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瑛(湖北省宜城市第三高级中学湖北宜城441400)
中图分类号:G6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36(2018)10-0007-01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记》评论说“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也称赞“绿肥红瘦,此语甚新。”“绿”指代叶,“红”指代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对于一文一字的讲究和推敲锤炼,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可以说是文人对自己才华与智慧的一种挑战。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讲的就是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后人所说的——炼字。
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颇多心力在几个甚至一两个字上,正是这几个或一两个字让全诗意境飞出,情感表达更为彻底,也使诗歌有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对此妙处有过相关阐释的如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那么所炼之字有无特殊之处,让创作与鉴赏有迹可循呢?今天将从诗人所炼之字的词性入手,探寻一定规律,以期对鉴赏诗歌有所裨益。
一、动词
动词在炼字艺术中较为常见,写的非常好的也很多。如林景熙《溪亭》“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颈联中“穿”“数”两个动词就生动传情。“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在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中“垂”、“涌”两个动词,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肖。清?金圣叹《杜诗解》:看他眼中但见星垂、月涌,不见平野、大江;心头但为平野、大江,不为星垂、月涌。千锤万炼,成此奇句,使人读之,咄咄乎怪事矣!
二、形容词
像查慎行在《早过大通驿》中这样写道:“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轻字假重感描摹观感,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
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作了一首词《一剪梅?舟过吴江》。其中有这样几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和“绿”在这里都作使动词用,再各加一个“了”字,从动态中展示了颜色的变化。这里作者并不单是在写景,更是在抒发对年华消逝的慨叹。这种“转眼间又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他对久客的叹息,包含了他思归的急迫心情,也包含着光阴似水的人生感喟。
三、数词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作者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好友郑谷,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四、虚词
虚词是没有词汇意义的,能把虚词写活,需要很深的文学功底。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有两个字写得非常之妙,即“自”与“空”。清人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的评语说:“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又”字暗示作者在时间上不止一次浪迹天涯,字里行间饱含天涯流浪的愁苦与无奈。“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双崖插天,仰而望之,入天犹为石色。其穿水亦无底,而近水处溅沫浮气,望如云屯,谓之“云根”不虚。“犹、忽”二字如浮云着风,闪烁无定。
还有一些诗句中像名词、量词等也运用的十分出色,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可以仔细品味。这些所炼之字生动传神,或表情或造境,诗人的情感因此表达更为彻底,读者亦能从中涵咏出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