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

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

一、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occu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c infarction(论文文献综述)

吴嘉宏[1](2021)在《基于TRPV1/CGRP信号通路的电针预处理调控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炎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EAP)对急性心肌缺血(AMI)损伤大鼠心肌组织TRPV1/CGRP信号通路及相关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抗AMI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模型+电针组(简称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结扎术建立AMI模型,假手术组仅在LAD下方穿线不结扎。电针组大鼠于造模前电针双侧“内关”穴,频率2/100Hz,强度2mA,20min/次,1次/日,连续干预7d。采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心电图(ECG),观察术前、术后30min、术后24h标准肢体Ⅱ导联ST段电位偏移值情况;超声心动图和TTC染色评估缺血24h后大鼠的心功能及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和免疫组化(IHC)染色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区域的炎症水平;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TNF-α和IL-10的表达情况;WB法检测心肌梗死区域TRPV1/CGRP信号通路及p65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IF)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域TRPV1、CGRP的共表达情况。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术后30min、24h ECG-J点电位基本无改变(P>0.05),模型组术后30min ECG-J点位置显着升高(P<0.001),术后24h ECG-J点位置明显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术后30min ECG-J点位置显着降低(P<0.01),术后24h ECG-J点位置无明显变化(P<0.05);2)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术后24h左室EF值及心肌梗死面积几乎无变化(P>0.05),模型组左室EF显着降低(P<0.001),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多(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左室EF值升高(P<0.01),心肌梗死面积降低(P<0.01);3)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术后24h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及整体炎性细胞浸润水平、p65蛋白和TNF-α、IL-10表达轻微升高(P>0.05),模型组中性粒细胞及整体炎性细胞浸润水平、p65蛋白和TNF-α、IL-10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及整体炎性细胞浸润水平、p65蛋白和炎性因子TNF-α表达降低(P<0.05),IL-10含量进一步增高(P<0.05)。4)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术后24h心肌组织TRPV1/CGRP信号通路蛋白表达轻度升高(P>0.05),共表达极少,模型组心肌组织TRPV1/CGRP信号通路蛋白水平明显上调(P<0.01),共表达显着增多;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心肌组织TRPV1/CGRP信号通路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1),共表达显着增多;结论:1)电针预处理对AMI损伤大鼠具有心肌保护效应;2)电针预处理抗AMI心肌损伤可能与其减少心肌中中性粒细胞蓄积,调控NF-κB通路活化,抑制促炎因子TNF-α释放,上调抗炎因子IL-10含量有关;3)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加强缺血心肌TRPV1/CGRP信号通路表达,调控心肌缺血急性期缺血心肌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相关炎性介质表达,发挥心脏保护效应。

马飞虹[2](2021)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目的:观察有无PAP对急性STEMI患者在急诊PCI术后的短期预后、MACE及慢血流CSF发生方面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633例STEMI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PAP分为有PAP组和无PAP组,并急诊行PCI术,准确记录患者TIMI分级、术后cTFC、病变血管个数、有无CSF等术中情况,术后记录患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BNP峰值浓度、LVEF、SUM-STR(ST段回落率)及MACE等。结果:有PAP组在室速、室颤、Ⅲ°-AVB(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术后心绞痛、死亡等MACE例数上较无PAP组数量少(P<0.05),急诊PCI术中TIMI血流分级、cTFC、CSF、侧支循环有PAP组也更表现出更大优势(P<0.05),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BNP峰值浓度有PAP组均小于无PAP组(P<0.05),LVEF 值有 PAP 组优于无 PAP 组(P<0.05),PAP 与急诊 PCI术中 CSF 的发生有相关性(OR=0.185,95%C.L.=0.074-0.462,P=0.000)。结论:PAP对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和MACE发生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并降低急诊PCI术中CSF的发生率,保证了有效心肌血流灌注,限制心肌梗死面积,下调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峰值,对临床治疗判断STEMI患者的预后和成功的血运重建(PCI或溶栓)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对临床医护人员接诊STEMI患者后的病情评估有极大的指导作用,PAP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图[1]表[13]参[102]。第二部分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目的探讨在血栓抽吸基础上冠脉内选择性应用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是否可改善行急诊PCI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心内科行急诊PCI术的STMI患者,按照术中血栓抽吸后、支架植入前经微导管靶向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替罗非班的STEMI患者分为重组人尿激酶原组(n=55)、替罗非班组(n=55),术后即刻评估患者TIMI分级、cTFC、SUM-STR(ST段回落率),并随访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肌钙蛋白-Ⅰ、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情况等。结果两组药物干预后TIMI水平、LVEF值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明显高于替罗非班组(P<0.05),且慢血流发生、MACE发生重组人尿激酶原组例数明显少于替罗非班组例数(P<0.05)。cTFC、肌钙蛋白-Ⅰ、BNP峰值浓度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明显小于替罗非班组(P<0.05),SUM-STR>70%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多于替罗非班组(P<0.05)。在小出血和微出血表现上,重组人尿激酶原发生例数明显较替罗非班组例数少(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可显着改善STEMI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和预后,且出血副作用较少,安全系数更高,更新了传统“易化PCI”方案,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李晨[3](2021)在《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FXR/SHP通路的调控作用》文中提出目的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心胸内关谋”经典理论,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凋亡、细胞焦亡以及细胞自噬的角度出发,观察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借用FXR/SHP凋亡信号通路激动剂GW4064及抑制剂Z-guggulsterone从FXR/SHP信号转导通路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凋亡、焦亡和自噬的联系,为电针预处理防治MIRI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方法 一理论探讨:以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从心肌细胞焦亡、自噬及凋亡角度出发,探讨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从FXR/SHP凋亡信号通路的角度出发,探讨FXR/SHP通路对心肌细胞凋亡、焦亡以及自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三者间的联系。二动物实验:将Wistar大鼠80只(雄性,SPF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平均分为4组,分别是: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和电针预处理组(EA组),20只为一组。所有实验动物适应性喂养1周后,开始正式实验。通过左侧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MIRI大鼠模型,每组大鼠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再增加40只Wistar大鼠(雄性,SPF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分别为电针+GW4064激动剂组(EA+GW组)和电针+z-Guggulsterone抑制剂组(EA+Z组),每组大鼠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实验1: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心肌组织的形态结构;采用TTC染色测量各组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梗死质量;采用TUNEL染色计算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进行各组心肌损伤标志物(LDH、CK和c Tn I)的测定;从而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的保护作用。实验2: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NLRP3、ASC、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等焦亡相关指标的表达,初步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焦亡通路的调节作用实验3: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Beclin1、LC3I、LC3Ⅱ蛋白表达以及LC3Ⅱ/LC3I比值,研究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自噬通路的调节作用。实验4: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Bcl-2、Bax蛋白表达,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Caspases-9m RNA、Caspases-3m RNA表达,研究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通路的调节作用。实验5:采用TUNEL染色法计算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凋亡相关指标FXRm RNA、SHPm RNA表达,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凋亡相关指标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焦亡相关指标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以及自噬相关指标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模型大鼠FXR/SHP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FXR/SHP信号通路对细胞凋亡、焦亡、自噬的影响及三者间的联系。结果 实验1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形态学影响(1)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与比较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学结果如下:N组和S组大鼠心肌纤维走向整齐,横纹清晰可见,细胞结构完整,形态正常,无炎性浸润,细胞核位置正常,无空泡样变性;M组心肌纤维走形紊乱、可见心肌纤维断裂现象,心肌细胞结构不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可见空泡样变性;EA组大鼠心肌组织大体形态正常,破坏减轻,心肌纤维排列稍显杂乱,少许纤维断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少量细胞水肿坏死。