟通的过程体现了师生主体间性的两个基本特征——师生皆为主体和主体间性原则对主体性发挥的规约。师生沟通创设了实施主体间性教育所需要的环境。如今,在我们所倡导的师生主体间沟通中,教师与学生互相承认与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也以主体间性规约双方主体性的发挥,师生关系走向主体间意义。既然教育教学活动所展开的背景——师生关系已走向主体问意义,那么教育教学关系也必然走向主体间意义,这就创造了教育主体间性生存与发展的最佳环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阐述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
  • (二) 国内的研究
  • (三) 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思考
  •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技术路线
  •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 本文可能的创新
  • (二) 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主体间性”的理论分析
  • 一、个人主体性的“黄昏”与“主体间性”的出现
  • (一) 个人主体性的“黄昏”
  • (二) 主体间性思想的出现
  • 二、“主体间性”的理论内涵
  • (一) “主体间性”概念解释与理解
  • (二) “主体间性”的合理内核
  • (三)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联系
  • 三、“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化”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意义
  • (一) 转变教育价值取向
  • (二) 转变教育实践观
  • (三) 改造教育方法
  • (四) 丰富教育内容
  • 第二章 高校师生沟通
  • 一、“沟通”及“高校师生沟通”的界说
  • (一) “沟通”的界说
  • (二) “高校师生沟通”的界说
  • 二、高校师生沟通的目标诉求
  • (一) 满足教学效能的价值追求
  • (二) 实现教育的本来真义
  • (三)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 三、高校师生沟通的分类
  • (一) 按其行为划分:单主体沟通与多主体沟通
  • (二) 按其功能划分为两大类:工具式沟通与感情式沟通
  • (三) 按照沟通是否进行反馈划分为:双向沟通和单向沟通
  • (四) 按照沟通的方式划分为:书面沟通、口头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 四、教育主体观的回溯与反思
  • (一) 教育主体观的回溯
  • (二) 对教育主体观的思考:师生沟通是教学过程的实质
  • 第三章 “教育主体间性”:师生沟通的现代取向
  • 一、“主体间性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 (一) 师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主体间性关系
  • (二) “主体间性教育”的价值体现
  • 二、“主体间性”关照下的师生沟通特性
  • (一) 真诚性
  • (二) 平等性
  • (三) 民主性
  • (四) 技巧性
  • (五) 发展性
  • (六) 主动性
  • 三、师生沟通在实施“主体间性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 (一) 师生沟通弘扬了“主体间性教育”的中心——师生主体间性
  • (二) 师生沟通创设了实施“主体间性教育”所需要的环境
  • 第四章 影响师生沟通的“主体间性”因素
  • 一、师生在沟通中的地位不平等
  • (一)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师生对各自地位有着固有的认识
  • (二) 在学校内部的权力生态系统中,学生权力被忽视、缺失
  • (三) 学生始终处在被压抑的状态,自我的主体意识淡薄
  • 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失
  • (一) 教学价值观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 (二)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 (三) 情感沟通缺失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缺失
  • 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不完善
  • 第五章 构建“主体间性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师生沟通新关系
  • 一、回归“主体间性”:重塑“师道”和“学道”两种尊严
  • (一) 在“教育主体间性”思想下建立“学道尊严”之意识
  • (二) 在“教育主体间性”思想下恢复“师道尊严”之风气
  • 二、情感融通: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互相触摸对方的心灵
  • (一) 情感融通在高校师生沟通中的作用
  • (二) 实施情感融通在高校师生沟通中的方法
  • 三、教学模式:各自走向反思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 (一) 教师主体:实施反思性教学
  • (二) 学生主体:实施研究性学习
  • 四、沟通内容:由片面的知识传授向完整的“生活世界”转变
  • 五、教师角色:加强和完善教师的职业要求
  • (一) 教师职能的转变
  • (二) 教师自身形象的转变
  • 六、学生地位:提升学生权力,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 主要结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文化间性理论研究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02)
    • [2].叙事医学五特征[J]. 叙事医学 2019(05)
    • [3].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话语体系现状与对策[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9(06)
    • [4].以主体间性为视角的交叉研究述评[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02)
    • [5].混合式教学:主体间性的实现路径[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3)
    • [6].主体间性与公民主体间性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06)
    • [7].新媒体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力”及其路径选择[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20(09)
    • [8].文化间性产生的哲学前提研究[J]. 安顺学院学报 2020(05)
    • [9].略论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间性思维[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20)
    • [10].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间性及其“大数据”技术依托[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11].儿童生命间性:基于依赖性解释的生命教育考察[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11)
    • [12].主体间性视域下政治课的得与失[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25)
    • [13].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间性研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4].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评析[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7(01)
    • [15].从主体间性原则看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04)
    • [16].超越主体间性:道家哲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J]. 西部素质教育 2017(15)
    • [17].关于主体间性的社区数字化建设有效途径分析[J]. 商 2015(41)
    • [18].论翻译伦理与间性理论之间的关系[J]. 海外英语 2015(20)
    • [19].数字艺术诸“间性”特征初探[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6(02)
    • [20].从实体到间性:一种形而上学思维的范式转换[J]. 哲学研究 2013(03)
    • [21].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微[J]. 教学与管理 2015(09)
    • [22].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主体间性探微[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3].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 教育导刊 2015(05)
    • [24].话语分析与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 2015(03)
    • [25].贵州黑山羊无角群体间性不育观察与处理[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16)
    • [26].间性[J]. 大观 2020(08)
    • [27].间性论[J]. 东方丛刊 2019(02)
    • [28].发挥师生主体间性,提升历史学科思维[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0(16)
    • [29].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初探[J]. 江西教育 2016(30)
    • [30].论后现代“主体间性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文教资料 2017(15)

    标签:;  ;  ;  ;  ;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师生沟通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