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耗用了大量的水资源,而其中用水量最大的是循环冷却水。将达标排放的炼油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对节约新鲜水源,缓解水资源缺乏和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石化废水回用于循环水补充水与新鲜水相比,水中有机物和促进腐蚀的离子种类及浓度均较高,使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微生物控制、生物粘泥控制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针对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的水质特点,设计了循环冷却水静态实验。采用定时排水浓缩法,快速模拟培养生物粘泥。通过记录生物粘泥生长情况,初步探讨了生物粘泥的形成机理。通过对混合细菌分离纯化及一系列生理生化特性研究,从炼油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生物粘泥中分离出4种细菌,并分别鉴定出其属别: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菌属。采用一系列单因素实验方法,分别考察了营养物质(BOD5、NH4+-N、TP)、颗粒物(CaCO3)、矿物质(Ca2+、Mg2+、Na+、Fe3+)等因素对生物粘泥性能及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中营养物质的量对生物粘泥的性能及成分有较大影响。随着BOD5、NH4+-N、TP浓度的增加,生物粘泥的干重、挥发性生物量、耗氧速率均呈现出先缓慢增加,后明显增加,增大到一定浓度后趋于平缓的趋势。控制水中的生物粘泥要使营养物质达到如下指标:BOD5≤5mg·L-1、NH4+-N≤6mg·L-1、TP≤1mg·L-1,此时EPS含量也维持在较低水平。(2)在CaCO3浓度小于40mg/L时,颗粒物的存在对生物粘泥的影响较小,当CaCO3浓度大于40mg/L时,随CaCO3浓度的增加,生物粘泥的干重、挥发性生物量、耗氧速率及EPS含量显著增加。因此应控制颗粒物浓度小于40mg·L-1。(3)各种矿物质对生物粘泥性能产生不同影响。要较好地控制生物粘泥生成,需控制水中Ca2+≤210mg·L-1,Mg2+在85185mg·L-1,Na+≤120mg·L-1,Fe3+≤1 mg·L-1。最后利用模糊数学手段,建立了循环水水质与生物粘泥形成难易程度之间的数学模型,用于评价和预测不同水质条件下生物粘泥形成情况。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课题来源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石化废水回用于循环冷却用水概述1.3.2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微生物的危害及控制1.3.3 生物粘泥及其控制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4.1 研究内容1.4.2 创新点第二章 生物粘泥形成机理的探讨2.1 实验部分2.1.1 实验装置及操作条件2.1.2 生物粘泥的培养2.1.3 分析方法2.2 结果与讨论2.2.1 生物粘泥生长曲线2.2.2 不同水质中生物粘泥的生长情况比较2.2.3 生物粘泥形成机理初探2.3 小结第三章 生物粘泥组成细菌的分离与鉴定3.1 生物粘泥的微生物检测3.1.1 实验方法3.1.2 结果与讨论3.2 生物粘泥组成细菌的分离与鉴定3.2.1 生物粘泥菌种分离3.2.2 菌种的初步鉴定3.2.3 结果与讨论3.3 小结第四章 营养成分对生物粘泥性能及成分的影响4.1 实验方法4.1.1 生物量的测定4.1.2 生物活性的测定4.1.3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4.1.4 胞外聚合物成分的测定4.2 结果与讨论4.2.1 循环冷却水中有机碳源对生物粘泥性能及成分的影响4.2.2 循环冷却水中氮源对生物粘泥性能及成分的影响4.2.3 循环冷却水中磷源对生物粘泥性能及成分的影响4.3 小结第五章 颗粒物、矿物质对生物粘泥性能及成分的影响5.1 实验方法5.2 结果与讨论5.2.1 循环冷却水中颗粒物对生物粘泥性能及成分的影响5.2.2 循环冷却水中钙离子对生物粘泥性能及成分的影响5.2.3 循环冷却水中镁离子对生物粘泥性能及成分的影响5.2.4 循环冷却水中钠离子对生物粘泥性能及成分的影响5.2.5 循环冷却水中铁离子对生物粘泥性能及成分的影响5.3 小结第六章 生物粘泥形成的综合评价及预测6.1 评价和预测模型的建立6.1.1 对象与因子的确定6.1.2 对象与因子的区间划分6.1.3 因子和对象模糊关系矩阵的确定6.1.4 因子权重分配模糊子集的确定6.2 评价结果与分析结论参考文献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生物粘泥论文; 循环冷却水论文; 营养成分论文; 颗粒物论文; 矿物质论文;