表明电针预处理能有效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组织损伤。N组和S组大鼠心肌纤维走向整齐,横纹清晰可见,细胞结构完整,形态正常,无炎性浸润,细胞核位置正常,无空泡样变性;M组心肌纤维走形紊乱、可见心肌纤维断裂现象,心肌细胞结构不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可见空泡样变性;EA组大鼠心肌组织大体形态正常,破坏减轻,心肌纤维排列稍显杂乱,少许纤维断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少量细胞水肿坏死。表明电针预处理能有效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组织损伤。(2)心肌梗死面积:与N组相比较,S组梗死面积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较,M组的梗死面积显着增加(P<0.01);与M组相比较,EA组的梗死面积显着减小(P<0.01)。(3)心肌梗死质量;与N组相比较,S组梗死质量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较,M组的梗死质量显着增加(P<0.01);与M组相比较,EA组的梗死质量显着减小(P<0.01)。(4)心肌细胞凋亡指数:N组和S组心肌组织中,可见极少量凋亡细胞核,M组中存在大量凋亡细胞,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成碎片状,EA组可见少量凋亡细胞核。与N组和S组比较,M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上升(P<0.01),与M组比较,EA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1)。(5)血清LDH、CK、c Tn I含量:与N组相比较,S组血清LDH、CK、c Tn I含量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N组比较,M组、EA组血清LDH、CK、c Tn I含量均上调(均P<0.01),EA组血清LDH、CK、c Tn I含量均低于M组(均P<0.01)。实验2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焦亡通路的调控作用(1)心肌组织NLRP3、ASC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相比较,M组、EA组的NLRP3、ASC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NLRP3、ASC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均P<0.05)。(2)心肌组织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相比较,M组、EA组的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均P<0.05)。实验3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自噬通路的调控作用(1)心肌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M组相比,EA组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2)心肌组织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组相比,EA组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实验4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1)心肌组织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2)心肌组织Caspases-9m RNA、Caspases-3m RNA及Bax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和EA组Caspase-9m RNA、Caspases-3m RNA及Bax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的Caspase-9m RNA、Caspases-3m RNA及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均P<0.05)。实验5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FXR/SHP信号通路的影响(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EA+GW组、EA+Z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M组比较,EA组、EA+GW组、EA+Z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5),EA+GW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2)心肌组织FXRm RNA、SHPm RNA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及EA+GW组大鼠心肌细胞FXRm RNA、SHP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EA+GW组、EA+Z组的FXRm RNA、SHPm RNA表达均有显着性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FXR、SHP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EA+GW组FXR、SHP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3)心肌组织Bcl-2、Bax、Caspases-3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EA+GM组及EA+Z组大鼠心肌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均P<0.05),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EA+GW组及EA+Z组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EA+GW组Bax、Caspases-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均P<0.05)。(4)心肌组织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EA+GW组及EA+Z组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组相比,EA组、EA+GW组及EA+Z组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均显着降低(均P<0.05),EA+GW组均显着升高(均P<0.05)。(5)心肌组织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EA+GW组及EA+Z组大鼠心肌细胞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EA+GW组及EA+Z组的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均有显着性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均P<0.05),EA+GW组均显着升高(均P<0.05)。结论 1.电针预处理能使MIRI模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及梗死程度明显下降,降低凋亡指数,病理形态学检测提示电针可显着改善受损心肌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2.电针预处理能下调MIRI模型大鼠血清中LDH、CK及c Tn I的含量,保护大鼠心肌组织。3.电针预处理能抑制MIRI模型大鼠NLRP3、ASC、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表达,通过抑制细胞焦亡,保护心肌组织。4.电针预处理能抑制MIRI模型大鼠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过度升高,通过抑制细胞过度自噬,保护心肌组织。5.电针预处理能下调MIRI模型大鼠Bax蛋白表达、Caspases-9m RNA、Caspases-3m RNA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保护心肌组织。6.电针预处理能通过抑制FXR/SHP凋亡信号通路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凋亡,能起到抑制细胞焦亡和抑制细胞过度自噬的作用,从该角度探讨三者间的联系,进一步说明电针预处理对MIRI的保护机制可能是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效应。

乔扬[4](2021)在《14-3-3η对心肌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自噬的双重调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引言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增高。心肌缺血/缺氧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直接诱因,而恢复改善供血是必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再灌注本身会导致心肌损伤加重以及心肌梗死面积增加。本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并证实14-3-3s为内源性保护蛋白,诱导其上调表达,可有效对抗多种急性心肌损伤,但是否与心肌细胞自噬活动有关,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中,首先构建高/低表达14-3-3η转基因心肌细胞,经过急性缺氧以及急性缺氧/复氧损伤后,确定14-3-3η不同表达在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调节自噬的作用;通过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以及免疫荧光等方法,初步阐明14-3-3η在此二阶段调节自噬活动的分子机制;为探讨14-3-3η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机制,对心肌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以及线粒体功能等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为验证14-3-3η在大鼠离体心脏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的自噬调节作用,给予大鼠心室壁多点注射p AD/Flag-14-3-3η以及p AD/sh-14-3-3η,构建高/低表达14-3-3η的大鼠模型;行离体心脏灌流术,采用免疫印迹、透射电镜以及TUNEL等手段验证14-3-3η的心肌保护作用;最后,预处理给予心肌细胞人参皂苷Rg1,初步探讨人参皂苷Rg1的心肌保护机制,为今后深入研究14-3-3η与人参皂苷Rg1在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意义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第二部分14-3-3η对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自噬的双重调节作用目的:探讨14-3-3η不同表达对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自噬双重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对细胞存活率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检测,确定14-3-3η的心肌保护作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14-3-3η以及LC3Ⅱ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自噬活动的改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自噬溶酶体。结果:14-3-3η高表达可增加细胞存活率,降低乳酸脱氢酶活性,保护心肌细胞;免疫印迹,透射电镜以及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14-3-3η高表达在急性缺氧损伤阶段可诱导自噬增加;而在急性缺氧/复氧损伤阶段,14-3-3η高表达可抑制心肌细胞内过度的自噬活动;14-3-3η低表达则反之。结论:14-3-3η高表达对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自噬具有双重调节作用。第三部分14-3-3η对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自噬双重调节作用机制目的:探讨14-3-3η在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双重调节自噬的潜在机制。方法:免疫印迹法检测14-3-3η、LC3Ⅱ、AMPKα、m TOR、ULK1、p70S6K、Raptor、Akt以及beclin1等蛋白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法探讨14-3-3η与beclin1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免疫荧光法观察14-3-3η、beclin1以及vimentin之间的共定位情况。结果:在心肌细胞急性缺氧损伤阶段,14-3-3η高表达激活AMPKα、ULK1,抑制m TOR,激活自噬;14-3-3η低表达激活m TOR,增加Raptor以及p70S6K的表达,部分抑制雷帕霉素激活自噬的作用;在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阶段,14-3-3η高表达激活Akt,抑制beclin1,抑制过度的自噬活动。结论:在心肌细胞急性缺氧损伤阶段,14-3-3η高表达激活AMPKα-m TORC1/ULK1通路诱导自噬;在急性缺氧/复氧阶段,14-3-3η高表达激活Akt-beclin1通路抑制心肌细胞内过度的自噬活动。第四部分14-3-3η对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氧化应激影响目的:探讨14-3-3η不同表达心肌细胞经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氧化应激水平的改变。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线粒体内ROS生成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线粒体内ROS的改变;酶标法检测GSH-Px、SOD、Catalase的活性,MDA的含量以及GSH/GSSG的改变。结果:14-3-3η高表达可减少心肌细胞内由急性缺氧以及复氧引起的ROS过量生成;增加心肌细胞内GSH-Px、SOD、Catalase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增加GSH的含量以及GSH/GSSG的比值,降低GSSG的含量;14-3-3η低表达则反之。