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了研究适应干旱区春小麦的栽培技术,以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保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在新疆地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CT)、秸秆还田(CS)、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覆盖(NTS)四种处理方式对干旱区春小麦耕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量、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等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随生育时期呈“S”型曲线增长,均在开花后30d达最大值,且在CS、NT和NTS处理下总干重最大值分别比CT高15.40%、24.58%和35.17%,呈显著性水平。同时,本试验还表明,免耕覆盖能增大春小麦籽粒灌浆速度,延长灌浆时间,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合成和花后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2. NTS处理最有利于延缓叶绿素的降解和NR活性的提高,减缓叶片衰老,表现最佳。3. NTS提高了春小麦0~30cm土层的耕层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其蓄水保墒能力高于其它处理。4. NTS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养分含量最佳;CS处理主要提高了20~3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在10~20cm和2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养分含量均劣于NT处理,但均高于对照CT处理。5.在各土层(即0~10 cm和10~20 cm)中,土壤微生物总量随春小麦生育时期推进呈逐渐递增趋势,均在成熟期达最大值;各土层的土壤上层均比下层差异性明显,以NTS处理的微生物总量最高(即NTS>CS>CT>NT),且与各处理之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引言第一章 文献综述1.1 保护性耕作发展的概况1.1.1 保护性耕作的方法原理1.1.2 国内进展现状1.1.3 国外研究现状1.2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区基本概况2.2 材料与试验设计2.3 试验方法2.3.1 调查与管理2.3.2 测定方法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3.1.1 不同处理对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影响3.1.2 干物质积累动态3.1.3 不同耕作方式的产量3.1.4 开花后干物质运转及分配特点3.1.5 小结与讨论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旗叶衰老指标的影响3.2.1 不同耕作方式对春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3.2.2 不同耕作方式硝酸还原酶活性动态变化3.2.3 不同耕作方式对旗叶衰老指标的影响3.2.4 不同耕作方式对旗叶NRA 活性的影响3.2.5 小结与讨论3.3 不同耕作方式对春小麦耕层土壤水分和容重的影响3.3.1 不同耕作方式对春小麦耕层土壤水分的影响3.3.2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3.3.3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容重的影响3.3.4 小结与讨论3.4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影响3.4.1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3.4.2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动态变化3.4.3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动态变化3.4.4 小结与讨论3.5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3.5.1 对不同生理功能土壤微生物的影响3.5.2 对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3.5.3 对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影响3.5.4 土壤微生物类群、生理群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3.5.5 小结与讨论第四章 主要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土壤耕作论文; 免耕覆盖论文; 春小麦论文; 微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