结论:在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的不同阶段,14-3-3η高表达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保护心肌细胞;该保护作用与其双向调节自噬有关。第五部分14-3-3η对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线粒体功能影响目的:探讨14-3-3η不同表达对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线粒体功能影响。方法: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形态的改变;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Ⅰ和复合物Ⅲ的表达;海马仪检测氧消耗速率以及胞外酸化速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酶标法检测m PTP的开放情况;TUNEL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酶标法检测Caspase 3的活性结果:14-3-3η高表达增加心肌细胞内NDUFB8蛋白和UQCRC2蛋白的表达;增加ATP生成,维持线粒体有氧呼吸;降低糖酵解,抑制乳酸堆积;维持线粒体膜电位稳定;减少m PTP开放;减少细胞凋亡;14-3-3η低表达则反之。结论:在急性缺氧/复氧损伤的不同阶段,14-3-3η高表达可维持心肌细胞内线粒体功能的稳定,保护心肌细胞;该保护作用与其双向调节自噬有关。第六部分14-3-3η抗大鼠离体心脏急性缺氧/复氧不同阶段损伤机制研究目的:在动物水平,验证14-3-3η不同表达对大鼠离体心脏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自噬的双重调节作用以及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构建高/低表达14-3-3η大鼠模型,行离体心脏灌流术,建立急性缺氧以及急性缺氧/复氧损伤模型;Power Lab软件收集离体心脏心率、左室收缩压、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以及左室压力下降最大速率;取不同时间点灌流液行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取下心脏,脱水、包埋、切片,行TTC染色,TUNEL;取左室乳头肌,行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取部分组织,提取组织蛋白,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自噬相关蛋白的检测;取部分组织,采用酶标法,测定caspase-3活性。结果:在急性缺氧/复氧损伤的不同阶段,14-3-3η高表达可显着改善上述心功能指标;降低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心肌梗死面积;维持线粒体形态以及心肌结构;抑制大鼠离体心脏心肌组织中细胞凋亡;在急性缺氧损伤阶段,14-3-3η高表达增加LC3Ⅱ表达;而在急性缺氧/复氧损伤阶段,14-3-3η高表达抑制LC3Ⅱ表达;14-3-3η低表达则反之。结论:在动物水平上,验证14-3-3η高表达对大鼠离体心脏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自噬的双重调节作用以及心脏保护作用。第七部分人参皂苷Rg1通过上调14-3-3η调控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的自噬水平目的:初步探讨人参皂苷Rg1的心肌保护机制。方法:预处理给予心肌细胞人参皂苷Rg1,建立急性缺氧以及缺氧/复氧损伤模型;CCK-8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酶标法测定乳酸脱氢酶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14-3-3η以及LC3Ⅱ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以及酶标法测定caspase-3活性。结果:在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人参皂苷Rg1均可上调14-3-3η表达;增加细胞存活率;降低乳酸脱氢酶活性;在急性缺氧损伤阶段,上调LC3Ⅱ表达;在急性缺氧/复氧损伤阶段,抑制LC3Ⅱ表达;在此二阶段均抑制细胞凋亡。结论:在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人参皂苷Rg1通过上调14-3-3η表达,双重调节自噬,保护心肌细胞。

肖燕[5](2020)在《基于mTORC1-ULK1-FUNDC1通路的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线粒体自噬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比较不同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EA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并明确其效应差异,探索EAP抗MIRI的相对适宜电流强度。2、探索mTORC1在EAP抗MIRI保护效应中与线粒体自噬的相关性。3、探索EAP调控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方法:1、将120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模型组(I/R组)、模型+非电针对照组(I/R+SEA组)、模型+0.2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0.2mA组)、模型+1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1mA组)、模型+2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2mA组)、模型+4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4mA组)、模型+6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6mA组)、模型+8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8mA组),每组各15只。各电针预处理组分别于MIRI手术前4天(d)干预,选择大鼠双侧“内关”穴(PC6)进行电针(2/100Hz),20min/次,1次/d。I/R+SEA组每天进行与其他组相同方式、时间的异氟烷吸入麻醉但不电针。各组均于第5d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4h,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期间进行心电图(ECG)监测。每天监测大鼠体重变化,再灌注4h后,统计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情况,并对各组大鼠生存情况进行生存曲线分析;采用Evans blue-TTC双染法染色切片,计算心肌梗死面积比(Infarct size,IS%)、风险面积比(Risk size);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T(cTnT)的浓度。2、在探索了电针预处理抗MIRI的相对适宜电流强度基础上,进行实验二和实验三。实验二将140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除不结扎LAD,余与模型组操作相同;假手术+电针预处理组(S+EA组),除不结扎LAD,余与模型+电针预处理组操作相同;模型组(I/R组),同“方法1”中的造模方法;模型+非电针预处理组(I/R+SEA组),在大鼠两侧PC6皮肤表面贴上与电针同样大小的自制的竹制签子20min/次/d,连续4d,第5天造模;模型+电针预处理组(I/R+EA组),每天电针1次(2mA,2/100Hz,20min),连续4d,第5天造模。每组各28只。实验三将196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I/R组,同上;I/R+EA组,同上;空白对照组(B组),未做干预处理;模型+阴性对照预处理组(I/R+C组),腹腔注射与抑制剂组等量的助溶剂,1次/d,连续4d,并于第5天造模;模型+阴性对照+电针预处理组(I/R+C+EA组),每天电针1次、腹腔注射与抑制剂组等量的助溶剂1次,连续4d,第5天造模;模型+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预处理组(I/R+R组),腹腔注射雷帕霉素,每天1次,3.0mg/kg,连续3d,并于最后1次注射24h后造模;模型+mTORC1抑制剂+电针预处理组(I/R+R+EA组),每天电针1次,连续4d;电针第2天,同时开始给予腹腔注射雷帕霉素,每天1次,连续3d,于最后1次注射24h后造模。每组各28只。每天监测大鼠体重变化,并在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大鼠生存情况进行生存曲线分析;采用ECG检测心脏ST段变化,并对缺血期的前20min和再灌注期的前20min及220-240min进行VAS统计;Evans blue-TTC双染色法观察心肌梗塞面积情况,计算IS%与Risk size;ELISA法测定血清心肌酶谱CK-MB、LDH、cTnT的水平;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评价心肌细胞存活情况,全面充分评价心脏功能情况。在充分明确EAP对MIRI保护效应的基础上,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囊泡(即自噬小体)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线粒体、溶酶体及两者结合情况,评价EAP抗MIRI效应与线粒体自噬的相关性。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化法(IHC)分别检测心肌组织线粒体中LC3-I(mito-LC3-I)与LC3-Ⅱ(mito-LC3-Ⅱ)、心肌中mTORC1、ATG13、ULK1、p-ULK1、FUNDC1、p-FUNDC1等物质的分布和表达水平;采用大鼠能量(ATP)ELISA试剂盒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的ATP产生情况,整体分析EAP通过mTORC1-ULK1-FUNDC1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从而减轻MIRI的可能潜在机制。结果一:不同电流强度EAP对MIRI的效应差异1、不同电流强度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各组大鼠体重变化表明,EAP电流强度为0.2mA、1mA与2mA时,EAP的大鼠体重呈正常增长趋势,而电流强度为4mA、6mA、8mA时大鼠体重随着EAP电流强度的增大,体重出现不增反减的趋势;对生存曲线的分析结果显示,与I/R组比,EAP各组的存活率均升高,但0.2mA、1mA与2mA时的大鼠术后存活率高于4mA、6mA与8mA组。2、不同电流强度EAP抗MIRI的效应研究大鼠VAS、心脏Evans blue-TTC双染色及血清心肌酶谱结果表明,与I/R组比,不同电流强度EAP均可有效降低MIRI。VAS结果显示,EAP(仅I/R+2mA组)可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P<0.05)。Evans blue-TTC染色结果显示,与I/R组比,EAP(I/R+0.2mA 组、I/R+1mA 组、I/R+2mA 组、I/R+4mA 组、I/R+6mA 组、I/R+8mA 组)可明显降低 IS%、Risk size(P<0.05),其中 I/R+2mA 组的 IS%、Risk size 值最小(P<0.05);而与 I/R+2mA 组相比,I/R+4mA 组、I/R+6mA 组、I/R+8mA 组的 IS%增加(P<0.05),其中 I/R+6mA 组、I/R+8mA 组 IS%显着增加(P<0.01)。与 I/R+2mA 组相比,I/R+SEA 组、I/R+0.2mA 组、I/R+1mA 组、I/R+6mA 组、I/R+8mA 组心肌 Risk size 均增加(P<0.05)。血清心肌酶谱结果表明,与I/R组比,不同电流强度EAP均可有效降低血清CK(P<0.05)、CK-MB(P<0.05)、LDH(P<0.05)、cTnT(P<0.05)的水平。其中 I/R+2mA 组的心肌酶谱水平均最低,效应最佳。结果二:EAP调控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效应研究1、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各组大鼠体重及术后生存曲线的结果表明,与I/R组比,EAP可促进大鼠体重稳步增长,并有效提高大鼠MIRI术后存活率。2、对 VAS、IS%及 Risk size 的影响结果显示,与I/R组比,EAP可有效降低VAS(P<0.05)、降低IS%(P<0.05)及Risk size(P<0.05)。3、EAP减少MIRI诱导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I/R组比,I/R+EA组可降低血清CK-MB(P<0.05)、LDH(P<0.05)、cTnT(P<0.05)的水平,减少心肌细胞凋亡(P<0.05),从而减轻MIRI,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4、EAP减弱MIRI诱导的线粒体自噬与S组相比,I/R和I/R+SEA组的自噬囊泡明显增加(P<0.01)。与I/R组相比,EAP(I/R+EA组)显着减少了再灌注240min后心肌组织自噬囊泡的数量(P<0.05),即EAP可抑制线粒体与溶酶体的结合。5、EAP 调节 mTORC1、ULK1 和 FUNDC1 的表达采用WB、IHC检测心肌组织中的mTORC1、ULK1、FUNDC1蛋白表达,结果初步显示,EAP可促进mTORC1蛋白的表达,抑制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ULK1、FUNDC1的表达水平。结果三:EAP调控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研究1、雷帕霉素阻断了 EAP的心脏保护作用各组大鼠体重及术后生存曲线的结果表明,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消除了 EAP促进MIRI大鼠体重稳步增长,并有效提高大鼠MIRI术后存活率这一保护作用。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消除了 EAP对MIRI的保护效应:与I/R组比,I/R+R+EA组的VAS升高(P<0.05)、IS%(P<0.05)及Risk size(P<0.05)也升高、血清CK-MB(P<0.05)、LDH(P<0.05)、cTnT(P<0.05)的水平均升高,心肌细胞凋亡率也增加(P<0.05)。2、雷帕霉素减弱EAP抑制的线粒体自噬结果显示,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消除了 EAP对MIRI线粒体自噬的抑制效应:I/R+R+EA组的自噬囊泡水平(P<0.05)升高,线粒体与溶酶体的结合(P<0.05)增加,表明线粒体自噬的水平增加,从而使MIRI加重。3、EAP通过mTORC1-ULK1-FUNDC1途径抑制线粒体自噬WB、IHC检测mTORC1-ULK1-FUNDC1信号通路中的相关蛋白:心肌组织mTORC1、ATG13、p-ULK1、ULK1、p-FUNDC1、FUNDC1 及心肌线粒体中 mito-LC3Ⅰ、mito-LC3Ⅱ,结果显示,EAP可促进mTORC1蛋白的表达,抑制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ATG13、p-ULK1、ULK1、p-FUNDC1、FUNDC1、mito-LC3Ⅱ/Ⅰ 的表达水平(全部,P<0.05),但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EAP的这些调节作用则受到抑制(P<0.05)。对ATP(三磷酸腺苷)检测水平的结果显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FUNDC1蛋白诱导的线粒体自噬会通过过度消除线粒体而增加心肌细胞凋亡(P<0.05),线粒体数量的绝对不足而导致ATP产生障碍。但在PC6上进行EAP可逆转这种情况:EAP可促进线粒体内ATP的产生(P<0.05),防治MIRI。而应用雷帕霉素后,EAP的这一促进作用则受到抑制。结论:1、不同电流强度EAP“内关”穴4天均可有效抗MIRI,其中2mA电流强度的EAP保护效应最好。2、EAP“内关”穴减轻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可能与其促进心肌组织mTORC1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ULK1、FUNDC1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线粒体自噬的发生有关。说明mTORC1在EAP抗MIRI中可能起关键性的作用。3、雷帕霉素抑制mTORC1后消除了 EAP“内关”穴对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说明EAP对MIRI的心肌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mTORC1-ULK1-FUNDC1这一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进而增加线粒体来源的ATP,改善MIRI后的能量供应来实现的。

李记泉[6](2020)在《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以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大鼠为研究对象,以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静脉移植为干预手段,旨在探讨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材料与方法:1.BM-MSCs的分离、培养、传代、鉴定和标记:健康雄性SD大鼠3只(SPF级,4周龄,体重150-160g),采用7%水合氯醛(5 m L/kg)腹腔注射麻醉,浸泡于75%酒精消毒5min,无菌条件下取胫骨、股骨,PBS缓冲液冲洗出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后接种于培养瓶,放置于培养箱中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及时更换培养基,待细胞铺满培养瓶底部并融合成单层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后,按1:2传代培养,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取第三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73、CD90、CD44、CD45),并取第三代细胞Brd U标记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细胞标记率。2.AMI大鼠模型的制备: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7%水合氯醛(5 m L/kg)麻醉,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AMI大鼠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每组10只;同时另有15只大鼠仅在相同部位穿刺手术缝合线而不结扎,随机挑选术后存活大鼠10只作为假手术组。3.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干预AMI大鼠:造模结束后1小时,干细胞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0.5ml的BM-MSCs(2×106个/ml),同时其余各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采取电针双侧内关、心俞穴,刺入皮下深度2-3mm,疏密波,频率2Hz,强度2m A左右,以局部肌肉出现轻度震颤收缩为度,留针30min,24h治疗一次,共治疗10次;其他各组不针刺,但在同时同地以同样方式进行抓取和固定。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重、毛发、体态、饮食、二便、运动等一般情况。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心电图、心脏超声,随即处死各组大鼠,取腹主动脉全血,分离出血清备用;同时快速取出心脏,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每组随机挑选1个心脏样本,在缺血区域切薄片5片,用于大鼠心肌缺血面积的测定,其他心脏样本—80℃超低温冰箱冻存备用。本文分两个部分讨论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观察BM-MSCs传代培养时的形态学特征与变化,分析BM-MSCs的鉴定和标记结果,采集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数据并分析,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AMI后各组大鼠的心肌缺血面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检测AMI后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和炎症浸润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Bcl-2、Bax、Caspase-3、NF-κB、VEGF、b-FGF、TGF-β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检测大鼠心肌TNF-a、IL-1、IL-6、IL-8、IL-10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Dd、LVDs明显升高(P<0.01),而LVEF、LVFS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LVDd、LVDs、LVEF、LVFS无明显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2.假手术组大鼠未见心肌缺血;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升高(P<0.01),缺血区面积占左心室总面积的18.39%;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无明显变化,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高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4.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6.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7.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显着改善AMI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变化,降低AMI大鼠左心室心肌缺血面积,提高AMI大鼠心脏功能,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思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通过下调AMI大鼠NF-κB表达,降低炎症因子TNF-a、IL-1、IL-6、IL-8水平,以及上调抑炎因子IL-10水平,减轻AMI后过度表达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坏死;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表达,从而减少AMI后心肌细胞凋亡;通过调节细胞生长因子VEGF、b-FGF、TGF-β表达,诱导内皮细胞形成,从而改善心肌供血。

肖冠楠[7](2020)在《针刺疗法结合蹊径通脉汤对心肌梗死大鼠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项实验以高脂喂养结合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Kir2.1、Kir2.3表达量的调控作用,探究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改善大鼠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65只,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正常饮食喂养3周后,于腹腔皮下一次性多点位注射生理盐水两次(间隔24小时),其余55只大鼠高脂饲料喂养3周,采用同样方式注射异丙肾上腺素(85mg/kg)两次(间隔24h)制备动物模型。根据造模前后心电图改变,将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针药结合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10只。空白组与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每日两次。西药组灌胃单硝酸异山梨酯和阿司匹林液,每日两次。针刺组采用“华佗牌”针灸针(0.18mm×25mm)刺入大鼠的内关、心俞、足三里穴,深度约为皮下2 mm。待大鼠稳定后,接电针仪,施以疏密波,频率(2-20)Hz,电流强度以大鼠肢体出现轻微颤动为宜。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针药结合组灌胃自拟蹊径通脉汤,每日两次;针刺治疗,每日一次。以上各组均连续治疗15天。实验结果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Kir2.1、Kir2.3)相关蛋白表达量,ELISA检测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b FGF的表达量及各组大鼠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幅度变化。结果:1.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电图ST波电压明显升高,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造模后相比,针药结合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心电图ST段电压均有降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药结合组大鼠心电图ST段电压降低幅度明显低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西药组和针刺组大鼠心电图ST段电压的变化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Kir2.1、Kir2.3的蛋白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针药结合组、针刺组和西药组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且针药结合组蛋白表达显着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3.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针药结合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血清检测b FGF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药结合组升高最为明显,针刺组与西药组指标表达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肌梗死时,大鼠心电图ST段电压明显降低,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和针刺治疗均可以有效地改善ST段电压的异常改变,且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治疗和西药治疗。2.正常大鼠的心肌细胞中,Kir2.1、Kir2.3的蛋白表达量较高;心肌梗死时,其表达量明显降低,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和针刺治疗均可以有效地升高其降低幅度,且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治疗和西药治疗。3.正常大鼠的血清中,b FGF表达量较低;心肌梗死时,其表达量升高;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治疗心肌梗死可显着升高血清中b FGF表达量,提示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量升高,且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的疗效明显高于针刺治疗和西药治疗。4.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针刺疗法和西药治疗均可改善SD大鼠心肌梗死状态,其中针药结合疗效最佳,验证了针药结合在治疗心肌梗死方面的优势。

张柔[8](2020)在《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对心肌梗死大鼠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Kv4.3、KChI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通过高脂喂养结合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诱导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研究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Kv4.3及其辅助蛋白KCh IP2蛋白表达量的调控作用,在离子通道层面探究针刺结合蹊径通脉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并验证其优势。材料与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65只,体重(200±20g),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维持饲料喂养3周,其余55只大鼠高脂饮食喂养3周(高脂组)。65只大鼠均使用10%的水合氯醛,采用大鼠左下腹腹腔注射方式进行麻醉。仰卧位固定于操作台上,使用Powerlab八通道生理记录仪,描记小鼠正常状态下的Ⅱ导联心电图。空白对照组大鼠采用四肢根部皮下一次性多点注射生理盐水(85mg/kg),其余55只高脂组使用相同的方式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85mg/kg)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所有大鼠均间隔24h注射第二次后,再次进行心电图描记。根据造模前后心电图T波电压,ST段以及QRS波的变化情况,判定造模是否成功。将造膜成功的40只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针药结合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24H后,开始为期15天的人工干预治疗。空白组与模型组每日分别于8时、18时灌胃服生理盐水,针药结合组每日于8时、18时灌胃服蹊径通脉汤,同时每日10时使用“华佗牌”针灸针(0.18mm×25mm)对大鼠进行针刺治疗,采用刺入大鼠各穴位皮下约2mm的标准进行针刺;大鼠稳定后,接通电针仪,使用疏密波,频率2-20Hz,电流强度以针刺穴位出现轻微颤动为宜,留针15min。针刺组大鼠仅单纯进行针刺治疗,操作方法同上,日一次,连续15天;西药组大鼠每日于8时、18时灌胃服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按体重等比例换算后制成的水溶液。治疗过程中记录大鼠一般生活状态,治疗后标记大鼠心电图,使用ELISA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hs-CRP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细胞中Kv4.3、KCh IP2的蛋白表达量。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电图T波电压明显降低,ST段显着抬高,QRS波增宽,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药结合组、针刺组、西药组T波电压均有回升,ST段回落,QRS波缩短(P<0.05),且针药结合组大鼠心电图指标变化最为明显,西药组与针刺组对比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s-CRP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药结合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血清中hs-CRP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其中针药结合组表达量减少最多,西药组与针刺组对比血清中hs-CRP表达量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Kv4.3、KCh IP2的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药结合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心肌细胞Kv4.3、KCh IP2的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其中针药结合组升高最为明显,西药组与针刺组对比升高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针刺疗法结合蹊径通脉汤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主要通过调节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实现治疗作用。2.针刺疗法结合蹊径通脉汤对心肌梗死大鼠的治疗效果对比其他治疗组具有明显的优势。

孔艳[9](2020)在《负载BIO纳米胶束促进ADSCs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文中提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和介入等方法治疗心肌梗死,但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修复受损心肌组织。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受到广泛关注,其中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一种从脂肪组织中提取出来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数量多、易获取、成本低、增殖快,而且自体可取,无免疫排斥反应之忧,是用于修复心肌梗死的理想干细胞之一。然而,由于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缺血缺氧产生氧化应激,导致微环境恶劣,移植后干细胞的存留和存活率普遍较低,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利用药物提高干细胞活力、增加其抗氧化能力,或者利用生物材料支架防止干细胞弥散、并为其提供良好的三维生长微环境,进而提高移植后干细胞的存活和存留率,是提高心肌梗死疗效的重要策略。(2’Z,3’E)-6-溴靛玉红-3’-肟((2′Z,3′E)-6-Bromoindirubin-3′-oxime,BIO)是一种具有细胞渗透性的小分子物质,可以促进哺乳动物心肌细胞增殖、抑制心成纤维细胞增殖、调节梗死后微环境,进而提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但相关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文献报道BIO对干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干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进而提高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尚不清楚。Matrigel基质胶是一种可注射、温度敏感性的水凝胶,含有丰富的细胞外基质,已有研究表明心肌内注射Matrigel可以提高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但其与干细胞的联合应用效果鲜有报道。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利用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诱导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拟心肌梗死后的微环境,探讨BIO对H2O2诱导的ADSCs和心肌细胞系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应用纳米材料制备负载BIO温敏纳米胶束(BIO-N),构建药物缓释系统,延长BIO对细胞的作用时间,以期提高药物的作用效果;通过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ADSCs在体内的存留情况,以及BIO-N、Matrigel与ADSCs三者联合治疗对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可能机制。第一部分BIO对H2O2诱导ADSCs和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目的:探讨BIO对H2O2诱导ADSCs和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从SD大鼠双侧腹股沟区脂肪组织中提取ADSCs,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34、CD45和CD90;通过诱导分化液培养ADSCs,检测ADSCs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的分化能力。2.不同浓度BIO预处理ADSCs 24h后,加入800μmol/L H2O2作用24h诱导细胞损伤,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DCFH-DA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Rho123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3.在H2O2存在情况下,不同浓度BIO处理H9c2细胞24h,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DCFH-DA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CCK-8试剂盒检测BIO对心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R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dependent kinases 1,CDK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和细胞周期蛋白B(cyclin B)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APK通路中ERK1/2、JNK和p38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在H2O2存在时,BIO对H9c2细胞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1.ADS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90,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D45;ADSCs能够向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和骨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能力。2.BIO能够促进ADSCs增殖。BIO作用3天后,与对照组(0 group)比较,BIO(1、2.5、5、10μmol/L)组的细胞活力分别增长了(11.8±7.7)%、(39.9±4.2)%、(21.2±6.6)%、(8.3±13.2)%,其中2.5μmol/L和5μmol/L两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H2O2损伤ADSCs 24h后,细胞活力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根据实验结果,选用800μmol/L作为损伤浓度,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BIO预处理能够提高H2O2损伤后ADSCs的细胞活力。与H2O2组(0 group)比较,BIO(0.5、1、2.5、5μmol/L)组的细胞活力分别增长了(12.9±4.1)%、(18.2±2.6)%、(18.3±1.8)%、(6.8±5.4)%,其中1μmol/L和2.5μmol/L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BIO抑制H2O2诱导ADSCs损伤产生的活性氧,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BIO改善H2O2诱导的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与对照组(0 group)(100±3.1)%比较,BIO(1μmol/L和2.5μmol/L)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20±9.6)%、(120±3.9)%。3.BIO能够促进H9c2细胞增殖。BIO作用3天后,与对照组(0 group)比较,BIO(1、2.5、5、10μmol/L)组细胞活力分别增长了(8.2±2.1)%、(26.2±8.7)%、(23.7±10.1)%、(0.4±1.8)%,其中2.5μmol/L和5μmol/L两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BIO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心成纤维细胞的增殖。BIO对H9c2细胞的保护作用:在H2O2存在的情况下,BIO处理H9c2细胞24h,与H2O2组(0 group)比较,BIO(0.5、1、2.5、5μmol/L)组细胞活力分别增长了(10.8±5.3)%、(17.6±5.8)%、(16.5±9.8)%、(1.2±2.1)%,其中1μmol/L和2.5μmol/L两种浓度的作用效果最明显。此外,BIO抑制H2O2诱导H9c2细胞损伤产生的活性氧,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H9c2细胞中cyclin D1、CDK1、CDK2和cyclin B的m RNA水平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H2O2存在情况下,BIO能够促进H9c2细胞中p-ERK1/2和p-p38的表达、抑制p-JNK的表达。结论:1.BIO能够促进ADSCs增殖,预处理对H2O2诱导的ADSCs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BIO促进H9c2细胞增殖,对H2O2导致的H9c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MAPK通路发挥作用。第二部分药物缓释系统的构建及生物相容性检测目的:制备负载BIO温敏纳米胶束(BIO-N),检测BIO-N、Matrigel与ADSCs的生物相容性,为动物实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透析的方法,用聚乙二醇-聚已内酯(PEG-PCL)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成空白温敏纳米胶束;PEG-PCL与BIO共混透析,制备负载BIO温敏纳米胶束(BIO-N),构建药物缓释系统;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BIO体外累积释放情况。2.通过动态/静态激光光散射仪(Dynamic/Static Light Scattering Instrument,DLS)检测空白纳米胶束粒径、BIO-N粒径;透射电镜(TEM)观察空白纳米胶束、BIO-N的形态;扫描电镜(SEM)观察BIO-N、ADSCs和Matrigel中的微观结构。3.将ADSCs种植在Matrigel基质胶(PBS:Matrigel=1:1稀释,蛋白量约4mg/ml)中,采用Live/Dead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DSCs在Matrigel中的三维生长和增殖情况;CCK-8试剂盒检测ADSCs在Matrigel中增殖及BIO-N对其增殖的影响。4.qRT-PCR检测ADS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1.PEG-PCL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空白温敏纳米胶束;共混透析后,疏水内核PCL将BIO包裹在内,亲水性壳PEG位于外侧,形成能够负载BIO的温敏纳米胶束(BIO-N)。PEG-PCL负载BIO后在水中形成稳定的悬浮液,BIO呈红色,收集的液体呈均匀红色,无沉淀,说明纳米胶束制备成功。BIO在BIO-N中持续释放时间长达5天,通过计算得出药物的包封率约为61.4%。2.DLS结果显示,空白纳米胶束粒径约为134nm,BIO-N胶束粒径约为270nm;透射电镜观察比较这两种胶束的形态,结果与DLS一致;扫描电镜结果显示,Matrigel成网状结构,可以将ADSCs包裹在内,而BIO-N散布在Matrigel中,粒径大小与DLS结果基本一致。3.Live/Dead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DSCs在Matrigel三维环境中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1、3和7天)镜下只有少量细胞呈红色(死细胞),大多数细胞呈绿色(活细胞);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天时,BIO-N能够促进ADSCs在Matrigel中的增殖,3天和7天时,这种促进增殖的效果更明显。4.qRT-PCR结果显示,BIO-N/Matrigel组能够促进ADSCs中VEGFa、EGF、Ang-1的m RNA表达,利于ADSCs在体内发挥治疗效果。结论:PEG-PCL、Matrigel两种材料与AD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BIO-N、Matrigel与ADSCs三者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重要的体外实验依据。第三部分BIO-N、Matrigel与ADSCs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其机制目的:观察BIO-N、Matrigel与ADSCs三者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取体重200±15 g雄性SD大鼠,用7-0无损伤缝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可见梗死区域心肌组织由红色逐步发白,同时心电图(ECG)显示ST段抬高,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损伤模型构建成功。2.心肌梗死模型建立成功后,进行分组治疗:实验分组(1)MI组,注射PBS;(2)ADSCs组,将ADSCs重悬在PBS中,注入心肌梗死周边区;(3)BIO-N+ADSCs组,ADSCs重悬在PBS中,并加入BIO-N;(4)BIO-N/Matrigel+ADSCs组,将ADSCs+BIO-N与Matrigel充分混匀后(冰上操作),注入心肌梗死周边区。ADSCs-GFP+追踪:从转基因SD大鼠中提取ADSCs-GFP+;体内细胞追踪注射ADSCs-GFP+,治疗3、7和14天后,将后三组大鼠麻醉处死,取出心脏样本,4%多聚甲醛固定,蔗糖梯度脱水,OCT包埋,进行冰冻组织切片,观察ADSCs-GFP+在体内的存留情况。免疫荧光检测不同时间点(3、7和14天)心肌组织中EGF和VEGF的表达。3.组织学观察:治疗4周后,取出心脏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切片,然后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和组织纤维化比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nti-Von Willebrand Factor抗体(v WF)染色观察血管生成情况。4.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定量分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的变化。结果:1.ADSCs-GFP+体内追踪结果显示,ADSCs在体内的存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3天时,心肌内存留较多;7天时,细胞存留急剧减少;14天时,ADSCs-GFP+存留很低。通过定量分析绿色荧光区域面积比较各组ADSCs在体内的存留情况,结果显示,3天时,BIO-N+ADSCs组和BIO-N/Matrigel+ADSCs组绿色荧光区域面积分别是ADSCs组的1.6倍、2.4倍;7天时,两组分别是ADSCs组的1.8倍、2.4倍;14天时,ADSCs组荧光区域面积极低,两组分别是ADSCs组的4.1倍、6.5倍。与ADSCs组比较,三个不同时间点BIO-N+ADSCs组荧光区域面积较大,而BIO-N/Matrigel+ADSCs组荧光区域面积最大。治疗3天后,各组都无EGF表达;治疗7和14天,MI组无因子表达,但治疗组出现不同程度的EGF表达;MI组无VEGF表达;但在治疗3、7和14天后,治疗组出现不同程度的VEGF表达。2.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与MI组比较,BIO-N+ADSCs组和BIO-N/Matrigel+ADSCs组心肌梗死面积分别降低了40%、55%;治疗后,胶原比例降低,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减轻,与MI组比较,BIO-N+ADSCs组和BIO-N/Matrigel+ADSCs联合治疗组胶原比例分别降低了39%、60%。3.治疗4周后,v WF染色结果显示,BIO-N+ADSCs组和BIO-N/Matrigel+ADSCs组血管生成数量分别是MI组的2.8倍、4.2倍。BIO-N/Matrigel+ADSCs组血管生成最多。4.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与MI组比较,BIO-N+ADSCs组射血分数提高了23%,改善了梗死后心功能,而BIO-N/Matrigel+ADSCs联合治疗组的射血分数提高了34%,心功能改善最明显。结论:通过制备负载BIO纳米胶束(BIO-N)构建药物缓释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而BIO-N、Matrigel和ADSCs三者联合治疗修复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最明显。

靳奥洁[10](2020)在《不同程度远程缺血后处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远程缺血后处理(RIPost C)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近期和远期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炎性指标、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经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首次诊断为非心源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25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均加用远程缺血后处理并根据应用水银柱血压计袖带加压于上肢的时间不同分为4循环组、8循环组、12循环组、14循环组,充气、放气5分钟为1个循环,应用一周。五组患者综合治疗14天出院。最终将223例患者完整信息纳入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MBI评分、总有效率、预后良好率及治疗前、治疗14天的D-二聚体、hs-CRP、NLR、Hcy、UA水平的变化。结果1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远程缺血后处理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对患者比较安全。2经治疗后五组患者NIHSS评分(除治疗7天时4循环组外)均较前降低,8循环组和12循环组NIHSS评分降低的程度最大且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P<0.001)。3用治疗后三个月与治疗前mRS评分、MBI评分的差值作为评价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的指标,组间比较结果(P<0.05),其中8循环组和12循环组mRS评分下降幅度最大、MBI评分升高幅度最大且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F=24.725,P<0.001;F=27.285,P<0.001)。4五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预后良好率组间比较结果(P<0.05),其中8循环组和12循环组总有效率(χ2=10.211,P=0.037)、预后良好率(χ2=50.653,P<0.001)最高。5用治疗后14天与治疗前血清D-二聚体、hs-CRP、NLR、Hcy、UA水平的差值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组间比较结果(P<0.05),其中8循环组和12循环组血清D-二聚体(F=80.844,P<0.001)、hs-CRP(F=293.009,P<0.001)、NLR(F=101.696,P<0.001)、Hcy(F=113.155,P<0.001)、UA(F=650.346,P<0.001)水平下降幅度最大且两组间比较(P>0.05)。6多因素分析显示应用8循环远程缺血后处理的疗效可提高近3倍。结论1应用远程缺血后处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2应用8循环远程缺血后处理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的综合效果最佳。3应用8循环远程缺血后处理可降低血清D-二聚体、hs-CRP、NLR、Hcy、UA水平,减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内皮细胞破坏、血栓形成、血管再通的炎性反应。表13个;参137篇。

二、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occu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c infarc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occu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c infarction(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RPV1/CGRP信号通路的电针预处理调控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炎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心肌缺血的认识
        1.1 心肌缺血的中医学病名与病因病机
        1.2 胸痹心痛的中医证治
        1.3 中医“治未病”与心肌缺血
    2. 西医学对心肌缺血的认识
        2.1 心肌缺血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
        2.2 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3. 针刺防治心肌缺血
        3.1 电针穴位的选择依据
        3.2 电针参数的选择
        3.3 电针抗心肌缺血损伤的机制研究概况
    4. 心肌缺血急性期的炎性反应
        4.1 中性粒细胞与心肌缺血
        4.2 NF-κB通路与心肌缺血
        4.3 炎性因子TNF-α、IL-10与心肌缺血
    5. TRPV1/CGRP信号通路与心肌缺血及心肌炎性反应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干预方法
        2.2 电针预处理操作方法
        2.3 模型制备方法
        2.4 模型评估方法
        2.5 心电图检测
        2.6 超声心动图检测
        2.7 样本采集及处理
        2.8 TTC染色
        2.9 HE染色
        2.10 免疫组化检测
        2.11 ELISA检测
        2.12 Western blot检测
        2.13 免疫荧光检测
        2.1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心肌缺血大鼠造模前后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变化
        3.2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电压值的影响
        3.3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功能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3.4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
        3.5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中性粒细胞表达的影响
        3.6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炎性因子TNF-α、IL-10表达及TNF-α/IL-10比值的影响
        3.7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p6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8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TRPV1/CGRP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3.9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TRPV1、CGRP共表达情况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制备及评价
    2. 电针预处理可影响MI大鼠心电图变化
    3. 电针预处理可改善MI大鼠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4. 电针预处理可减轻缺血心肌炎性反应
    5. 电针预处理可抑制缺血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表达
    6. 电针预处理可降低缺血心肌组织P65蛋白表达
    7. 电针预处理可调控缺血心肌组织TNF-α和IL-10含量
    8. 电针预处理可加强缺血心肌组织TRPV1/CGRP信号通路表达并改善缺血心肌炎性反应状态
第四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课题资助
致谢

(2)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第一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我院胸痛中心诊疗流程
        1.3.2 急诊PCI情况
        1.3.3 纳入分析指标
        1.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1.4 结果比较
        1.4.1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1.4.2 PCI术中情况比较
        1.4.3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
        1.4.4 两组术后短期MACE比较
        1.4.5 二元Logistic分析两组影响CSF发生的相关性因素
    1.5 讨论
        1.5.1 心肌RIC研究现状
        1.5.2 RIC中神经元和体液因子的保护性信号传递
        1.5.3 RIC在临床中应用
        1.5.4 PAP对于STEMI预后的影响
    1.6 结论
第二部分 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PCI术前和术中
        2.3.2 PCI成功的定义
        2.3.3 TIMI分级标准
        2.3.4 观察指标
        2.3.5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2.4.2 PCI术中情况
        2.4.3 PCI术后SUM-STR情况
        2.4.4 PCI术后随访
        2.4.5 术后MACE情况
        2.4.6 术后出血情况
    2.5 讨论
        2.5.1 微循环障碍病理机制
        2.5.2 微循环障碍检测方式
        2.5.3 冠脉微循环障碍处理现状
        2.5.4 微导管给药新型溶栓药物改善微循环
    2.6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或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FXR/SHP通路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凋亡指数和形态学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细胞焦亡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细胞自噬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FXR/SHP通路的调控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二
附录三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4)14-3-3η对心肌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自噬的双重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部分 引言
第2部分 14-3-3η对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自噬的双重调节作用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方法
        2.2.1 原代心肌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2.2.2 腺病毒感染
        2.2.3 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及A/R模型的建立
        2.2.4 实验分组及处理
        2.2.5 CCK-8 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
        2.2.6 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测定
        2.2.7 细胞蛋白的提取与定量
        2.2.8 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
        2.2.9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自噬情况
        2.2.10 细胞内溶酶体酸化水平的检测
        2.2.11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14-3-3η表达转基因细胞对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细胞存活率以及LDH活性的影响
        2.3.2 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心肌细胞内自噬的改变
        2.3.3 不同14-3-3η表达转基因细胞对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自噬的调节作用
        2.3.4 不同 14-3-3η 表达转基因细胞对急性 A/R 损伤不同阶段溶酶体酸化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部分 14-3-3η对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自噬双重调节的作用机制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方法
        3.2.1 原代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3.2.2 腺病毒感染
        3.2.3 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及A/R损伤模型的建立
        3.2.4 实验分组及处理
        3.2.5 细胞蛋白的提取与定量
        3.2.6 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3.2.7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法检测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3.2.8 细胞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
        3.2.9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在急性缺氧损伤阶段,14-3-3η高表达对AMPKα-m TOR/ULK1通路的影响
        3.3.2 在急性缺氧损伤阶段,14-3-3η对 m TORC1 通路的影响
        3.3.3 在急性A/R损伤阶段,14-3-3η高表达对Akt-beclin1 通路的影响
        3.3.4 14-3-3η与 beclin1 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之确认
        3.3.5 在急性A/R损伤阶段,14-3-3η、beclin1 与 vimentin 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之确认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部分 14-3-3η对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氧化应激的影响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 方法
        4.2.1 原代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4.2.2 腺病毒感染
        4.2.3 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及A/R损伤模型的建立
        4.2.4 实验分组及处理
        4.2.5 心肌细胞中活性氧(ROS)的检测
        4.2.6 心肌细胞线粒体内活性氧(ROS)的检测
        4.2.7 心肌细胞中GSH-Px的测定
        4.2.8 心肌细胞中SOD的测定
        4.2.9 心肌细胞中catalase的测定
        4.2.10 心肌细胞中MDA的测定
        4.2.11 心肌细胞中GSH和 GSSG的测定
        4.2.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14-3-3η不同表达转基因细胞对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ROS水平的影响
        4.3.2 14-3-3η 不同表达转基因细胞对急性 A/R 损伤不同阶段线粒体 ROS(Mito-ROS,mtROS)水平的影响
        4.3.3 14-3-3η不同表达转基因细胞对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GSH-Px、SOD、Catalase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影响
        4.3.4 14-3-3η不同表达转基因细胞对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GSH以及GSSG水平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部分 14-3-3η对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5.1 材料
        5.1.1 实验对象
        5.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5.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5.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5.2 方法
        5.2.1 原代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5.2.2 腺病毒感染
        5.2.3 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及A/R损伤模型的建立
        5.2.4 实验分组及处理
        5.2.5 细胞蛋白的提取与定量
        5.2.6 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5.2.7 检测心肌细胞氧消耗速率(OCR)以及胞外酸化速率(ECAR)
        5.2.8 心肌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Ψm)的测定
        5.2.9 提取心肌细胞的线粒体
        5.2.10 心肌细胞中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的测定
        5.2.11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5.2.12 细胞凋亡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测定
        5.2.13 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
        5.2.14 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
        5.2.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14-3-3η不同表达转基因细胞对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线粒体复合物Ⅰ和复合物Ⅲ的影响
        5.3.2 14-3-3η不同表达转基因细胞对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OCR的影响
        5.3.3 14-3-3η不同表达转基因细胞对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ECAR的影响
        5.3.4 14-3-3η不同表达转基因细胞对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5.3.5 14-3-3η不同表达转基因细胞对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m PTP开放的影响
        5.3.6 14-3-3η双向调节自噬的作用对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部分 14-3-3η对大鼠离体心脏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自噬的影响
    6.1 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6.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6.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6.2 方法
        6.2.1 大鼠在体心脏腺病毒载体转染模型的构建
        6.2.2 大鼠离体心脏急性缺氧以及A/R损伤模型的构建
        6.2.3 实验分组及处理
        6.2.4 Langendorff仪器及Power Lab软件准备
        6.2.5 灌流液中LDH活性的测定
        6.2.6 心肌组织TTC染色法
        6.2.7 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内的自噬情况以及线粒体形态
        6.2.8 组织蛋白的提取与定量
        6.2.9 免疫印记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6.2.10 Caspase-3 活性的检测
        6.2.11 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
        6.2.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6.3 结果
        6.3.1 在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不同14-3-3η的表达对心功能的影响
        6.3.2 在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不同14-3-3η表达对心肌梗死面积以及LDH活性的影响
        6.3.3 在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不同14-3-3η表达对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6.3.4 在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14-3-3η不同表达对心肌内自噬活动的影响
        6.3.5 在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14-3-3η不同表达对心肌凋亡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部分 人参皂苷RG1 通过上调14-3-3η调控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的自噬水平
    7.1 材料
        7.1.1 实验对象
        7.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7.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7.2 方法
        7.2.1 原代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7.2.2 腺病毒感染
        7.2.3 心肌细胞急性缺氧及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
        7.2.4 实验分组及处理
        7.2.5 CCK-8 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
        7.2.6 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测定
        7.2.7 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7.2.8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7.2.9 心肌细胞内Caspase-3 活性的检测
        7.2.10 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
        7.2.11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7.3 结果
        7.3.1 人参皂苷Rg1 最佳预处理浓度的确定
        7.3.2 预处理人参皂苷Rg1 对心肌细胞急性A/R不同阶段损伤细胞存活率及LDH活性的影响
        7.3.3 预处理人参皂苷Rg1 对心肌细胞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自噬的双重调节作用
        7.3.4 预处理人参皂苷Rg1 对急性A/R损伤不同阶段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部分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自噬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分子机制及生理意义
    参考文献

(5)基于mTORC1-ULK1-FUNDC1通路的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线粒体自噬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认识
        1.1 MIRI的中医学病名与病因病机
        1.2 针灸“治未病”理论与“心痛”
        1.3 MIRI的中医证治概要
    2.现代医学对MIRI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MIRI概述
        2.3 MIRI的发病因素
        2.4 MIRI的发生机制
    3.MIRI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概况
        3.1 MIRI的临床表现
        3.2 西医治疗概况
        3.3 中药治疗概况
    4.针灸“治未病”与MIRI防治的研究现状
        4.1 针灸预处理抗MIRI的用穴与电针刺激参数
        4.2 针灸预处理调控MIRI自噬的研究现状
    5.线粒体自噬在MIRI中的作用
        5.1 线粒体自噬的概述
        5.2 线粒体自噬在MIRI中的研究现状
        5.3 mTORC1-ULK1-FUNDC1信号通路与线粒体自噬
    6.EAP调控mTORC1、ULK1蛋白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不同电流强度EAP对MIRI的效应差异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2 电针预处理操作方法
        2.3 MIRI模型制作与评价
        2.4 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
        2.5 心脏Evans blue-TTC染色及心肌IS%、Risk size的计算
        2.6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不同电流强度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大鼠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
        3.2 不同电流强度EAP对各组大鼠心律失常、心梗面积比与风险面积比及血清酶谱的影响
    实验二 EAP对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调控效应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2 电针预处理方法
        2.3 MIRI模型制作与评价
        2.4 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
        2.5 心脏Evans blue-TTC染色及心肌IS%、Rize size的计算
        2.6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检测
        2.7 TUNEL染色
        2.8 自噬小体的检测
        2.9 免疫荧光染色(IF)
        2.10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IHC)
        2.11 mTORC1、ULK1、FUNDC1蛋白检测
        2.12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
        3.2 EAP对各组大鼠ECG、VAS、IS%及Risk size的影响
        3.3 EAP可减少MIRI诱导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细胞凋亡
        3.4 EAP减弱了MIRI诱导的线粒体自噬
        3.5 EAP调节mTORC1,ULK1和FUNDC1的表达
    实验三 EAP减轻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2 电针预处理操作方法
        2.3 MIRI模型制作与评价
        2.4 雷帕霉素的配制
        2.5 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
        2.6 心脏Evans blue-TTC染色及心肌IS%、Rize size的计算
        2.7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检测
        2.8 TUNEL染色
        2.9 自噬小体的检测
        2.10 免疫荧光染色(IF)
        2.11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IHC)
        2.12 心肌组织线粒体的分离提取
        2.13 mTORC1-ULK1-FUNDC1通路蛋白检测
        2.14 ATP水平的检测
        2.15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雷帕霉素阻断了EAP的心脏保护作用
        3.2 雷帕霉素减弱EAP抑制的线粒体自噬
        3.3 EAP通过mTORC1-ULK1-FUNDC1途径抑制线粒体自噬
第三部分 讨论
    1.MIRI实验模型的制作与评价
    2.电针预处理PC6的选择依据
        2.1 PC6的现代研究
        2.2 PC6穴名解析
        2.3 PC6的特异性
        2.4 心脏与心包经的联系
        2.5 电针预处理的选择依据
    3.电针预处理刺激强度的选择
    4.MIRI防治与针灸预处理
    5.mTORC1与MIRI线粒体自噬及电针预处理的干预作用
    6.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
第四部分 结论
论文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心肌缺血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针刺疗法结合蹊径通脉汤对心肌梗死大鼠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对心肌梗死大鼠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Kv4.3、KChIP2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型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负载BIO纳米胶束促进ADSCs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BIO对H_2O_2诱导的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主要实验试剂
        (三)主要溶液配置
        (四)主要实验设备
        (五)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ADSCs鉴定
        (二)BIO对 ADSCs的作用
        (三)BIO对H9c2细胞的作用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药物缓释系统的构建及生物相容性检测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主要实验试剂
        (三)主要溶液配置
        (四)主要实验设备
        (五)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BIO-N缓释系统的构建
        (二)BIO-N、Matrigel与 ADSCs生物相容性检测
        (三)BIO-N和 Matrigel对 ADSCs旁分泌作用的影响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联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修复作用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主要实验试剂
        (三)主要溶液配置
        (四)主要实验设备
        (五)主要实验耗材
        (六)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联合治疗可以提高体内ADSCs-GFP+的存留
        (二)联合治疗过程中心肌组织EGF和 VEGF的表达
        (三)联合治疗可以减小梗死面积,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
        (四)联合治疗可以促进血管生成
        (五)联合治疗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肪来源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现状及策略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不同程度远程缺血后处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基线资料
        1.1.3 分组方法
        1.1.4 治疗方案
        1.1.5 观察内容
        1.1.6 疗效评价
        1.1.7 质量控制
        1.1.8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临床基线数据分析
        1.2.2 远程缺血后处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1.2.3 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远程缺血后处理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
        1.3.2 血清D-二聚体、hs-CRP、NLR、Hcy、UA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意义
        1.3.3 本实验研究结果及临床意义
        1.3.4 不足与展望
        1.3.5 远程缺血后处理操作的体会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远程缺血后处理与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
    2.1 RIPost C的进展过程
    2.2 RIPost C的定义、类型
    2.3 RIPost C在脑组织缺血缺氧后的应用
    2.4 远程缺血后处理对脑组织保护机制
        2.4.1 抗氧自由基
        2.4.2 炎性反应
        2.4.3 钾离子通道
        2.4.4 蛋白酶C通道
        2.4.5 蛋白激酶B(Akt)通路
        2.4.6 MAPK通路
        2.4.7 RIPost C阻止细胞凋亡作用
        2.4.8 内质网途径
        2.4.9 线粒体途径
        2.4.10 蛋白质途径
    2.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
附录B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C 改良Rankin量表(m RS)
附录D 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MBI)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occu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c infarc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RPV1/CGRP信号通路的电针预处理调控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炎性机制研究[D]. 吴嘉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D]. 马飞虹.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3]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FXR/SHP通路的调控作用[D]. 李晨.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14-3-3η对心肌缺氧/复氧损伤不同阶段自噬的双重调节[D]. 乔扬. 南昌大学, 2021(01)
  • [5]基于mTORC1-ULK1-FUNDC1通路的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线粒体自噬机制研究[D]. 肖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D]. 李记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针刺疗法结合蹊径通脉汤对心肌梗死大鼠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D]. 肖冠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对心肌梗死大鼠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Kv4.3、KChIP2蛋白表达的影响[D]. 张柔.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负载BIO纳米胶束促进ADSCs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D]. 孔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10]不同程度远程缺血后处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保护作用[D]. 靳奥洁.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